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体系
管理实践中有两种:人管事和事管人。
有人把这两种状态进行了总结:人管事经常是糊里糊涂,事管人是可以是清清楚楚。
如果要从中国文化中寻找根源的话:法家强调的是“事管人”,用制度和流程来约束身处事情中的个人;而道家讲求的是“人管事”,把人管服帖了,事情自然就办成了。
笔者曾经把企业分成两种:大企业和小企业,就是以管理方式而不是企业规模而确定的,不论其营收多少、利润多高,也不论其人员多寡:
小企业中是老板个人就可以照顾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就形成了事实上的“人管事”。
大企业仅凭老板个人管理企业就难免会挂一漏万、捉襟见肘,就需要有制度和流程的加持,“事管人”就成为了必须。
“人管事“和“事管人”的差异
精英时代里,通常是“人管事”,企业出现一个精英、一个能人,其经营和生产就可以提升一个档次;最精彩的是,出现一个英雄式的人物,还可以做到挽狂澜于即倒、或者是挽狂澜于既倒。
人管事就会出现公司有能人时,公司就风风火火;能人一旦退隐江湖或离开,公司就经常一落千丈,甚至关门大吉——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在deadline明确的情形下,会出现大量交叉作业,仅凭人去管事,就会受制于人的精力、体力,受制于他的情绪。这时就更需要用事来管人:标定什么时间做什么任务,谁来参与、完成到如何标准——在事管人的情况下,一个任务何时开始、何时结束就非常关键,其匹配的资源就是核心关切。
与时俱进
“事管人“由于把任务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把人的因素减到最小,甚至要把那些不可或缺的人加以淡化,整个的管理体系的运行更接近于自动化。
事对了,人自然就对了。只是“事管人“不意味着事情可以自动找到人,就更需要事前计划、事中的跟踪与调整,更需要事后总结,以利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