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智慧论》88章(2024年版)


     《智慧论》究竟给未来哲学搭建了哪些平台?不清楚。只知道自己研究撰写之后自己始终在阅读它研究它,只知道每一次重写某一章都像一次登顶运动。

这里是重写的88章,主要突出辩证法经逻辑学提炼而转变成为人脑思维规则即成为“辩证逻辑”的学问。可与2024年版89章90章结合解读。

因本人半生履历被公权归零建档,一直被压在社会底层。《智慧论》2006年以前版被视为废纸又被境外人脉先发现价值,难免。最先成为本书读者的并非正当读者,也使本书早已失去了国界。可以观察出罗刹国顺民认真研读本书的结果之一,是率先发现新时代特色理论的立足之根是什么,懂得抹掉根基的创新理论都会成易碎品。打压狙击《智慧论》观点才导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水平不高的马院教学,至今举步维艰。

马院和党校负责人不懂马克思哲学时代化发展问题属于思想断代问题。要警惕灭失哲学根基的新时代理论存在“权在灯亮,人走灯灭”的危险。 

  88章  逻辑方法“科学”与“模糊”的解说

 

本章起是2006年加写2008年改写2009增补两章成第九卷、再于2018年集纳相关文稿成第十卷《真理之问》2006所以加写和必须增补的原由,是因为完成前章87章)之结尾后遇到了来自高等院校的困惑。

2006与某高校出版社哲学同仁讨论本书观点时,未所预料对方提出的哲学疑问,令人有恍若隔世之感。他指出:“书中个别结论并未得到数学最终验证或者权威认可,这不符合高等院校学术严谨精神,不宜出版。”

听此话,笔者深感对方仍处在20多年前解放思想的“否定阶段”,他尚未被唤醒进入到“否定之否定”的新一轮哲学思想重建阶段。

如他说:“你认为宇宙星体均是弧线运动何以见得?现已证实的许多星体都是曲线运动,地球自转和公转就是这样,太阳系和其他星系一样。”

名校哲学老师强调“弧线”和“曲线”一字之差,原因在哪里?在于:曲线运动可封闭,封闭的曲线就是一个圆或一个椭圆。他补充说:“宇宙所有星体的运动轨迹实际上都要形成一个圆。”如此看来,弧线运动的含义则相反,强调的是宇宙星体的任何运动轨迹不可能自封为同一个圆。

其实,双方争论的问题焦点都是没有、也不可能获得“终极验证”的疑问。但对方给本书带来的现实问题则十分严肃,认真否定了本书无关整体的词句,并以“那都是哲学的模糊判断不符合学术严谨”的理由退稿不用。

与高等院校学术出版社的上述分歧,已经挑明一个很大也很现实的理论问题,只有被验证的东西才是符合真理标准的东西。那么,什么样的判断才称得上是被验证了的真理?数百年以前,费尔巴哈提出过:只有直观的东西才是符合真理标准的东西。虽然机械,但所指的“直观验证”至少还包含尊重实践标准的可贵精神。而上述所指的需要被验证的判断,则是指有学术权威定论或有数字化验证的结论,强调的是形式逻辑所主张的“充足律”。

应该指出:当今学术界、公知群确有一种盛行的学术思潮,在哲学领域过头并热衷强调形式逻辑是唯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在盛赞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充足律的严格性时,普遍否认辩证逻辑的真理性,否认人脑综合知觉判断的客观性。恰好本书高度重视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也尊重人脑综合知觉灵感响应)。可是,辩证逻辑思维方法却被当今学界视为不严谨方法,其所产生的观点都视为哲学的模糊判断,对科学创新毫无用处。笔者犯难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所遵循、所阐述的逻辑规则主要以辩证逻辑为统帅。对辩证逻辑的判断,是否应归于“都是模糊判断”而认定毫无科学价值?

