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器)1990年创始于中国
其重要性在于: 1、可解能源危机。光热发电成本有望接近或低于煤电成本。2、可解热储运世界难题。输送距离越长,增加热量越多。
四个第一:第一个装置设计,第一个专利,第一批文献,第一个命名。完成了0到1工作。因此,赵庶陶是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器)创始人。
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器)是由等离子体玻璃改性制作成的。[1(56)]
热的损失有三种形式,对流、传导和辐射。第一代热效率低,对流、传导和辐射损失皆存在。第二代虽有较大改进,无对流、传导损失,但辐射损失仍在。无热损失称为第三代,其对流、传导和辐射损失皆无,因此,热效率最高。
我们知道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光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和近红外(4000埃-24000埃)光谱区域中。对于这样的波长说来,改性玻璃是透明的。光能顺利到达吸热管,并为它所吸收进而变为热能,加热其中的水介质或工质。而吸热管温度,对于低端热水器说来仅几拾度,对于高端光热发电说来为数百度。但与太阳表面温度相比是很低的,其热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远红外光谱区。远红外热波、光波其本质是一样的,均为电磁波。当远红外线(热能的表现)与改性玻璃接触时,只能反射,而不能透过。因此热又返回来再加热吸热管。如此多次往返,加之前述的无传导、无对流热损失,从而最充分利用其热能而无一点泄漏,于是实现了无热损失第三代集热管。
保温瓶的核心部件就是保温瓶瓶胆,它具有高效率的保温效果,并且不受室内、室外自然条件的影响,其水总是热的。其原因就在于它是无热损失的。保温瓶的银膜,它是热反射的。一旦银膜脱落,保温瓶寿命就完了。
既利用太阳光加热,而又无热损失。这就是玻璃改性技术。改性后的玻璃光学特性要符合人们的要求。在这里可见光、近红外玻璃能透过(原玻璃具有的特性),而远红外则只有反射,而不能透过(改性后玻璃具有的新特性)。这种改性玻璃也可用在建筑物的节能窗上和温室的顶棚。因此,无热损失太阳能能集热管成了单向阀门,光能只进不出。能量累积器。以时间換能量。银膜在集热管是不能用的,因为可见光,近红外进不来。因此,集热管置于阳光下就是加热器,置于室内就是保温瓶。自然,我们所说的无热损失是从物理宏观尺度来看的,是从数量级来看的,不是绝对为零,绝对没有。正如我们说真空,就意指没有气体分子,但绝不是一个分子都没有。实际上里面还有成千上万的气体分子存在。[1(56)], [1(59)]
太阳能光热发电与太阳能光伏发电相比,不仅投资和发电成本低到(1/5—1/3),真正的零污染。当今,热电转换率为0.36,商业用电价格0.9元/度。煤电的直接成本约0.38元/度,治污的间接成本约0.4元/度,合计约0.78元/度。光电转换率为0.13—0.15,成本2-5元/度。光热电系统效率为0.12—0.19,成本0.9-1.1元/度,其极限效率是0.36。光热效率有大幅改进空间。现有集热管虽能作供热和发电,但效果不够理想。而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由于光热效率理论极限为100%,因此集制热、运热、储热于一体。用于热发电,可大大提高效率,有望发电成本接近或低于煤电成本0.38元/度,从而解决能源危机。用于热工业,如供暖、供冷等,可解储热、热输运世界性难题,实现技术升级换代。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气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信息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新能源则可定义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得世界的产业发展水平提高一大步。解决全球气候变化只有通过发展新能源。新能源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石化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资源。它们不仅是能源,而且还是优质的化工原料。后者的价值可能大大高于能源的价值。可惜这点还未被人们所认识。因为它们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而能源不是唯一的,有多种选择,多条途径。若我们把石化资源仅作供热、发电燃料,实在大材小用,用错了地方。原本是优质的化工原料,这里却成了污染源,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
据报道,2009年我国碳排放量超过美国居全球第一。中国每年因环境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8%左右。我国GDP年均增长率约9%左右。这说明我国发展是以环境为代价的。若照这样开采下去,几十年后,留给子孙的是污染严重,生态失衡,自然灾害频发,没有资源的国家。愧对子孙,愧对先人。谈何可持续发展?
