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
不仅是一座自然之山
也是一座文化之山
这里孕育了丰富而别具特色的
生态资源
也诞生了中国最为繁盛的
周秦汉唐文明
秦岭南北的人文景观
亦各具特色
细雨过后的秦岭郁郁葱葱。 陕西省长安区的青华山上,寺坐山巅,云雾环绕,犹如仙境。摄影爱好者吴玄带着他的“神器”无人机来到坐落在青华山上的卧佛寺,从空中俯瞰秦岭美景,并留下绝美影像。 穿过秦岭,从北麓抵达南麓,鸟语花香,青烟袅袅。秦岭文化学者王若冰走进一座秦岭村落,感受这里的风俗民情,享受古村落带给他的独特文化气息。 在吴玄的无人机镜头里,秦岭留下的是绝美的自然风景,但在王若冰的记述中,秦岭早已超脱自然,而是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宝藏,王若冰称之为“秦岭文化”。 2004年王若冰分别从陕西的凤县、略阳县走进大秦岭,他被坐落在秦岭山中村落的民俗风情所吸引。 “人非常淳朴,他们供奉着‘天地君亲师’,意味着他们尊崇传统敬天法祖、孝亲顺长、忠君爱国、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秦国古栈道、陈仓道等秦岭古栈道、两汉三国历史文化遗迹更是让王若冰流连忘返。 此后三年时间里,王若冰多次往返秦岭,探寻秦岭山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遗迹。2007年年末,王若冰推出了全面反映秦岭历史文化的长篇散文《走进大秦岭——中华民族父亲山探行》,并提出了一个文化学概念——秦岭文化。 “绵延1500公里的秦岭山区有很多道教宫观,仍尊崇着以道教文化精神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精神。”王若冰说,道教从老子完成道教经典《道德经》的写作到东汉张鲁创立‘五斗米教’,再到后来终南山成为道教士人前往的“仙地”,道教的创立、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东起函谷关、西到秦岭主峰、南至武当山的秦岭山脉之间,“可以说秦岭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和传播地”。 秦岭与中国佛教、儒家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佛教从印度进入内地,先是在秦岭山中的石窟寺传播,玄奘译经,注入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佛教,进入长安。”王若冰介绍,儒家尽管起源山东,但儒家真正推广是在汉代,“佛教文化、儒家文化的发展、传播都与秦岭密不可分”。 秦岭地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伏羲画八卦,使人们知道了东南西北、春夏秋冬;炎帝尝百草,推动了种植业,发明了中草药;黄帝建立了父系家庭的人伦道德,指引人们从蛮荒走向文明。“这三位开拓文明的巨人都诞生于秦岭地区。”距今160万年前的猿人遗址、距今115万年的蓝田猿人头盖骨化石、距今7000年的半坡遗址等都发现于秦岭地区。“这些都表明先人都是依靠秦岭生存。”王若冰说。 秦岭壮观、广阔的自然特点,吸引了古今文人墨客追捧。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等文人墨客咏秦岭的诗歌、碑记和游记数千篇,摩崖石刻多达上千处。李白到过秦岭,留下《登太白山》、《蜀道难》等名篇;杜甫到过秦岭,留下“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名句;对于“太白山积雪六月天”,苏轼留下“岩崖已奇绝,冰雪竟雕皱”名句……秦岭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 “秦岭的文化价值被低估。”在王若冰“秦岭文化”概念中,包括道教文化、秦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宗教文化等。“如果没有秦岭,就不会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多元的地域文化,也不会形成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自2007年王若冰提出“秦岭文化”后,王若冰就被秦岭的文化宝藏所吸引。每一年他都会走进秦岭,探寻哪些未曾到过的地方,寻找属于大秦岭的文化宝藏。 王若冰说,秦岭的山沟沟里积淀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是活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