2023年9月5日加注:这里,先要区分“辩证法”与“辩证逻辑”分属两个概念。唯物辩证法的各大定律各大范畴揭示的是客观物质运动和变化的总规律,辩证逻辑则要依据辩证法的定律和范畴来展示人脑应所遵循的思维运动规则。前者和后者都有定律;前者讲述物质运动法则,后者讲述不同于形式逻辑的思维运动规则;前者是既定真理,后者要展示西哲并未系统发现并未经逻辑学提炼的新的符合逻辑符合科学思维方法。这种科学思维将以其后数章详细阐述。)

那个年代,笔者没有为了著作出版就应声修改某些句段。几番思考之后,给尊者发一则手机短信告知:“我应该做的不是改弦易辙而是使您信服。”

此为加写本章及其后篇章的缘由。

第一,先谈谈科学发展与“模糊判断”的关系

意识起源的规律告诉读者,人的大脑初始产生意识或初始响应创新意识,无一例外都是从模糊认知指向起步,然后迈向精准判断指向,再经过数据验证或实践经验的事实确证,推动认识发展。没有模糊意识就没有人类意识产生,更没有创新意识突破;否认模糊判断的客观性很容易阻塞创新意识源头。任何创新意识都不能超越“模糊判断”直接进入精准判断。尤其是哲学,这种以方向性判断为思想引领的学说,从它起源开始便属于指向学说,后来才有指引数字化的“分析哲学”诞生。

人类先有哲学后有科学。科学也不例外,包括发射到遥远太空的数字化探测仪所必备的软件操作程序,同样需要经过人脑创意构想,从不成熟再到成熟的酝酿过程,才能编制出相对精确的遥感程序,继而深入到遥远深空一步一步完成采集各种数据的任务。模糊判断不仅是意识起源的开端,而且是一切原创性创新意识萌发概念反应使之可酝酿成熟的触发点。既然如此,就应该确认一个不争的事实:模糊判断或模糊概念是创新意识萌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人类认识发展长河中,一切科学思想和理论判断及至后来发明的应用技术,都遵循上述规律产生诞生。包括当今成熟的既有概念体系可实现数字化定义的新时代,凡是被形式逻辑演绎推导和验证过的数字化公式,都未免要面向未来接受科学发展趋向更精准的深度挑战。

 比如: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质能关系式E=mc2,作为一系列科学理论的基础运算公式,也被后人发现其在宏观领域是精确的,在微观领域却存在微量误差。因为有这种误差,毋庸置疑,质能关系式可否判定为是相对于微观领域精细结构的一种“模糊判断”?当时的爱因斯坦,并没考虑与宇宙宏观对应的微观领域微粒子精细结构对能量的吸收。

不过,当今科学家在为质能关系式补充校正其误差参数之后,却并未否认这一“不够精确”的公式对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伟大功绩。人们反而更理智、更清醒认识到如果没有之前的“模糊判断”,剑桥大学天文学院迈克尔·墨菲教授于2005年在英国华威大学物理学会议上提出的校正误差的精确参数就根本无从谈起。用实践发展的渐进式检验标准来看,“模糊判断”与“精确判断”之间,没有绝对权威标准。经得起实践检验就是正确,被新的实践发现有误差那就是面对新实践的“模糊”。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都要面对认识积累、认识深化问题,都一样存在“模糊”问题。

第二,再谈谈两种逻辑思维各自所占有的科学与精准”范围

首先问:智慧的本质是什么?是人的思维能力。再问: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弄清“思维”的本质,先要弄清“逻辑”的含义。因为人脑思维运动原本只有自发思维运动规律,远古人类大脑遵守的是自然天成逻辑,无需学问也就没有先于自发思维而产生的“逻辑学”(本段修改后,紧接以下九段文字系2023年7月增补。)

很不幸但也很荣幸。西方哲学史记载的“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名号为亚里多德的师徒三人,他们诘问学”、“理念“概念”为核心的形式逻辑学,把人类原本朴素的自然天成的自发思维方式给“规范”成了必须自觉遵守人为“逻辑”的思维方式。说很荣幸,是因为“三杰”尤其是名号为亚里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用理性思维摆脱了人脑单纯融入生命情感的直觉思维,开启了人脑可被练就而成的科学思维功能这使地球人变得日益强大说不幸,是因为名号为亚里多德的先贤并未询问“人从哪里来又到那里去”,即用所创立的人脑思维规则彻底改变了人类发展轨迹,使曾经缓慢悠闲的自然经济田园生活被打破而快速步入科技发明、科技发达、科技竞争、科技称霸和无度扩张的现实社会尤其是近代以来500年的科学技术膨胀,已经把全人类卷入了一场必须依赖科技才能生存和强大前途未卜的不归之路。

有了西方哲学的形式逻辑充斥人脑,人类再也回不去了。如果放任亚里多德的单一形式逻辑发展下去,今天的人类将终究被科学反噬直至灭亡。今日此时,源自中国的朴素辩证法却有深远智慧可面“科技霸权”进行再思考;更有先进的唯物辩证法有能力依据世界万物的对等对应关系来校正追求概念形式的科学思维步入万劫不复的极端方向,并拯救人类。接着询问:既然逻辑与思维密不可分,那就不能绕开一个话题——自发思维和自觉思维是不是都要遵守“逻辑”? 

