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融结合,广义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通过股权融合或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实现两者结合;狭义是指企业通过涉足产业与金融领域来实现产融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价值的过程和活动。发达国家实践表明,产业集团在大型化过程中不仅需要畅通的投融资渠道,更需要将资本证券化、多元化,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积极平衡,而金融企业也需要通过资本参与工商企业,以保证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目前很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都踊跃地通过自营、参股、助贷等方式不同程度地涉入金融业。比如阿里巴巴成立网商银行,腾讯成立微众银行,新希望成立新网银行,宝钢集团入股光大银行,中石油收购克拉玛依商业银行等。再如海尔、TCL等制造业企业,恒大、万达等房地产企业,通过控股或参股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或发起成立网络小贷、担保、融资租赁、保理等公司,获取金融牌照,形成集团独立的金融板块,从而同时经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下面以产融结合已一百多年的通用电气(GE Group)为案例,通过其发展路径,或能更直观地认识金融给实体经营带来的作用:
GE最早的金融业务始于1905年,通过其子公司通用电气信用公司(GECC)来实现。起初只是一些零星的商业信贷,20世纪30年代开始涉足消费者信贷领域,目的是帮助电器经销商以分期付款方式促销GE生产的冰箱、电炉等电器产品。60年代因银行等纷纷推出消费分期付款业务,GE金融面临经营压力,开始扩展经营范围,推出公司自产设备的融资租赁、合作企业经营性贷款、个人信用卡等业务。
直至1981年韦尔奇接任CEO,GE金融通过支持企业收购兼并业务实现飞速发展,金融业务纳入GE主营范围。在韦尔奇主政20年中,GE一共出售350项业务,收购900项业务,总花费1500亿美元,这里面的资金筹措盘整少不得GE金融的助力。这期间,公司营业额从1981年的250亿美元增加到1250亿美元,市值从130亿美元一路攀升到最高时的5600亿美元。
相应地,GE金融的年净收入增长率达到18%,而同期其他业务板块大概维持在4%左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五年,GE金融掌握近8000亿美元资产,占GE总资产的80%以上。如果单独剥离出来,可位列全美前十大商业银行,收入占GE总收入的35%-40%左右,利润占GE总利润的一半左右。可以说,GE金融板块的靓丽业绩极大地襄助了韦尔奇的业绩传奇。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GE股价下滑达到83%。因GE金融的商业地产、消费信贷和按揭贷款等业务风险敞口过大,直接拖累公司实体经营,故GE对金融板块进行战略重组:收购美林资本、花旗集团北美商业贷款和租赁公司的大部分业务,出售日本、德国、爱尔兰和芬兰等国部分业务,使GE金融收缩业务范围和区域,只在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领域发展,并重返产融紧密结合之路。不过,即使在GE金融业务收缩后,GE仍然认为金融是公司的重要业务板块,今后将占公司整体营收比例的1/3左右。
总体来说,GE金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作为GE制造业的衍生领域而存在,韦尔奇意识到产品价值增长的潜力已转移到下游服务和融资活动上,提出为客户提供“全套解决方案”的口号,即:将更多种类的产品与服务捆绑在一起销售给同一客户,实现“交叉销售”,以获取得多的利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供金融服务,由此金融被渗透到GE产业的各条产品线,由此助力主营业务迅猛发展。
当然,我们也应客观地看到,在金融和实体产业双向互通共赢的过程中,由于国际环境、经济周期、政策调整、市场供需等引发的行业调整幅度、时长不同,金融的高杠杆率和风险后置也会给实体经营带来风险扩散和传递效应,需要产业集团具备良好的稳健经营意识及有效风险管理手段,尤其是专业金融团队的储备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