因此,寻找替代能源,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就成了必然选择。
理论上认为大约40分钟的照射在地球上的太阳能,便足以供全球人类一年能量的使用。我国可开发的总风能约为40亿千瓦,水能约为5.4亿千瓦,而太阳能的辐射能量要比这些大几百至几千倍。所接受的太阳能总辐射为1.8万亿千瓦,相当于每平方米每天可收到约0.5公斤的标准煤。年总量约为5.86×103MJ / m2 ,等于17000亿吨标准煤,是我国当前年消费的一次能源的600倍。等于数万个三峡工程发电量的总和。我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面积约108 万km2。太阳能在单位面积所产生的电能也10倍于风能。其发电高峰期也就是用电高峰期。毫无疑问地说,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所以,人类的未来,必定是太阳能时代。发展低碳太阳能产业是十分迫切的任务。太阳能供热和太阳能发电是今后新能源开发的必然首选。
将2020年要求“年”减少能耗22亿~30亿吨标准煤的数字,下降到要求11亿~19亿吨标准煤。到那时,唯一能大量满足中国能源需求,同时又不排放碳的能源供应,就只有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供热了。热储存和热输运是热能工程中两大世界性难题。
太阳能发电分为太阳能光伏发电和太阳能光热发电两种类型。当前,热电转换率为36%。相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发电有很多独特优势。1、成本低。太阳能光热发电的成本约为2万元/千瓦,而太阳能光伏发电约为5万元/千瓦。2、太阳能光热发电的系统效率为12%~19%,而目前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系统效率为13%~15%。3、太阳能光伏发电是需要太阳能电池进行光电转换来实现的,这就需要大量的太阳能电池。目前,太阳能电地主要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3种,而这些电池的生产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太阳能光热发电则不会出现此类问题。4、太阳能光热发电是热电联供的,可与化石燃料形成混合发电系统。5、化石能源热发电是当前主要的发电方式,其主要装备锅炉、汽机、发电机、输变电设备等已形成了成熟产业,使太阳能热发电易于迅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6、中间被加热工质同时起到一定储能作用,可以缓解太阳幅射强度变化带来的不利因素,加之锅炉还可用其他能源(煤、油、气)燃烧供热,使能持续发电克服太阳能不连续的缺点;7、其发展方向也是要努力提高工质温度以提高热电转换效率,增大单机容量以改善经济性能,热电站多年的发展经验可以借鉴。8、太阳能聚光热力技术不仅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占地少、人工要求低、100%环保的节能技术优势。
太阳能光热发电,由于采用汽轮机发电,电流稳定,加之系统可以采用熔盐技术储热,白天将盐从固态变成液态,晚间再用400多度的熔盐将水变成蒸汽发电,这样就解决了发电的调峰问题。
当前全世界太阳能规模发电中,太阳能聚热发电占92.7%,太阳能光伏发电不足7%。根据国际权威机构2009年统计,目前在全世界运行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占整个太阳能聚热发电装置的88%,占在建项目的97.5%。到2020年,全世界太阳能聚热发电将达到24GW,其中槽式太阳能热发电仍占主导地位。
中科院电工所研究员马胜红说,成熟的槽式光热发电系统,主要由集热管、聚热镜片、汽轮机和支架等零部件构成。其中,集热管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核心部件。“除了集热管技术含量较高以外,光热发电并不涉及什么高深的技术。汽轮机是现成的,而集热镜片和支架等配套设备,只要市场开启,配套厂商将会蜂拥而至。集热管的主要功用是,通过聚热镜收集的反射光,把管内的介质加热到400度,最终将水变成蒸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耀明称:太阳能热发电是最可能引起能源革命,实现大功率发电、替代常规能源的经济手段之一,将完全有可能给紧张的能源问题带来革命性的解决方案,未来的太阳能热发电成本将可以实现5美分/度的目标。
现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是2-5元/度。而太阳能热发电成本却比煤电高不了多少,约0.9-1.1元/度。基本上已达到商业用电价格0.9元/度水平。光热效率有大幅改进空间。若采用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以及用于储热和运热上,则成本有望降低到0.38元/度以下。这样就解决了能源危机,不用石化燃料。从环保节能减排上讲,只要降到0.78元/度,就有重大应用价值。于是缓解了能源危机。因此,集制热、运热、储热为一体的原创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值得特别关注。它可解能源危机与热运、热储三大世界难题,以及传统热能产业技术升级。[1(138)]