我们的哲学疑问就从这里开始解题。什么叫逻辑?省略查阅先哲们有关逻辑的解释,用本书智慧简单说:逻辑是指必须体现在人脑中的思维运动规则。思维运动规则也称脑神经可循环可重复唤醒意识或重组意识的路径规则,表现自觉逻辑运用称之为“逻辑学运用”;表现自发思维响应称之为未经规则发现和定制、未经逻辑学验证的“人脑灵性”;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就是本书如今做出的“模糊判断”——这种模糊判断明确指出:人脑中可容纳三大类脑神经激活概念反应或唤醒意识的常规路径,即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直觉逻辑三种逻辑均是有既定规则的体现脑神经运动的思维方式。

智慧的本质是思维能力。当能够自我体验到发达人脑应有三大基本类型的唤醒知觉记忆和唤醒概念记忆的常规路径及其思维运动规则的区别与联系时,人脑进入有意识控制的自觉思维领域。于是,自然科学再度转入哲学领域,简称为“哲学的三种思维方法学说”。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直觉逻辑三种思维因都有规则,必定属于“逻辑”范畴。有的是自发逻辑,有的是自觉逻辑。

自发逻辑可触发意识醒悟和顿悟,其醒悟和顿悟后可转入自觉逻辑思维。只有自觉逻辑才能推导出可意识到的科学概念;只有被发现或定制了有规则的思维方法体系才能被纳入“逻辑学”体系。人脑的自发逻辑对于个体人脑来说,属于自发属于并未预先觉察其遵守何种思维路径的思维运动,但它,并非科学认知所不能实现预先掌控、所不能理解的思维规则。

懂得了逻辑就是人脑中的思维运动规则,就很容易理解什么叫“思维”,思维的本质是什么?人脑思维运动包括自发思维和自觉思维,包括从自发醒悟或突然顿悟到自觉遵循逻辑规则的认知过程,这一切均属于思维和思维运动。所以,思维的本质是意识的能动性作用力推动脑内生化粒子流激活记忆存储或达成认知满足与不满足的过程何谓“意识的能动性”参见本书16章)。

思维的原动力就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以感知的能动性为起点,以记忆唤醒和记忆重组的持续性为过程,这是人所固有的脑动力。从感知的能动性起步并积累,到可重复唤醒知觉记忆,再到可重复唤醒含有精确概念的知识点记忆之后,便可进入自觉按人为概念形式逻辑规则去组合去联系一系列被唤醒的知觉点意识和知识点意识,最终达成认知满足或不满足……

可见“思维运动”的确切定义,是意识的能动性持续唤醒知觉点记忆或知识点记忆并遵循逻辑规则重组记忆、达成认知目的或认知不满后又再度保存记忆的过程。

钱学森称:“思维运动是物质运动”。从上述定义中是否能够理解到“钱学森猜想”的正确性?在人脑中,知觉点记忆是生化粒子的静态组合保存,知识点记忆也是。人脑中知觉点记忆包括视觉、嗅觉、肤觉、听觉等各种感觉的生化粒子组合形态,知识点记忆包括数码、文字等各种符号的生化粒子组合形态。而激活唤醒每一种生化记忆的结果,便是人脑“想到”的,即所“意识到”的。人类所有感知都须经过大脑自动记忆保存,人脑所有意识都因生化记忆产生。区别仅在于:是与即时记忆存储过程同时产生“意识”,还是过后再度唤醒记忆的“意识”。比如,视觉信息入脑若并非转为生化粒子组合,脑神经即无法知觉;而外界信息转换为生化粒子组合入脑即等同于记忆保存,既可使脑神经即时知觉和意识到,也可保存后再度实现记忆唤醒。

