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志
一、导言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场所谓农业绿色革命,实际上是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将以化学农业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促使其农产品增产的一项技术改革活动。这个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增加化肥和化学农药施用量,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次绿色革命由于在种植领域以及随后的养殖领域利用了大量的化学投入品,不但没有给农业系统增添绿色,相反却显著削弱了本该属于农业的绿色,造成了普遍的农业生态危机。
农业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耦合形态,有效形成稳定型自然生态平衡机制与扩张型社会经济增长机制的耦合对接是应该遵循的基本性原则,生态是始终应该考虑的根本性问题。
因此,第一次农业绿色革命是不可持续的,我们需要一场真正的农业绿色革命,即农业生态革命,围绕生态做文章,进行一系列深层次变革与创新。农业生态革命尤其在我国更是迫在眉睫,因为我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强度和数量已远超于其他国家,造成的生态危害也是十分广泛的。
二、农业生态革命的理论分析
农业生态革命的理论很多,这里主要从本人提出的生态循环增值机理角度,来进行相关分析。
生态循环增值机理认为,在开放性的农业系统中,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是通过链、环、网持续利用物质功效的多级循环。这种多级循环带来的循环增值,既可以减少附在废弃物上的价值流失和对环境的负效应,又可以加大附在产品上的价值增量和对环境的正效应。由单纯的考虑物质运动向物质运动与价值运动、生态循环与经济循环、环境保护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综合思维转变,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物质流动和能量转换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其对应的价值流动与循环增值又是社会经济系统的基本功能。农业必须既遵循自然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
农业系统中的物质单元在系统中某个子系统的同级循环增值或各子系统间的多级循环增值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本质要求。通过系统中物质单元的循环增值,农业可以用同样的资源量创造更大的价值量。只有农业系统内部所有未附在产品上的物质单元都尽可能地循环增值,才能为经济系统带来更大的价值。这里,每级循环的转化技术水平是影响物质单元能否更多地附在产品上的关键因素,如果这一级循环的转化技术水平较高,物质单元通过这一级就能较多地附在产品上。技术水平在各级循环转化上起决定作用。
农业生态革命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在现有的综合资源存载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约束下,重新组织和调整生产和生活方式,促使物质能量利用率的提高和投入量的减少,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农业生态革命的基本任务是自然禀赋的节约和多维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生态革命的根本原则是消除经济增长与自然禀赋保护之间的尖锐矛盾,达到既保护自然禀赋,又促进农业生产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自然—经济—社会综合效果。
三、农业生态革命的特效路径——“中医农业”
“中医农业”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来的生态农业方式。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有效恢复土壤活性,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优质安全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中医农业”的基本出发点。“中医农业”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生态环境,有效解决农业系统中病态土壤、不健康动植物和不安全农产品等一系列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中医农业”突破了常规绿色有机农产品高成本低产量的瓶颈,能使广大消费者以可接受的价格获得优质安全农产品,保障了农业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
“中医农业”在生产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用中草药生产“两药”(农药和兽药),保护动植物生长;2、用中草药加上天然营养元素的组合搭配生产“两料”(肥料和饲料),促进动植物生长;3、利用中草药活体与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生相克机理(正负向化感作用),调理动植物生长。因此,“中医农业”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化学饲料添加剂以及各种抗生素、激素的使用,有利于动植物健康生长、实施农业病虫害绿色防控等。
世界上生态农业有各种类型,但其实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就是遵循人与农业的生态逻辑。例如,日本的自然农业与我国的中医农业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都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其次,日本自然农业中的自然农法投入品“汉方营养液”与中医农业投入品“中药肥”都是从自然生长的中药材中提取,富含活性物质和一般耕地紧缺的中微量元素,是一种全营养有机活性肥。
“中医农业”能让农业全面生态转型,并进一步实现真正的农业生态革命。“中医农业”可以结合各地的特色禀赋升级农业生态服务功能,打造高效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价值增长点和巨大的盈利空间。因此,“中医农业”将是有力助推乡村振兴的一场农业生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