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经营概况及优劣势分析


一、成立概况

自2019年人民银行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以来,明确了我国金融科技的工作目标:通过金融与科技的深度协调融合,增强金融科技的应用能力,保持国际领先水平,服务好民生及实体经济,实现产业繁荣。据银保监会披露信息,2020年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总投入资金为2078亿元,同比增长20%。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首家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兴业数金”成立,至今已有21家银行加入该行列。

六大国有银行除邮储银行外,其他均已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中,建行旗下的建信金科成立最早,于2018年4月开业;注册资本也最高,达17.3亿元。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兴业、平安、招商、光大、民生、华夏、浙商、浦发、中信等9家也陆续成立,广发、渤海正在筹建中,恒丰因为组织架构调整尚无相关信息。

有大行作为标杆,部分城农商行开始成立金融科技公司。城商行中如北京银行、廊坊银行、盛京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农商行有深圳农商行,浙江、广西两省的农信省联社等。较之国有银行数亿元注册资本、数千人的员工规模,城农商行因为母行资产体量较小,市场规模受限,金融科技公司的总体注册资本偏低,如廊坊银行旗下的易达科技仅为200万元。

从注册地来看,北京、上海、深圳较为集中。其中,北京有6家,这源于北京强大的总部优势和教育资源,并与“一行两会”的总部所在地同处一城;上海有5家,这受益于上海金融要素完备,体系健全,且科研创新基础雄厚;深圳有4家,这与本土银行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也得益于地方的科技创新产业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城农商行的注册地多与总部同城,方便管理协调。

从股权结构看,部分银行的金融科技公司由银行旗下的投资公司全资控股,部分银行引入了外部合作机构、投资机构或员工持股计划,还有的银行由工会委员会直接投资。关于工会持股,即科技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损益由负责职工服务和工会活动的银行工会负责,类似于一些银行投资的三产公司的管理。就现代公司治理而言,这点可能埋下一些风险隐患。

没有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银行,大部分也组建了由总行直辖的金融科技部或数字金融部,以承接全行的数字化转型工作。比如邮储银行新设立的金融科技创新部,主要负责提升全行的金融科技创新能力、数据治理和分析能力,以推动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数字化、场景化、智能化。该行副行长曲家文在201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的讲话,可谓道出了所有银行的心声:“金融科技正在重塑行业生态,这是一场生死考验,我们要么拥抱时代,要么就被历史抛弃。”

除了设置金融科技部门,许多银行采取了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方式,渐次开展数据化转型工作。比如南京银行于2017年与蚂蚁金服合作推出“鑫云+”产品,部署包括风险评估、支付清算、大型平台接入等能力的大型分布式核心业务系统;2018年与京东数科达成战略合作,具体包括消费金融、小微金融、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等领域。

二、经营概况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经营,从成立之初就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为母行提供金融科技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对外输出技术和解决方案。后者在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差异,产品体系设计方面也各有侧重。有的专注于金融领域的全流程升级重构,有的广泛开展行业合作,涉足政务、交通、教育、健康等行业。以下列举几个代表性的案例:

平安银行的金融壹账通,主要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为银行、保险、投资等行业的金融机构,提供"科技+业务"的解决方案,包括营销获客、风险管理、智能决策、数据治理、云平台搭建等。截至2021年6月,全球专利申请累计5075项,业务范围扩展至包括东南亚在内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十万以上的客户约800家。2019年12月,壹账通在纽交所上市,发行价格10美元。2022年7月,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以双重主要上市方式回港的商业科技股。据其财报披露,2021年总营收为41.3亿元,同比增加25%,净亏损12.8亿元,同比收窄5%。其中,来自平安集团的营收占比为56%,陆金所为10%,业务对集团的依赖性很高,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近期股价持续低迷,较发行时跌去逾90%,可能触发退市危机。

建信金科是国有大行中首家成立的金融科技公司,由建行体系内直属的7家开发中心和1家研发中心整体转制形成。目前建信金科推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政务类、普惠金融类、住房类、大健康类、教育类等十多个行业应用。为打造人才生力军,建信金科还与香港大学、南开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合作,联合培养拥有经济金融知识、信息技术能力,数字化经营能力的专业人才。据建行2020年7月在对建信金科的增资公告中披露的信息,该司2018-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65亿元、-4.72亿元、-1.75亿元,累计亏损9.12亿元。虽然经营业绩不理想,但投资机构仍然看好建信金科的发展前景,国开金融、上海联银等组成的联合投资方,于2021年6月向该司提供首轮股权融资7.5亿元。

