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平西坝 涪陵江心绿宝石
2019年12月19日,应友人钟总之邀,与唐总驱车来到距涪陵城区24公里的南沱镇睦和村平西坝。冬季长江蓄水175米,四面环水的平西坝四周有长5公里、宽1公里的内河道呈现高峡平湖的壮美景观。三峡蓄水后,平西坝的面积仍然有350亩左右。岛上风景秀美,千余株上百年的龙眼古树灵性十足,千里三峡库区中最宽阔的江段之一。平西坝四面环水,风景秀美,岛屿为沙洲,土质肥沃,有耕地700余亩。由于气温较高、四季清风,种植桂圆、榨菜、花生和烟叶等作物条件得天独厚。千株百年龙眼古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森林覆盖率达95%,平西坝是三峡库区最大的江心孤岛,被称为“江心绿宝石”。
又据史料载,《蜀龟鉴》:“占春营涪州之平西坝,四面阻水,宾客多归之。” 清顺治五年戊子(1648),即永历二年,南明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吕大器督师至涪州,即次平西坝。平西坝原为李占春驻地,大器与占春深相结。“
长江在这里迂回,呈现高峡平湖景观,永安场下河道设有码头,长江主航道一侧成了轮船的栖息地。岸边立有河长公示牌,河岸范围要求“污水无直排,水域无障碍,水面无垃圾,沿岸无违建,堤岸无损毁,绿化无破坏”,江面河道岸边水系要达到“河畅、水清、坡绿,岸美”站在南岸边眺望平西垻,这里依然是那样神秘、美丽、宁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切风平浪静,三峡移民搬迁时期的喧嚣已成了远去的记忆。
我沿着小路,来到岸边,长江岸边有数十米高,险峻陡峭,看大江东去,不由得想起东坡赤壁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诗句来。
读大学时,增到古城黄州东坡赤壁春游,黄州江岸是丹霞地貌红色崖壁,故称“赤壁”。 三国时的赤壁大战以及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吟咏赤壁的一词二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而闻名遐迩。每当我来到长江边,看到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丽景象和豪迈情怀充斥心中,宋代文学家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正是因为黄州赤壁是真正的赤壁古战场,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时,在黄州江边拾到一把折戟,并赋诗一首《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春,著名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因乌台诗案贬来黄州,贬谪黄州期间游赤壁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因此得名。苏轼在黄州生活期间,持躬耕作,扁舟草屐,放浪山水间,与渔杂处。他心胸豁达,与人民建立了深厚情感。在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他创作了诗歌约220首、词66篇、赋3篇、文约169篇,还有书信288封等大量文学作品。这段时期也是他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
赤壁大战前,邾城即是名噪全国的大都邑,邾城赤壁也因红色丹霞地貌和状如象鼻喝水而闻名全国。周郎和苏子的到来,造就了黄州集军事胜迹和文坛圣地于一身的千年奇观。千年的争论,也是古城黄州兴衰荣辱的见证。康熙末年,黄州知府郭朝祚因敬仰苏东坡的道德文章在再次修缮赤壁后挂牌“东坡赤壁”并在门楼上刻下对联“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明清以降,楚风东渐,天赐赤壁,武道文德,黄冈大地,文昌武盛,名人辈出。鄂东五水,一江流远,惟楚有才,鄂东为最。黄州赤壁既是周郎赤壁大战之地,也是东坡吟咏赋诗之所。有诗曰:“文武赤壁乃一处,更喜坡翁伴周郎”。
大江东去平西坝,涪陵江心绿宝石。眼前景,人和事,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感到壮志豪迈……
蔡律 2019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