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面临不确定时,我们应该自制、敬畏与担当


 当社会面临不确定时,我们应该自制、敬畏与担当

——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彭小兵/201996

 

尊敬的学院领导,亲爱的同学们,我是小兵老师,是我们公管学院指导教师中的普通一员。很感恩,又一次有机会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一起来分享我们进入公共管理学院的开学第一课。

开学了,或许你们有些忐忑,有些期许,有些好奇,有些新鲜感,因为新学年伊始我们总是充满着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待和兴奋。但接下来三年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其实是可以很明朗,无非是上课、考试,跟着导师做项目、做调查、写论文、投稿、发表,参加社团活动、运动会、文艺晚会,工作实习等等,不知不觉然后就面临毕业。这些都是常规套路,你们的任课教师、辅导员、你们导师会经常跟你们互动,你们也会在这些学习和科研生活中得到锻炼、获得提升。你们的任课教师、辅导员和你们的导师比我更懂得如何教育你们、指导你们。所以我不需要多讲。请你们相信我们,也请你们的父母放手把你们交给我们,我们学院拥有一大批品质卓越、学术造诣深厚的指导老师。

但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些事项值得你们去关注,那就是我们的周遭世界。我记得在新修订2014级公共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方案时,我加入了一些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我提出,把公共意识,或者公共精神作为公共管理学科的精神基础,强调深入社会底层,引导学生正视贫困与疾病以及其他社会问题,鼓励学生用乐观的精神和同情心,通过切身感受贫困与弱势人群的生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影响乃至改变社会。这个精神根基我想也适用于研究生,只不过关注的视角、理论的深度和实现的方式不一样。

今天我们身处一种新的社会格局或变局中。你们当中绝大部分出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个时候香港即将回归或者刚刚回归,全球中华儿女充满着前所未有的民族自豪感、归属感;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着复杂、艰辛、坎坷的谈判,下岗工人很多,但人们依然充满着希望、信心,因为未来可预期。弹指一挥间,今天我们的社会点缀着戾气、暴力,92日星期一湖北恩施10名小学生在开学典礼上被暴力砍杀身亡;面对着猪肉价格上涨、贸易摩擦、经济低迷、香港动乱,我们很多人变得有点疑惑不解甚至消沉。因为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要问,这是怎么了?我是做社会矛盾冲突治理研究的,我们学院还有国家贸易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对这些现象我深有感触,尽管这些现象是局部的、个体的,但影响却是深远的、广泛的、负面的。我们的浮躁、焦虑、愤慨,若隐若现、挥之不去。它阻止我们用积极、健康、开放、妥协、自省的姿态去面对未来。这些都是社会现象,也是公共领域,是从事公共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的学者、研究生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这也就是,当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在面临纷争、冲突甚至分崩离析的时候,我们以什么样的姿态、价值观和学术贡献去面对。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李·布林格(Lee Bollinger)在前不久(825日)晚间的本科开学典礼上说,大学关乎知识、关乎寻求真理,关乎揭开生命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的秘密,关乎掌握和领悟存在的复杂性,……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砥砺前行。这里的“关乎知识、关乎真理,关乎掌握和领悟存在的复杂性”也是公共管理学科研究者面对社会问题时该警醒的。李校长还说,“我们对社会以及全世界,有着深远的责任”“大学要通过推动知识发展来服务于公共利益”。说得真好,如果大学的理工科、其他学科都需要服务于公共利益,都对社会负有责任,我们公共管理学科,不更是如此吗?中国的公共管理者、公共决策者和公共治理者掌握着巨大的资源,决定着绝大部分公共资源的配置,如果没有这份对保障公众权利、自由、尊严和社会公正的责任,如果缺乏怜悯、对生命的趣味和对现实的批判,社会将会变成怎样?

于是,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我们要自制,不断拼搏且反对不受节制地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享受;我们要敬畏,我们面对人工智能、宇宙、人类命运、经济增长等不确定性问题要有敬畏之心,知道自己的有限和不足,懂得妥协、去协调多方的诉求、真诚地理解他人、关心社会;我们要付出爱,彼此信任,这种爱和信任的感情促使我们将我们的邻人、邻舍视为宝贵的,并在对他们来说很宝贵的事情上,为他们着想和付出努力。

最后,我把上面的发言总结为一句话,作为今天发言的主题,那就是,“当社会面临不确定时,我们应该自制、敬畏与担当”。祝福你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