从上述哲学与科学相融合的推理判断中,你很难轻易排斥本书提出的观点:哲学应该放弃“思维与存在”这对范畴。人脑思维运动原本就是一种“物质运动存在”,生化粒子组合形态的记忆保存也是一种“物质存在”,人脑中“物质与物质”不属于辩证思维所讨论的问题,西方哲学的认知误区导致数百年来在此“范畴”中生出数不尽悖论和无谓的争议。人脑中的思维运动与生化粒子静态保存的关系属于基因科学认知领域。被思维运动激活而醒悟的“意识”其所产生的非物质“意向或指向功能”与生化粒子静态保存的“物质存在关系,才是人脑中逻辑清晰的对等对应范畴。

在思维运动中,你的大脑能不能随时激活你想要的知觉点和知识点,即达成意识唤醒和意识重组创新目的,不仅取决于脑神经粒子流的畅通和高速运动状态,而且取决于人脑有没有过自发思维和自觉思维的或习惯或熟练的或强迫的运动过程按自觉的逻辑规则熟练运用大脑的思维习惯正如“左撇子”左手比右手高效,不过是常用而熟练运动的结果。当然,经验的丰富、学历的高度,即感知记忆和认知记忆的丰富程度则又是思维发达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条件。

那么,人脑可自觉运用的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两种思维规则各自的科学与精准”表现如何

形式逻辑是以严格遵守“同一律”并以假定概念定则为大前提条件,又是以演绎、判断、分析、归纳、具体、抽象为推理和推定方法的思维规则体系。辩证逻辑是以确认既定概念与未定概念、已知概念与未知概念、已知概念与已知概念之间客观存在对等、对应、主次、互动等关系为推理判断依据的思维规则体系。它们一个是闭环体系,另一个是可以闭环亦可开放体系。

2024年1月25日加注:本书之前曾提到,人群中一部分人脑习惯直觉思维,令其学习以演绎、判断、分析、归纳、具体、抽象为推理和推定方法的概念形式思维,他会感到痛苦;另一部分人脑只养成了形式逻辑思维习惯,令其运用辩证逻辑展开思维,他常常纠结于概念形式不能自拔,甚至把辩证法几大规律、几大范畴所包含的概念形式直接当成“辩证逻辑”的概念形式来拆解和运用。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正常的人脑,不过是脑功能习惯养成不同罢了。

2024年1月25日加注: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根本区别究竟在哪里?让我们把人脑中的思维运动状态腾挪出来,让两者都借用可以显性的“概念”来显示区别。首先,凡可用于逻辑推理的概念与概念之间,是区隔的也是联系的。形式逻辑识别概念的区隔性着眼于概念形式人为设定的内涵和外延,而识别概念的联系性则着眼于概念形式的可否拆分或可否涵盖的关系。简单说,形式逻辑实施以演绎、判断、分析、归纳、具体、抽象为推理和推定方法的逻辑思考时,对概念之间的联系性主要考虑概念大小和概念或区隔或涵盖的关系。所以你看——它的大概念可以推理出或拆分出具体的、目项的和分特点的小概念,它不限于辩证逻辑只追求“二分法”,可以三分、十一分、甚至给予无数列项分解。而它的小概念聚合起来也可推理出、归纳出、抽象出一个大概念。这就是形式逻辑。)

2024年1月25日加注:再看看辩证逻辑——它识别概念的区隔性不是概念形式大小,而是概念形式不论大小都要考虑其中是否包含相互对等分立的事物客观内涵。比如“富人”与“穷人”,富人势力大占有客观资源广,穷人一般在人数上属于大概念,两者内涵和外延不能相互拆分、涵盖。但两者之间却各自拥有一个同等的发展权力。由于其它不同等他们才分立于人世间。我们把这种既同权又区别的状态简称为“对等分立”。那么,辩证逻辑又依据什么识别概念的联系性?依据可相互对应的作用力关系识别其不可否认的客观联系性。社会主义制度常常把两者作用力对应起来,通过改善社会制度使其相互作用力即发展权可以制衡,从而促成社会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辩证逻辑并不区分概念形式大小,也不会对某一事物按照人为设定的概念形式内涵和外延去拆分成无数小概念或归纳成一个大概念去推理和判断。它只有客观的“二分”之对等对应。)

