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局势和天象让人捉摸不透,本以为一月初突然升温的中东紧张局势会成为股市最大的“黑天鹅”,然而一月中下旬,意外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迅速升温。当下全球贸易趋势趋缓,中概股市场又呈现出怎样的发展特征呢?
部分财报公布京东暴涨逾12%
春节过后第一周,A股在恐慌中开盘,美股也多次受此影响,三大股指时而剧烈波动。与之情形相反的是,3月初京东集团公布了2019年四季度财报。
财报发布后,京东股价一度涨逾14%——而且是在美股三大指数刚经历一轮暴跌的背景下,京东市值冲上630亿美元。财报显示,2019年京东实现净收入5769亿元人,同比增长24.9%;归母净利润122亿元人民币,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归母净利润10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1%。京东第四季度(Q4)营业收入1707亿元,高于市场预期,同比增长26.6%;归母净利润36.33亿元。其中,年度活跃购买用户数,四季度环比三季度大幅增加2760万,创下了近12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值,当季新增用户超越阿里。除了京东,拼多多涨了近5%,市值反超百度,一度成为热议话题。在新冠肺炎的影响下,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京东,均下调了下一季度的营收预期。
从品类看,消费品、生鲜和健康品类在疫情中的增长表现“非常好”,尤其是生鲜业务跟健康品类;需要入户安装的大家电品类则受影响较大。疫情期间,具备自营物流的京东受影响较小,一场疫情的“摸底测验”显示,供应链才是零售企业最好的“免疫力”。整体来看,在美股下跌严重的情况下,赴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相对稳健。
哪些行业适合在美上市
我们知道,美国股市有较高的换手率和市盈率、大量的游资和风险资金,其股民崇尚冒险的投资意识。本土公司如果质量好,盈利能力强,在美国上市所能融到的资金要远比其他市场多,比如阿里巴巴纽交所上市的融资额就高达250.3亿美元(阿里巴巴已于2019年11月在香港二次上市)。
一般来说,美国证券市场的规模是包括香港在内的其他世界任何一个金融市场所不能比拟的,全方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种上市标准(纳斯达克有3种标准),能够满足各类企业不同的资本运作需要。在行业选择上,美国股市很显然更青睐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比如京东在纳斯达克上市时,尚亏损几十亿人民币,但由于其盈利模式的特殊性和成长性,仍融到近18亿美元的宝贵资金。
在2018年12月于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的腾讯音乐,当时发行价为13美元,也募集到了10.66亿美元的资金。与此同时,医药类股和生物科技公司似乎也在疫情中“异军突起”,受到投资人的格外关注。
生物科技公司成功逆袭
事实上,近年来生物科技公司纷纷在美国尤其是纳斯达克上市,并且投资行情十分火热,但由于生物医药类公司投资专业性很高,很多投资人都找不着北,所以往往错过行情。诸多生物科技公司依托纳斯达克,借助资本的力量从“无名之辈”成功逆袭。
从数量上看,市场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上半年,美国市场拥有超过650家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行业的上市公司,其中近九成在纳斯达克上市,纽交所和美国证券交易共占比约10%。从收益上看,截至2019年7月,至少有20只生物科技股的股价涨幅已经在100%以上,涨幅最高的5只个股股价涨幅均不低于300%。尽管这些年生物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美国资本市场也鼓励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但是能够成功在纳斯达克主板上市并非易事。
例如,在美上市的希伯伦科技(纳斯达克代码:HEBT)在创立之初是一家以科技为驱动的产业技术型公司,通过生产、研发和服务于一体的设计,为客户提供健康、生物制药、清洁等领域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也为诸多生物科技公司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现在不仅以科技为驱动的智能制造使实体企业在生产效率和管理质量上得到快速升级,同时吸引金融资本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产融结合发展的时代大趋势越来越明显。
可见,通过美股IPO在资本市场稳定获利,从来靠的都不是运气,它涉及方方面面内容,包括技术、策略、市值管理等。所以,已经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凭借自身创新能力与发展潜力,或许还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空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