何祚庥在文章中除逐一分析了大幅度调整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核能+可再生能源(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节能减排空间外,还指出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大规模利用废热供热,太阳能供热和太阳能联合供电、供热。用太阳能供热取代煤供热,比用太阳能发电取代煤发电,有更高的CO2的减排效率。同时,何先生也向科研人员提出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难题—---解决热能输运,尤其是长距离输运的问题。[2]
到2020年后,唯一能大量满足中国能源需求,同时又不排放碳的能源供应,就只有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供热了。
太阳能的资源总量远胜于风能总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祖国大地上,年接收的太阳能高达17000亿吨标准煤,是我国当前年消费的一次能源的600倍。太阳能在单位面积所产生的电能也10倍于风能。太阳能所固有的昼夜供电、供能间隙性也比风能小得多,其发电高峰期也就是用电高峰期。而发电成本,在不远的将来,就将下降到和风能持平,甚而远低于风能发电成本。所以,人类的未来,必定是太阳能时代。
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的发电能力,几乎已面临极限。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思路,不是用发电来实现减排,而是用供热来实现减排,也就是必须大力发展太阳能供热。
正如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已过所长吴仲华院士所指出,热能利用领域里的大浪费,是高品位的热移作低品位的用,煤可以炼钢,可以发电,但却用作22—26度的室温供暖。解决这一大浪费的重要途径是大量利用废热供热,大量利用太阳能供热。但是,热能的输运,是尚未解决的世界性难题。
我国研制的太阳能热水器仅能供应50—70度的热水,其供热价格相对于居民可承受的消费水准仍嫌较高。如果要解决冬季供暧,夏季供冷,就要求太阳能集热器产生120—180度的热能。工农业更需要高达150—450度的水蒸气。[3]
太阳能光热发电是指利用大规模阵列抛物或碟形镜面收集太阳热能,通过换热装置提供蒸汽,结合传统汽轮发电机的工艺,从而达到发电的目的。
采用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避免了昂贵的硅晶光电转换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而且,这种形式的太阳能利用还有一个其他形式的太阳能转换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即太阳能所烧热的水可以储存在巨大的容器中,在太阳落山后几个小时仍然能够带动汽轮发电。
太阳能光热发电形式有槽式、塔式、碟式(盘式)、菲涅尔式四种系统 。路兹太阳能热发电国际有限公司从1985年至1991年在美国加州沙漠建成9座槽式太阳能热电站,总装机容353.8MW。电站的投资由1号电站的5976美元/KW,降到8号电站的3011美元/KW,发电成本从26.5美分/kwh降到8.9美分/kwh。
就几种形式的太阳热发电系统相比较而言,槽式集热管热发电系统是最成熟,也是达到商业化发展的技术,应该指出,槽式、塔式和盘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同样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正在积极开展工作。
美国能源部SunShot对光热发电的研发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75%的成本削减,在不依赖政策补贴的前提下将光热发电的LCOE(平准化电力成本)推至6美分/KWh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个价格将使太阳能光热发电拥有与传统火电相竞争的能力。[4]
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数据可以精确掌握新近投运的光热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成本,但美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SEGS系列电站可以给出一些参考性的数据。最早的SEGS-1号电站已经运行超过30年,但到现在仍在运行,且已偿清所有债务成本,运维成本即相当于目前的度电生产成本,为0.04美元/kWh,而目前其新签订的售电价格约为0.06美元/kWh。
整体而言,得益于光热电站运维经验的提升,以及对运维流程更多自动化程序上的改进和设备可靠性的提升,长期来看,光热电站的运维成本可以降至0.025美元/kWh甚至更低。[5]
参考文献:
[1]赵庶陶等离子体(无机、有机、生物医学)专业纸媒刊文目录 共138篇
[2] 中国会不会走向半个工业化?—---中科院院士何祚庥解析我闰实现减排目标的艰巨性,科学时报2010年2月24日第一版头条
[3]中国科学院院士 何祚庥,中国会不会走向半个工业化?,科学时报2010年2月24日A2-A3版
[4]百度百科 光热发电
[5]张超,一文读懂光热电站成本构成及下降趋势,协鑫智慧能源 20180120
[6]潘康、庞玉昌,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研究综述,中国太阳能工程期刊,2019年第3期,第35—36页