2024年1月26日加注:总之,形式逻辑的概念区隔是人所设定的内涵和外延,概念之间的联系是概念形式的大小关系和涵盖关系。辩证逻辑的概念区隔是事物客观的同等条件与不同等条件同时存在的对等分立状态。其概念之间的联系性是相互对应作用力的客观存在。为什么“辩证法”不等于辩证逻辑?因为辩证法的思维规则要经过逻辑学提炼后才能使体现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法则转变成思维规则。在唯物辩证法中,“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核心,只有这一条规律不存在概念“二分”,但是它却规定了所有辩证思维对象都必须遵循对等对应的概念“二分”。“质量互变定律”是“质与量”对等对应相互作用;“否定之否定定律”是“肯定与否定”对等对应相互作用,五大范畴的组合关系则更明显。你如何去发现有科学价值的对应组合?下章详解。)

(2024年1月29日加注:现如今,不论是国际学界还是国内学界,均有学者把形式逻辑“演绎与推理”、“分析与归纳”、“具体与抽象”这些可分别用于概念形式判断和运用的方法名词配对组合描述成貌似的辩证思维,这如同用名词配对的“石匠与泥匠”、“大米与小米”一样,只有概念区隔并无对应作用力辨证内涵。作者深深感到片面推崇西方文化,连续数十年强化单一形式逻辑思维教育和培养的结果使我们翻过“亚里士多德”这座山极其艰难,尤其是在当今学界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几乎失传只留下马克思哲学中几段概念形式的条件下。)

辩证逻辑思维的长项在于:通过对等对应状态能准确界定事物属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方向。其思维方法面对事物变化状态,它更擅长定性、定向的精准判断,能在动态中对事物运动方向的偏离及时加以修正和引导,运用辩证逻辑所产生的判断并非是模糊判断。尤其是在规定人类发展方向上,它能清楚意识到单一大前提设定下的形式逻辑思维随时可能把人脑引向极端。

2024年1月26日加注:辩证逻辑对单一形式逻辑思维的“制衡”表现是——绝不只关注单一大前提设定,而随时寻找客观的科学的对等大前提研究其对应作用力“综合数据”。你以单纯实力为大前提思考霸权问题,他以各国发展权力平等的对等关系思考命运共同体问题。在单一形式逻辑思维中,只存在总和、归纳、合并、概括方法,并不存在“综合思维”方法。因为“综合思维”包含权衡利弊、有取有舍、对应取中的综合考虑。形式逻辑的演绎、判断、分析、归纳、具体、抽象都必须总和概念形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推理判断,否则即违背形式逻辑“同一律”。辩证法的思维规则被提炼为“辩证逻辑”规则运用时,它也像形式逻辑一样可实施数据运算,下章起介绍。

不过,在事物定量领域、或在确认事物具体形态的过程中,辩证逻辑表现不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依赖于形式逻辑才能完全揭开各科学领域中的事物真相。形式逻辑思维的最精彩表现常常发生在科学技术研究的末端实证即尖端领域中,而辩证逻辑的最精彩表现常在宏观领域。

形式逻辑思维的长项在于:能准确界定事物数量、质量、能量和事物具体形态,包括确认空间结构形态和时间排序编码。其思维方法可对事物质量关系做出精准判断,能找到体现事物具体形态的数理概念及数学公式。它的明显缺陷,是在判断社会复杂状况的未来发展方向上,常常找不到创新出口,迷路时,甚至连模糊判断都无法产生。形式逻辑非能囊括科学领域中所有科学和精准概念,每当科学技术需要改变发展方向时,你会发现单一形式逻辑头脑个个都是“迷途羔羊”。

形式逻辑要依赖于辩证逻辑的跨越性、跳跃性联想思维,它才能产生跨学科领域的创新突破。比如上述剑桥大学的墨菲教授针对狭义相对论公式存有误差的发现。假设:爱因斯坦之后的所有科学家都是在同一个大前提下遵守“同一律”,即以权威公式所依赖的宇宙宏观物质运动为前提条件演绎质能关系,人们只能将错就错,谁也发现不了微粒子的精细结构对能量的吸收可导致质能关系式存在误差。而墨菲教授恰恰是从宏观跨越到微观之对等对应跳转后,才率先发现了爱因斯坦质能关系式的“模糊”之处,进而富有创意地验证出新的结论。