工行的金融科技实力一直在银行业名列前茅,2019年末财报显示,该行拥有1.65万名金融科技人员,如果放宽至相关信息技术开发及运营人员,人数达3.48万人,绝对人数在同业遥遥领先。战略布局方面,该行由 “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 构成多点合成的金融科技格局,2019年3月成立的工银科技即是其中之一。它通过生态共建、价值输出与创新孵化,推动工行产品和服务价值链向外延伸,以适应开放化建设的创新研发机制。工银科技注册地在北京雄安新区,参与了“智慧雄安”的顶层设计和方案落地,助力打造“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工智能算法产业生态圈,推出了“雄安智慧社保”APP,以及集“区块链+资金监管”功能为一体的工程建设资金管理平台等,并与北京大学在知识图谱、智能推荐等方面开展“产学研”模式的探索实践。

兴业数金作为国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近年来在RPA (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机器人流程自动化)、低代码、开放银行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以RPA流程机器人为例,已落地1800多个业务场景,部署3200余个机器人,替代人工执行近1.7亿笔,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银行业务的深度融合创新。

招银云创于2021年3月推出的智慧费用管理SaaS产品——“场景化费用管理SCO(Scenarized Cost Control System)”系统,聚焦企业采购、企业差旅、出行用车等高频费用支出场景。通过线上方式实现需求的标准化和数据沉淀,帮助企业进行财务流程的场景化、平台化管控,为银行服务高频刚需场景,开辟出新的空间。

三、优劣势分析

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业务优势在于:第一,天然接近银行场景、熟悉业务痛点,能够在技术支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场景应用,更好地实现业务与金融的深度融合。能有效协助母行拓展市场资源,依托开放的技术平台形成产业生态;第二,成立伊始即有来自母行的订单、人才、资金支持,承继银行声誉和客群方面的资源优势,整合母行资源推出更有效的解决方案,较一般市场化的金融科技公司,具备更优的经营起点和市场“安全垫”。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劣势也内生于其优势之上。

第一,各家公司的具体业务落脚点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金融服务本身的技术内核和潜在覆盖领域高度重合。同质化竞争严重,缺少令市场侧目的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而母行全产品、全流程的业务需求也对科技公司精耕一隅的规划形成资源制约。从有效市场来看,银行系科技公司重点服务的国内金融机构不足万家,国际市场尚有待探索。计划开辟的“蓝海”板块即各行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面临已经在该领域耕耘多年的互联网巨头以及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阻击,市场竞争激烈。要突破竞争格局,或进行“价格战”,或提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长期来看,后者是关键。

第二,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成立大多为高层强力推动,非市场化行为。团队大部分由母行科技板块转换加少数市场化招聘形成,因此,内部面临的母行合作关系、人才流失、资源协同、创新机制等问题,需要一一理清。外部方面,同业机构对选择与竞争对手的科技子公司合作,存在诸多顾虑,会自然流失部分有效市场。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要摆脱对母行的业绩依赖,独立自主发展,需要在股权结构、品牌建设方面进行重大调整,研发投入上有更清晰的产品和市场定位。如只是栖身于母行羽翼之下,其实与内设部门无异,无非是研发投入和投资收益有所调整,徒然增加沟通管理成本而已。

目前金融科技子公司被视为银行“标配”,以此明确数字化转型的决心和勇气,而平安壹账通的成功上市,也鼓舞了不少金融机构成立金融科技公司的信心。然而,市场化运营的高科技公司,大多需要经历前期高投入、净亏损的成长之路,这也是为何建信金科不断增资、平安壹账通股价低迷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银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关于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成立和发展,还需要从公司战略、商业价值、盈利模式、科技实力、人才体系等方面审慎评估。最终能否走出业内一流的金融科技类公司,有赖于行进在这条荆棘之路上,正努力探索前进的从业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