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锻造驱动陇原振兴的“强工业”主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是我国2035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工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产业载体,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坚强柱石。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甘肃省历来重视工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在第十四次党代会上更是确立了以“强工业”为重要内容的“四强”行动方略。目前,甘肃省正处在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的关键时刻,必须牢牢把握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要倡议和战略深入实施的新契机,全面、深入、系统、科学地推进新型工业化,以“强工业”行动为重要抓手,加快锻造工业成为驱动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和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主引擎。

  一、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历史经验与根本诉求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围绕门类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世界工厂”打造等,不断推动工业化发展。解析中国工业化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49-1956年,主要发展特征为按照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第二阶段为1957-1978年,主要发展特征为重工业优先发展,以钢铁、化工、冶炼及重型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发展为导向,推动“大炼钢铁”等运动。第三阶段为1978-1991年,主要发展特征为改革与开放并重,改革和开放的重点实现了由农村向城市、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第四阶段为1992-2002年,主要发展特征为重化工主导、低成本出口导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工业共同发展、区域工业协调发展等。第五阶段为2003-2021年,主要发展特征为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开始走以创新驱动、包容、可持续和高质量等为主要特征的工业转型升级之路。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以来,中国工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效。2021年,中国工业增加值达到372575亿元,约为1978年的231.85倍,约为2002年的8.01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工业化发展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实践相结合,坚持不懈地推动工业化发展。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强化政府对工业化的引导,同时匹配科学的土地制度、官员晋升机制、财税金融制度,确立工业化长期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三是以人口、土地、水、矿产及能源等资源和要素的低价格支撑工业快速扩张,叠加资源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等多重动力促进工业发展。四是以廉价的工业用地进行招商引资、以高昂的商业和住宅用地出让价格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以各类融资平台和国有土地资产抵押等为手段实现融资,来确保工业化的持续快速发展。

  新型工业化,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工业化发展的根本遵循和发展方略。党的二十大以来,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开始进入以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发展阶段。总结近20年来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经验,结合党的二十大对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不难发现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诉求在于:一是新型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在于确保工业发展过程中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二是新型工业化是基于“社会变革总和”的工业化,既强调工业结构或经济结构的优化变动,也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效联动,还强调观念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滋滋浸润。三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在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等实现“四化”协同,其重要手段包括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等。

  二、甘肃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困境解析

  甘肃省工业发展萌芽于晚清时期的“洋务运动”,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化三改造”、“三线建设”时期工业迁建、改革开放以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强化,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产业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甘肃省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出台了《甘肃省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系列重要文件,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积极实施以“强工业”行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我省工业发展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使我省工业发展开始由工业化中期阶段迈入向工业化后期加速过渡的重要发展阶段。目前,尽管我省工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亟待在新时期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中加以重点关注

  第一,甘肃省工业发展总体规模较小,远低于上海市和陕西省工业发展规模,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私营工业企业发展相对滞后。截止2021年初,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为195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300.1亿元,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0.49%和0.44%,占上海市的比例分别为22.17%和10.41%,占陕西省的比例分别为27.09%和14.73%;甘肃省私营工业企业单位数为845个,私营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为24.3亿元,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0.30%和0.10%,占上海市的比例分别为18.74%和5.16%,占陕西省的比例分别为18.24%和5.38%。

  第二,甘肃省工业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也相对较低,工业企业的单位利润中资产投入比例过高,人均利润率过低。截止2021年初,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资产比为2.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5%),在西北五省中也低于陕西(5.2%)和新疆水平(2.7%);甘肃省私营工业企业的利润资产比为1.94%,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陕西、新疆水平(分别为6.90%、7.73%和4.79%);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私营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人均利润分别为6.44万元和3.12万元,该水平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8.83万元和6.66万元),在西北五省中也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仅私营工业企业人均利润率略高于青海水平(2.17万元)。

  第三,从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水平来看,甘肃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但工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则相对较高,这意味着甘肃省工业绿色化水平较高但工业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仍有待提高。2020年,从基于DEA-BBC算法的测度结果来看,甘肃省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为0.56,略高于全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水平(0.53);从基于改进的索洛余值法的测度结果来看,甘肃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水平为3.73,低于全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水平(8.71)。从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地区测度结果来看,2020年,甘肃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最高为兰州市(7.79),远低于国内地级市最高水平(34.09),也低于全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同时,甘肃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最低的地级市为武威市(2.13),其发展水平也仅略高于全国最低水平(1.23)。

  第四,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发展规模相对较低,百亿级产业链培育过于分散且辐射带动力不够,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仍十分突出。2020年,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7.5%,远低于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的发展要求(17%)。同时,“十四五”规划初期,甘肃省已建成百亿级产业链15条,依托百亿级产业链培育实现工业强省的战略初见成效,然而这些百亿级产业链多依赖于单个大型企业集团的建设和发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协同和群集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对相关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也不够。同时,甘肃省各产业集聚区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截止2020年初,发展态势良好的金昌新材料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兰州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总产值分别达到383亿元和212.9亿元,而依托郝氏碳纤维的碳纤维材料及制品产业聚集区总产值仅为1.6亿元。