从宏观前提条件设定到微观前提条件设定,就是一种对等对应联想的思维跳跃,是在两个对等概念所涵盖的不同领域中,求得了基于原有前提条件可相互对应的另一大前提条件下的平衡与综合。墨菲教授的智慧是什么?这里应首先肯定是辩证逻辑思维的功劳,然后才是数据验证。

形式逻辑高度注重体现“同一律”大前提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设定,强调死守“同一律”。同一前提条件下的一贯性一致性是它遵守逻辑规则的基本特征。当然,它的优势也恰恰是“同一律”优势,基于同一大前提条件下的严谨推导,有利于获得数据和概念的精准判断。而这种优势又是劣势,权威大前提一经设定,如果有错它不能自检,只能将错就错一错到底。

经过实验发现,形式逻辑思维在逻辑延伸上只能实现“短距离”精准,是其逻辑运用中的难免缺陷。还有,除纯概念以外其在同一专业领域中依靠所设定的大前提仅限于同一领域不会出现推导错误。换一个大前提与之对等对应起来,则可发现在那一领域设定的大前提用在这一领域并不准确,而在同一大前提下实施多层次垂直逻辑延伸又难免出现偏差放大。若没有辩证逻辑的对等概念予以校正和帮助,最初差之毫厘,终将失之千里。

如今,越来越清楚看到:单一形式逻辑的优势是在新学科完成初创且尚未成熟时期所认定的科研方向才有不同凡响的独立运用价值。如果该学科发展成熟,却依然在他人原创大前提下连续运用单一形式逻辑推导,即使产生了新数据、新概念、新成果,其功效和价值也倍减。且可能陷入的困境往往是掌握新科技的后来者在他国给出的既定概念体系中反复兜圈子,自觉不自觉被形式逻辑领进了囿于既有概念体系而繁琐论证的九曲迷宫之中,思维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却仍然在欣赏形式逻辑的“严谨”和“准确”。科学发现史上不乏此类终其一生劳思费神却终无创新成果的悲剧和教训。

第三,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在创新领域中的各自伟大作用

形式逻辑针对概念形式可实现精准推导的优势,使之能率先实现既有概念的数字化定义,自然可为先进的电子技术操作奠定逻辑运算基础;辩证逻辑基于对等概念的神奇联想,使之能准确界定两套概念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它的最高境界不是数字化,而是发现新的科学范畴,从创新方向上找到突破口,从整体上改变全社会技术创新格局。依靠形式逻辑发明一种新的数字算法手段,即可实现一门或多门学科进入新技术领域的运用;依靠辩证逻辑发现一对新的对立统一范畴,则可创立一门前所未有的科学理论。

先看看当代科技创新成果中的形式逻辑方法之妙用:发明二进位制计算法,可实现机器与人交流的信息传输智能化和数字化;发明矩阵数学算法手段,可实现博弈论中互动概念的技术性操作;发明系数指数算法,可实现一部分经济学指标的大数据分析……形式逻辑思维能否出现前所未有的创新成果,用今天的衡量标准看,就是数字算法手段的实用价值。

再看看创立新科学理论猜想的辩证逻辑的大境界:马克思用“物质与意识”范畴创立了具有普遍真理性价值的辩证唯物论学说;爱因斯坦用“时间与空间”范畴创立了划时代的相对论理论猜想;维纳依靠“信息输入与信息反馈”范畴创立了改变世界的《控制论》原理;弗洛伊德用“意识与无意识”范畴创立了化解人类精神世界中种种谜团和困惑的精神分析法;霍金依靠“收缩与膨胀”对等作用力创立了震惊全球的“黑洞理论”学说……

先用辩证逻辑思维再用形式逻辑思维,更能创造奇迹。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用“欲求和满足”的对等关系,阐明了影响全球的行为动机理论,在两个范畴之内再运用形式逻辑,又推导出著名的行为动机“五层次”理论划分,从而深刻改变了社会工作者的思维方法。经济学家用“有一得必有一失”的对立统一关系创立了“机会成本”理论,在得与失范畴内再运用形式逻辑,推导出“机会成本”计算方法,明显改善了企业家的经营头脑。

当一门学科进入发展成熟和羽翼丰满阶段时,形式逻辑的创新功能骤然衰减,此时的科学事业发展方向则对开创新科学领域提出了客观要求。在此背景下,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尤其需要辩证逻辑的联想思维帮助,引导其实现跨学科、跨专业领域而思维才会有全新意义的理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