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经济学的传统研究中,东中西和东北板块的区域差距及协调发展战略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议题。然而,中国南北板块经济差距及其扩大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比东中西和东北板块差距更需要重点关注的区域经济问题。与国际经济秩序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所形成的“南北问题”有所不同,中国的南北差距特指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限将中国大陆的省份划分为南方省份和北方省份而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中国的南北差距问题由来已久,但古代或近代中国的南北差距更多地体现为南北的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差距。目前,中国南北省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差距日渐减小,但经济发展差距却有逐步扩大化的趋势。
长期以来,由于区域空间条件与结构差异、区域不平衡发展战略的执行及循环累积因果集聚机制的强化等原因,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呈现出非协调发展的状态。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期五大发展理念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区域层面的重要表现,强调通过不同地区的关联互动和相互促进以实现区域间利益同向发展,最终实现区域差距逐步缩小的发展过程和稳态状态。目前,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往往强调层级较高的政府作用,以强化顶层的机制设计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南北经济协调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南北经济板块的缩微,是与东中西和东北板块经济协调相对应的一组概念。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中,东中西和东北板块协调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建设为战略引领,以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与东北振兴等四大板块协调为战略骨架,以12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大国家级城市群、12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19个国家级新区等为战略支点,一直是中国区域经济协调中最重要的、框架性的发展战略。相比较而言,南北经济协调受到的关注要少得多。尽管学界已经注意到了南北板块的发展差距,然而尚未有对南北经济协调的逻辑及路径的系统研究。
南北经济协调是新时代应对南北经济板块差距及其扩大化的重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找准南北经济协调的基本逻辑,必须在对南北经济差距及其扩大化的原因精准把脉基础上,结合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来考量其互动发展的机制和路径。
南北经济板块差距及其扩大化源自于北方省份的经济发展远远滞后于南方省份,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于所有制结构变迁不同步导致的非国有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区域产业结构变化不同步导致北方省份过分依赖重工业但发展步履维艰而南方省份依靠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而轻装上阵所形成的产业发展差距、投入结构变化不同步导致北方省份资本存量增长缓慢而形成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差距拉大、经济体制机制变迁不同步导致南北省份市场发育和成熟程度差距扩大化等。一般而言,区域协调发展有增长、稳定和平衡等3个重要目标。其中,增长目标强调激活要素的活力,尽可能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稳定目标强调降低系统性和结构性危机的可能性,保证就业和收入稳定性;平衡目标强调减少区域间在增长、就业、收入和基础设施供给等方面的差距,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南北经济协调的目的在于在保证南方省份持续增长基础上,发挥南方省份发展的示范效应和协同带动作用,以加大对北方省份基础设施和制度供给和深化北方省份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等手段,充分刺激北方省份挖掘发展要素的潜力,实现北方省份高速增长,缩小南北经济板块差距。实现南北经济协调,必须构建以龙头带动、产业协同、生态共建和利益同享为特征的互动发展机制。主要的协调发展路径包括实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南北经济板块的协调和协同发展、实施向北方省份更加倾斜的财税和转移支付政策、在国家层面交通、能源、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实施向北方省份更加倾斜的投资政策、国家层面批设促进地方发展的国家级功能性平台时更向北方省份倾斜、以南方省份为主体的南北板块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对口帮扶和协作协同,以及南北不同层级的功能性平台间的协同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