注:[1(56)]意指参考文献[1]中的第56篇文章。其余类推。
[1] 赵庶陶等离子体(无机、有机、生物医学)专业纸媒刊文目录 共138篇
(1)“力学学报”期刊;1980年第2期;气流激光的增益、强度和功率理论。(2)“力学与实践”期刊;1980年第4期;激光垃曼散射在气体动力学测量中的应用。(3)无碱无水棉花及其制品的脱脂加工方法,中国获权发明专利,ZL86102453。(4)“科学报”;1986年1月4日;棉纤维脱脂有新法。(5)“工人日报”;1986年2月6日;棉纤维脱脂有新法。(6)“光明日报”;1986年2月19日;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棉纤维脱脂获得成功。(7)“农民日报”;1986年2月20日;棉纤维脱脂新法。(8)“中国纺织报”;1986年3月15日;棉纤维脱脂有新法。(9)“北京科技报”;1986年2月19日;棉纤维脱脂的新方法。(10)“科技信息报”;1986年3月3日;棉纤维脱脂新方法。(11)“开发报”;1986年3月14日;棉花、棉布脱脂有新法。(12)“纺织导报”;1986年第7期;棉纤维脱脂新法。(13)“轻工环保”;1986年第2期;无污染省能的棉花、棉布脱脂新法。(14)“纺织科普”;1986年6月5日;棉纤维脱脂有新法。(15)“化学通报”(中国化学学会主办);1986年第6期化学简讯栏;棉花、棉布脱脂新法获得成功。(16)“纺织消息”;1986年第7期;棉纤维脱脂新法。(17)“经济日报”;1986年6月30日;无碱无水棉花脱脂新法。(18)“技术市场报”;1986年8月5日;无碱无水棉花及其制品脱脂加工法。(19)“常卅印染”;1986年第3期;不用碱和水的棉花棉布脱脂。(20)“环境保护”;1986年第6期;棉花棉布脱脂有新法。(21)“针织工业”;1986年第4期;无碱无水的棉花、棉布脱脂法。(22)“北京纺织”;1986年第4期;无碱无水的棉花、棉布脱脂法。(23)“北京日报”;1986年9月18日;棉纤维脱脂有新法。(24)“信息参考”;1986年第11期;棉纤维脱脂新方法。(25)“中国环境报”;1987年1月6日;无污染省能源的棉脱脂新法。(26)“科技开发动态”;1989年第4期;不用碱和水的棉花及其制品脱脂加工法。(27)“中国专利大全”;1990年;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器。(28)“中国专利大全”;1990年;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29)“中国专利大全”;1991年;电子活化燃料器。(30)“科技日报”;1991年2月22日;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31)“中国开发报”;1991年3月2日;新型香烟过滤嘴材料。(32)“信息产业报”;1991年3月13日;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33)“北京科技报”;1991年3月16日;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34)“中国纺织报”;1991年5月2日;新型廉价低焦油香烟过滤嘴。(35)“机械工业技术市场信息”;1991年第5期;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36)“全国新产品”;1991年第6期;新型廉价低焦油香烟过滤嘴。(37)“中国适用技术快讯”;1991年第8期;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38)“中国科技信息”;1991年第10期;低焦油香烟过滤嘴。(39)“科技经济信息”;1990年第20期;近似无害香烟。(40)“中小企业科技信息”;1991年第2期;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41)“中国职工技术导报”;1991年3月8日;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42)“世界科技信息”;1991年7月15日;新型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43)“今日科技”;1992年第5期;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44)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中国获权专利,ZL89221082。(45)“北京科技报”;1991年3月16日;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46)“科技日报”;1991年4月12日;防水、防潮驻极体膜片。(47)“中国开发报”;1991年3月12日;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48)“信息产业报”;1991年3月20日;抗潮湿、稳定性好的驻极体膜片。(49)“机械工业技术市场信息”;1991年4月15日;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50)“全国新产品”;1991年第6期;抗潮湿长寿命驻极体膜片。(51)“中国职工技术导报”;1991年3月22日;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52)“农民日报”;1991年3月25日;驻极体膜片。