  第五,甘肃省工业行业的优势产品结构较为单一,具有比较优势的工业产品大多集中于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电力等传统行业。2020年,甘肃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3%的行业仅有集成电路、原油和乙烯行业,占全国比重超过2%的行业也仅包括硫酸和发电行业。2020年,甘肃省工业产品产量超过上海同期水平的行业包括硫酸、农用氮磷钾化肥、原油、水泥、化学农药原药、发电、集成电路、啤酒等,超过陕西同期水平的行业包括集成电路、化学农药原药及硫酸等,超过新疆同期水平的行业则包括硫酸、化学农药原药、卷烟和水泥等。无论是从全国工业行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还是同国内先进地区或西北先行地区的比较来看,甘肃省工业发展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或产品均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水平。

  三、锻造“强工业”主引擎,推动我省新型工业化纵深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甘肃省正处于向工业化后期加速过渡的重要阶段,必须依托“一核、三带”的区域空间发展格局,依托千百亿级产业链培育和“四化”协同的进一步推进,强化各级各类工业园区的平台能力建设和水平提升,以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为引领,促成工业领域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和营商环境优化,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锻造工业成为新时期驱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向战略纵深发展。

  第一,契合区域空间规划,强化千百亿级产业链培育和壮大,提升工业发展规模和能级,进一步推动“四化协同”。一是立足于“一核三带”的区域空间格局,以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为载体,尽快推动兰州科学城分区建设,架构中国(兰州)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的基本框架,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促成产业发展能级极大提升。二是进一步依托重要产业聚集区,重点推进已经成型的百亿级产业链向千亿级发展,形成“千亿级+百亿级”联动的产业链良性发展态势。三是促成重要产业聚集区实现“产、城、人、地”全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空间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七链融合”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四是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实现深度融合,架构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新机制,尽快架构助力工业群集发展的数字云平台和工业大数据资源中心,协同壮大数字经济新引擎。五是推进工业清洁低碳转型,强化工业碳排放总量及强度“双控”制度建设,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以陇东、河西等重点储能基地强化建设助力工业低碳化、绿色化转型。

  第二,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依托,优化调整工业行业结构,做特做精各类工业园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一是强化提升工业发展载体能力,推进智慧智能园区建设,加快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建设,持续开展园区发展与资源、要素对接等配套服务,加强园区能源安全保障。二是强化工业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重点强化工业资源、数据等的共享共用,以区域工业服务平台等建设,架构工业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依托飞地工业、毗邻区工业等平台协同推进工业行业发展。三是大力推动县乡工业发展,强化县、乡工业进入园区实现集聚发展,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集聚产业或特色产业;同时,立足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打造现代化的乡镇工业企业,优化乡镇工业布局。

  第三,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推进科技成果在工业领域高效率转化、高水平应用,全面提升工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是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通过人引进、股权激励、投资补贴等方式营造自由发展环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保证工业发展生机与活力。二是强化自主创新,重点促进工业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技术、高效生物技术等新科技、新工艺、新装备的新发展。三是加快产业创新,进一步推进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落实工业新发展阶段“提质增效”要求,做到推动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与培育工业发展新引擎兼收并蓄,着力实施“互联网+工业”计划,加快数字制造、人工智能等新业态、新动能培育步伐。四是促成技术创新,充分利用工业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促成工业行业发展与新一代技术全方位、多维度、多元化的融合,确保新技术成为我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提升的重要推动力。

  第四,以产能合作、招商引资、产业转移承接为抓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架构工业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一是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依托甘肃稀土公司、金川公司、白银公司、酒钢公司、兰石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以工业产能、产品和服务等“走出去”,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间的产能合作,促进产业链向国际市场转移。二是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建立与沿黄省份之间多层次的区域合作范式,积极推动建立并深度融入沿黄地区工业发展网络,推动区域工业发展战略或政策的协同制定和实施。三是创新领导招商、专业招商、飞地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推动优势工业行业、特色工业项目或产品等重点招商,以优势资源促成对外引资引智。四是充分利用“双循环”发展重要契机,深度融入“内循环”发展主格局,以强化工业基础设施建设、优质营商环境提供、优惠政策供给等强化对东中部产业转移的承接和本省根植,牢固把握产业发展的安全需求,强化东中部省份优势产业在我省的产业备份系统建设。

  第五,优化要素配置,以资本效率提升、人才活力激发和营商环境优化,促进工业发展效益不断提升。一是引导工业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转移,以更优惠的税费补贴、土地优惠等积极引导资本向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地区投资,花大力气重点解决工业领域中低端环节的过剩产能,提高工业资本效率。二是尽快组建一支由工程院院士为首席专家,吸纳国内省内相关高校、部门和企业等专门人才参与的专家团队,强化工业产业发展态势和市场需求研判,为我省工业发展提供前瞻性指导意见和决策依据。三是加强人才吸引力度,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就业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断扩大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工业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引领支撑作用,扎实推进工业发展效率提升。四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多元的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打造线上多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推进信贷市场改革,降低工业企业获取资金的门槛和难度,从根本上打破信贷歧视及其他金融壁垒;在确保市场竞争有效的基础上给予工业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建立基于信用的工业企业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完善工业企业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