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党国英

党国英: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室主任。

集体土地征收修法 应解决两个关键问题


  据媒体披露,国务院正酝酿修订有关法律,以规范集体土地征收工作。这件事如能做好,将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村涉地冲突。从笔者这几年的调查看,这项修法工作应注意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一)关于集体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问题

  以往对集体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作过一些修订,整体上有进步。新的修改要解放思想,不再留尾巴。因为土地征收以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用作建设用地,这就产生了所谓土地增值的归属问题。土地增值归谁,特别是征用农民的土地所产生的级差收益应该归农民,还是归政府,现在成为一个有很大争议的问题。我看在既定的框框里争论,很难有结果。

  任何交易的公正性都是相对...

Read more

深化农村要素市场改革


  
  多年来,农村经济改革向着市场化方向迈进,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从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两个方面看,要素市场的改革相对滞后于产品市场的改革。今后农村改革的方向,应该是继续深化农村要素市场的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和资本市场。

  农村要素市场改革受很多因素制约,有一定难度;改革速度不会太快,市场化程度也不可能太高,这些都应该心里有数。但是,和目前农村要素市场状况相比,需要改革的空间还很大;有的改革看起来难,其实还是认识问题没有解决,这一点也必须明确。

  1.深化农村劳动力市场改革

  深化农村劳动力市场改革至少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劳动...

Read more

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与挑战


  党国英 :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与挑战


  农业进步,农村发展,是中国整体进步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如同中国改革的成绩让世界震惊一样,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变化也让我们惊叹。但一本经不能念到底,现在我们面临新挑战。  

  如何认识中国农村发展的奇迹?  

  30年的改革开放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大大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的确是一个奇迹。发展的奇迹也表现于农业,但如果细致分析,农业发展的奇迹实际上有前后两个阶段。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农业获得了很快发展,其中有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甚至快于城市居民。但这个时期的土地投入、劳动投入和资...

Read more

党国英谈土地流转与农村改革


  党国英谈土地流转与农村改革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做客强国论坛

  编者按10月7日13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土地流转与农村改革为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

  摘要

  ●大量的农民要转移到城市,农村留下的农民比较少,可以搞规模经营

  ●我们的政府千万不要在规模化经济问题上,人为去强制农民去搞,要循序渐进,要有一个过程,规模化经营我比较喜欢

  ●传统的语言是现在仍然在使用语言的基石,比如说,《圣经》以及阿拉伯的文学,对于欧洲人来说古希腊就是...

Read more

土地使用权有效期限仍需明确界定


  曾经,一户一宅的农村住房政策有其合理性,但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当下,大量农村人口已经开始在城市就业,早已不是“农民”,如此,我们还有必要实行一户一宅的法规吗?

  近日,“土地管理法”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发布以后,引起社会热议。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土地管理法”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启动对该法的修订很有积极意义。但从目前披露的多项修订意见看,我认为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土地使用权有效期限需明确界定

  我国需要一部规范土地利用基本行...

Read more

中国土地制度为什么要改


  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大课题,在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里,我只能大体谈点基本看法,不能展开论证。

  一、一个基本看法

  土地制度改革向前推进不够,特别是中央层面上的推进不能回应地方的呼声,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是不用怀疑的事实。有朋友可能不相信这个判断。这两年出台那么多文件,怎么能说改革推进速度慢?为证明我的判断,举两个例子。

  前年开始的“三块地”改革,费了很大的劲,但能看出那几十个试点地的改革内容,其实早已在现实中已经广泛存在,试点内容谈不上先进性,更谈不上突破。这种试点的意义不是太大。充其量只有一种“追认”的意义。

  还有&...

Read more

农村土地同价入市才受农民欢迎


  经验表明,农村经营性建设按照同地、同权的原则,与国有建设用地一样入市交易使用权,打破城市建设用地只能归国家所有的法律禁忌,十分必要。

  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授权国家有关部门在一些县区组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验,允许试验地终止实行现行法律关于土地制度的某些条款,探索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为修订相关法律确立依据。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改革试点地的相关工作在封闭工作模式下紧锣密鼓地展开,取得了有益成绩。

  土地修法实属必要

  据新华社消息,近日,国土资源部总结试点地改革的经验,提出了修订现行土地管理法的意见,拟交全国人大讨论通过。这项修法行动按部就班展开,阶段性...

Read more

中国土地制度为什么要改?


  我的演讲题目是“中国土地制度:为什么要深改?为什么没深改?”以前的农村土地承包制,是半截的土地政策,没有一鼓作气把承包权做实,没有真正确立农民的土地财产权。这给农业农村投资带来了很大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表现为土地在承包制改革之后经常被调整。如果不是因为我们国家城市化,降低了农地的相对价格,这种不稳定的改革很可能要走回头路。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我的调查发现,在土地价值比较贵的地方,承包权落实得就不很好。我认为土地制度的改革,要做四方面工作,但是现在看来做得非常不够。

  首先,我们能不能实现无期限的土地使用权?把土地使用权做实以后,这个土地使用权不妨就看成公...

Read more

小农理想贻害中国农村现代化


小农理想有这样几个特点:保有自家生活需要的土地,以家庭内部分工实现自给自足;邻里最低限度合作,满足低水平的公共服务需求,冀盼正派乡绅秉持正义,维护小共同体秩序;耕读持家,希望小共同体向大共同体(国家治理体系)推送出代理人,维护小共同体的利益。这种小农理想在旧时代不无存在根据。就是在今天,因为中国城乡社会经济高度不均衡,小农理想也有作用空间。事实上,小农理想对农村发展的实际过程有广泛影响。如果判定小农理想完全主导中国农村发展政策,无疑是不恰当的。但小农理想通过舆论,通过某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农村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则恐怕是不能否定的事实。但从中国大局看,小农理想不利于中国农村现代化。...

Read more

历史,游走于学者思想范式之外


——纪念杰出学者杨小凯逝世十周年随想

 

杰出学者杨小凯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个年头。他对经济学的学术贡献以及在更广阔领域的思想贡献,没有随着时间的逝去被人们淡忘。至今,中国思想界所讨论的很多问题仍然在他奠定的概念平台上推进。这才真正是人们对他的恒久纪念。杨小凯先生在理论经济学与当代思想评论两个方面均有重要贡献,鉴于人们对前者已经有广泛评议,笔者也曾撰文表达观点,这里主要对他的后一成就略作随兴议论。

 

提出让人们持久关注的学术概念,并由概念连缀成对复杂现实做出解释的思想范式,是杰出学者的标志性能力。杨小凯先生拥有这种能力。人类思想界对任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