(53)“中国科技信息”;1991年第4期;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54)“中国机电报”;1991年3月14日;防水、防潮、长寿命驻极体膜片。(55)“信息产业报”;1991年3月13日;合作开发新型高效去害香烟过滤嘴。(56)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器,中国获权专利,ZL90204088。(57)“中国开发报”;1991年3月16日;高效太阳能热水器用集热管。(58)“中小企业科技信息”;1991年第4期;新型无热损失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59)“中国科技信息”;1991年第9期;新型高效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60)“信息产业报”;1991年3月20日;太阳能热水器用无热损失集热管。(61)“世界科技信息”;1991年7月30日;太阳能热水器用无热损失集热管。(62)“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1991年第12期;新型高效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63)“全国新产品”;1991年第6期;新型高效太阳能热水器集热管。(64)“科技开发动态”;1990年第2期;电子—化学复合膏药。(65)“全国新产品”;1991年第6期;电子—化学复合膏药。(66)“中国科技信息”;1991年第7期;电子—化学复合膏药。(67)“中外实用专利技术精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851页;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器。(68)家用治疗、灭菌两用仪,中国获权发明专利,ZL95104205。(69)“高新技术产业报”;总第219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70)“信息产业报”;1995年7月26日;等离子体治疗仪。(71)“科技开发动态”;总第46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72)“科技博览”期刊;总第5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73)“中国疗养医学”期刊;1995年第4期;等离子体治疗仪。(74)“城乡机电信息报”;1995年12月10日;等离子体治疗仪。(75)“中国科技信息”期刊;总第72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76)“半导体光电”期刊;总第64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77)“电子天府”期刊;总第69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78)“发展快讯”;总第32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79)“中国中小企业”期刊;总第9期;1995年;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帮手)。(80)“中国乡镇企业信息”;总第114期;1995年;世界独创,生物医学空白---等离子体全效应治疗仪。(81)“高科技与产业化”;总第34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82)“中国科技与企业”;总第21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83)“中国乡镇企业技术市场”;总第118期;1995年;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技术。(84)“技术转让集锦”;总第109期;1995年;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帮手。(85)“全国新产品”;总第130期;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86)“北京科技报”;1995年12月28日;等离子体治疗仪。(87)“信息产业报”;1995年10月25日;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助手(上)。(88)“信息产业报”;1995年11月1日;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助手(下)。(89)“中国专利报”;1995年10月16日;等离子体治疗仪。(90)“电子商报”;1995年;等离子体治疗仪。(91)“发明与革新”;1995年第10期;等离子体治疗仪。(92)“信息产业报”;1995年8月23日;多用途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和保温瓶。(93)“医学信息”;1996年第1期;等离子体治疗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帮手。(94)“电子与自动化”;1996年第2期;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帮手。(95)“中国科学院新产品新技术汇编”;1996年;等离子体治疗仪。