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腕革新成就欧亚强国——看彼得大帝生平事


彼得大帝l6721725),可谓俄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沙皇,也是一位颇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17岁开始执掌国家大权,一生铁腕铲除政敌、锐意革新,让当时在贫穷落后的泥沼中蹒跚、因循守旧于传统、75%的人是文盲的俄国在数十年间快速振兴,一举成为欧亚军事强国,避免被周边西欧强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蚕食的国家主权风险。

他一生中最为浓墨重彩的功绩是和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进行的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面对当时欧洲首屈一指的军事力量和少年得志的天才军事家,彼得曾经一败涂地,险些丢掉性命,但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通过纳尔瓦战役打败瑞典军队,获得波罗的海控制权,开启了俄罗斯与西欧便捷贸易的海洋通道。

为了巩固军事成果,也为了远离莫斯科的腐朽沉闷,他毅然决定在寒冷、潮湿、满是沼泽的波罗的海战略要地建造一座“伟大的城市”,即圣彼得堡。在彼得的规划中,那里有海洋自由的气息,有富丽堂皇的巴洛克宫殿、宽阔笔直的大路和装饰精巧的欧式庄园。为此,他在全国征调囚犯和农奴服苦役,加大对农户和贵族、商人的税收压榨,比如让每辆来往圣彼得堡的马车必须携带3块石头,每艘船只携带30块石头,每块重量不得低于5磅,否则不予过关。最终,经过数代人的努力,以无数鲜血和生命为代价,今天我们有幸看到圣彼得堡这座美丽的城市。

除此以外,彼得大帝在政治上废除旧贵族特权,让中央参政院和地方总督直接听命于沙皇,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军事上建立正规军和海军战队,大举兴建造船厂和兵工厂,开办各类军事学校,成为当时欧洲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和贵族购买农奴,让劳动力集中作业为资本主义初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文化上创办报纸、学习西欧诸国语言、建立科学院、推行学校教育,并分批派遣贵族子弟到欧洲各国学习实用科学和技术;社会习俗上提倡西欧的服饰礼仪和生活方式,减掉老俄罗斯人引以为豪的大胡子,不减者交纳“胡子税”。一系列从上层建筑到经济领域的变革,类如中国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将俄罗斯从封闭守旧的洞穴中生拉硬拽出来,放眼看世界,走向“欧化”新时代。

要完成上述众多事项,单靠他一人之力当然不行,在权力和个人魅力的包裹下,彼得身边集聚了一批立志革新的旧门阀贵族和他亲自培养的由外国人和底层农民成长起来的新贵族,掌握足以震慑一切政敌的军事力量和国家机器。

他用单刀直入的思维方式亲力亲为任何他认为必要、务实、能出成效的事情,尽管这些行为在外界看来贪玩怪诞:他厌烦宫廷里千篇一律的神学、礼规、修辞学习,自己跑到外侨区向外国人请教数学、几何、物理、航海、解剖等新技术,并掌握木工、造船、打铁、拔牙、解剖、航海、射击等据说至少14门手艺。出访欧洲时他一边委派亲信负责外交事务洽谈,一边在各国搜罗技术专家引入本土工作,一边还亲自在造船厂学木工、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学习做船长、在普鲁士学习炮兵技术,而且学习不走过场,都要获得雇主出具的毕业证书才算满意。

他生活朴素崇尚节俭:在圣彼得堡初建时他居住的彼得小屋与普通的农户住宅一样低矮简朴,他与皇后叶卡捷琳娜只有12个奴仆一年花费不到1000卢布,这较之当时奢靡成风的欧洲皇室来说实在寒酸;他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和社会阶层差异,戏称亲信罗莫达诺夫斯基为国王、陛下,委以重任用人不疑,还自称下士(官阶),从炮手做起一步步提升军阶,看似玩笑但也是对个人能力的绝对自信。

但是,或许为了笼络下属,观察监督属僚关系,或许算找个放纵自己食色本性的出口,他命亲信勒夫尔特、缅希科夫等修建豪华聚会场所,除了战时即隔三差五地安排数百人的豪华宴会数日里狂饮烂醉、暴饮暴食,还有光怪陆离、以戏弄东正教传统教规为乐的化妆游行。任何人不许称病也不许提前退席,否则棍棒体罚甚至性命难保。这些矛盾行为的背后是伪装、是喜欢还是有其他原因,后人不得而知。

彼得大帝最为世人诟病的是他对政敌及反抗者惨无人道的血腥镇压,即使至亲也不例外:他镇压射击军叛乱时亲自上阵行刑,抡起斧子砍人头,并将叛乱者在他的政敌也是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公主窗前的广场执行侥幸并悬挂数月;他把皇后叶卡捷琳娜的情人处死后将头颅保存在酒坛中,并下令将这个毛骨悚然的“礼品”放在皇后卧室以每日相见;他在得悉独子也是皇位继承人阿列克谢及其近臣计划推翻他的统治并潜逃外国的阴谋后,将阿列克谢投入监狱折磨致死。有分析说这源于他自小长在血雨腥风的宫廷里习惯成自然,有分析说他常年征战刀光剑影下早已视性命如草芥,也有分析说这是当时震慑反对者的有效手段。但无论哪种说法,以人性宽容救赎为本的原则和今天的文明眼光视之,唯野蛮凶残四字可形容。或许应该这么说,政治手腕从来就脱离于常人可接受的伦理范畴。

马克思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彼得为实现强国梦,将政府年收入的65%耗费在军队上,还得在一片沼泽地上新建圣彼得堡,这些都需要无限的金钱和劳动力作支撑,所以各种苛捐杂税让人民苦不堪言。因为当时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水平低、忍耐顺从、视野狭窄,他们逆来顺受、饱受磨难从不主动求存思变,一直崇尚强势人物并为其所支配,直到逼到墙角才会拼命反抗。这与旧中国的中华民族何其相似!但是,如果和风细雨、如果象英荷的政治改良,是否会是另一般光景?历史没有如果,不会给出答案。随着时间车轮的碾压向前,我们看到的始终是时代革新下贫苦大众一代人、数代人的苦难与落幕。

彼得大帝眼中的“国家”是贵族、官僚和富商的国家,是周边各国视为“俄罗斯”辖下领土、资源的国家,而非普通民众尤其是农奴长于斯、生于斯的国家。所以,俄罗斯人民用质朴的歌曲记录着彼得施加在他们身上无法承受的“重负”和被剥夺的“自由”,但也歌颂着这位为国家带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建立俄罗斯正规军、赢得数次光荣战役、热爱劳动、刚毅坚强的沙皇。

关于彼得大帝的评价,坚持旧习俗的修道士、大贵族、商人、农民说他是上帝放到人间的恶魔、到处碰壁的酒鬼、好打闹的人,革新派认为他是“召唤我们走向生活,在巨大但陷于沉睡中的古代俄罗斯的身体中注入生气勃勃精神的上帝”,普京视他为最佩服的人。在我看来,他是有着实干精神的理想主义者,是带着游戏心态实现远大政治抱负的野心家,矛盾性格下潜藏的是对雄图壮志的坚定意志。关于这一点,中国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没有静止的岁月,也没有完美的帝王,不过是功过成败在时间、人心作用下的天平两端博弈,受时代背景和意识形态限制的附和之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