作者文章归档:姜苏鹏

英才杂志编辑

圆融


  “简直是肤浅的小说”。“不,是一部洞穿的哲学”。俄国画家雅弗林斯基的后半生,一直画这种令人想入非非的脸。舍弃所有细节,面具般凝练。为什么对人的面容如此感兴趣?在我看来,他们美得如同佛陀圆满的脸。

  没有立体感的面孔,被随性涂上各种色彩,宣泄各样情绪。或安详、或忧伤、或迷茫……不同人不同读解。“什么才是真实的?”如果你忍不住发问,就正中雅弗林斯基的诡计。

  像是一出绘画版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没有情节冲突,没有人物塑造,只有无头绪的表达。他们既是一切,又一切不是。生命陷入...

Read more

天真


 当我垂老,一切的已然都构思其中。

  一棵老树,一抹远山,一缕云烟,织满情境。法国画家柯罗的《孟特芳丹的回忆》望不到底的朦胧,渗出一丝淡淡的甜蜜和怅惘,没有眩目的色彩,也没有激越的情感。像是依稀莫辨的梦的残片,又像是一见如故的风景,这里有人人似曾相识的回忆。

  终身未婚的柯罗,晚年独守乡村。只消一支画笔,便任意天真,坐看蓝天碧水,花繁草盛,即便阴雨绵绵。老来祥和,该是另一种喜福。

  在银绿的背景下,尘世的纷杂刹那间融解在眼眸里,屏息听一首天籁,怀念一场无法返还的时光,直至被奔涌的往事覆盖,重归生命最初的宁静。

  忘却乃是忘而却之。今年4月23日是黄胄先生去...

Read more

彷徨


  空寂得让人不安,人异化成无生命的石膏像,依然紧迫,从现实里逃跑,又从历史中逃回。极不真实的景象,仿佛外来世界的文明遗迹。

  长长的投影折射出一个世纪的忧惧,基里科的《预言者的报酬》看似不可理喻,却有明确的哲学表达:“一个人居住在这世界里,如同居住在一个巨大陌生的博物馆中。”将会发生什么?没人知道。唯一可知的,它切合了我们内心的彷徨。

  时间无情的流逝,来不及思考,苟且先活着,也许,活得更纯粹些。在基里科创造的秩序井然的假象里,喧闹的广场绝无人烟,到处流淌着失落感、孤零感。颠覆我们熟悉的生活,推翻我们习惯的认知,重新审视世界,“为什么...

Read more

破坏



  粗糙得像一件劣质品,在公众眼中,达比埃斯的艺术常被视为垃圾。没有沟通,缺乏逻辑,不可言说的画面饱含着愤怒的情绪。

  坑洼剥落的墙壁、零乱锈蚀的布条、触目惊心的十字……记录了消逝的存在、遗失的梦想、以及破灭的希望,暗示着人类的脆弱。用一种破坏的方式凸显世道的悲凉,时间的磨损,压得人喘不过气。

  从18岁起,达比埃斯就顶着一头灰发,常年的肺结核使他鲜与人交流,完全沉溺于自我的世界里。他的非具象作品空前绝后,将平庸的东西变得威严。就像不论你喜不喜欢排泄物,都是你始终要面对的事实。

  世俗社会,破坏性表达,往往需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