(96)“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第11期;等离子体医药,生活两用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帮手。(97)“中国专利大全”;1996年;家用治疗、灭菌两用仪。(98)“信息产业报”;1996年1月25日;等离子体医学(生物学)及其展望(上)。(99)“信息产业报”;1996年2月1日;等离子体医学(生物学)及其展望(下)。(100)“科技开发动态”;1996年第3期;等离子体医学(生物学)的新进展。(101)“科技与市场报”;1996年3月20日;等离子体治疗仪。(102)“中国保健”;1996年第3期;等离子体医学(生物学)及其展望。(103)“科学中国人”;1996年第4期;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及其展望。(104)“中国科技信息”;1996年第11期;了望等离子体生物医学。(105)“电子文摘报”;1996年4月5日;等离子体治疗仪。(106)“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项目与成果汇编”;1996年;等离子体治疗仪。(107)“96全国新产品新技术新专利成果汇编”;等离子体医疗仪---家庭好医生,生活好帮手。(108)“农学学报”;1997年第6期;令人瞩目的新兴学科---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简介。(109)“中国乡镇企业信息”;1997年第6期;令人瞩目的新兴学科---等离子体生物医学简介。 (110)“中国科技信息”;1997年第6期;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家庭生活好帮手。(111)“中国科技信息”;1997年第4期;第三代太阳能集热管。(112)“北京青年报”;1997年4月18日;给我一个支点---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113)“中小企业科技”期刊;1998年;世界独创,生物医学空白---等离子体全效应治疗仪。(114)“青年经济信息”周刊;总第112期(1998年);等离子体全效应医疗、生活两用仪。(115)“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及技术汇编”;1998年;等离子体全效应医疗、生活多用仪(世界独创,生物医学空白)。(116)“物理”期刊(中国物理学会主办);1999年第7期第421页:等离子体无碱无水棉花及其制品脱脂加工法。(117)“固安县志”;棉花纤维无酸碱脱脂。(118)“科学时报”;2001年3月15日;等离子体电位理疗仪。(119)“中国科技成果”;2002年第15期;等离子体电位理疗仪。(120)“中国科技成果”期刊;2002年第18期;等离子体空调、冰箱、抽油烟机、冼碗机---家电系列。(121)“中国科技成果”;2002年第20期;等离子体家电与医疗两用仪。(122)“中国科技成果”;2002年第22期;几百元带耒一场牙医革命的获权发明专利;等离子体牙病预防、治疗及康复固齿三用仪。(123)“中国科技成果”;2002年第24期;等离子体综合治疗仪。(124)“中国科技成果”;2003年第1期;等离子体家电系列发明专利。(125)“中国科技成果”;2003年第5期;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项目。(126)“中国科技成果”;2003年第9期;几百元性能全面优于几十万进口品的获权发明专利----等离子体电位理疗仪。(127)“西部发展报”中国商机快递;2004年7月20日;等离子体家电系列。(128)“西部发展报”中国商机快递;2004年9月6日;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能源短缺背后的巨大商机。(129)“中国发明与专利”;2004年第6期;等离子体医疗、生活两用仪。(130)“中国知识产权报”; 2006年6月21日;等离子体电位理疗仪。(131)“医药化工”;2006年第3期;等离子体超级诱变制化工、医药新产品。(132)“中国新药杂志”;2006年第6期;等离子体基因诱变技术。(133)港刊“新科技”期刊;2008年第9期;地面等离子体直接诱变制备新菌种。(134)“中国新闻聚焦”期刊;2009年9月(6、7、8月合订本);我国创新可持续性发展令人忧。(135)“中国知识产权”期刊;2009年11月;非职务发明人的两难选择。(136)深圳高交会会刊第222页;2009年11月;1、开创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及等离子体各种白色家电命名。2、开创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及等离子体各医疗仪命名。3、开创等离子体生物医学及等离子体生物各术语命名。(137)“模具工程”期刊;2010年第9期;我国技术创新令人忧。(138)“能源思考”期刊(中国能源网研究中心主办);2010年9月;能源危机与热储运难题解决方案。
赵庶陶(笔者)对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器)的贡献归纳为四个第一:第一个装置设计,第一个专利,第一批文献,第一个命名。完成了0到1工作。因此,赵庶陶是无热损失太阳能集热管(器)创始人。
致谢 深切感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朱如曾先生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