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也是锦囊中的珍品
喻建国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题过几副著名的匾额,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这两副。
有一年郑板桥专程至山东莱州的云峰山观郑文公碑,流连忘返,天黑了,不得已借宿于山间茅屋。屋主为一儒雅老翁,自命“糊涂老人”,出语不俗。他的室中陈列了一块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十分叹赏。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刻于砚背。板桥认为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用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的方印。见砚台上还有一些空地,板桥便说老先生应该写一段跋语。老人便写了“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而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宝贵之门也。”他用了一块方印,印上的字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板桥一看大惊,知道老人是一位隐退的官员。有感于糊涂老人的命名,见砚背上还有空隙,便也补写了一段话:“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
难得糊涂是一种处世哲学,精明者装糊涂,这就是难得糊涂的写照。精明者为什么装糊涂,那是因为当时处事处世的需要,装个糊涂,一切就这么过去了,若不装糊涂,那就得大动干戈,而这又不是非得大动干戈,甚至大动干戈了反而不利于世事的顺畅运转。这里的糊涂恰恰是最高明的举措。
具有精明人格的个体一般都具备难得糊涂的本领,精明者用难得糊涂把精明在特定的情况下做出另外一种包装。这里也为精明开拓了一条坦径,为精明编制了一种在特定条件下最快速奏效的策略与方法。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见人糊涂时,别以为人就真糊涂了,岂知那非难得糊涂,如果你真以为别人糊涂了,你可就上当了,你可就被迷惑了。有很多人老以为别人傻,自以为自己聪明,实际上这种人自己可就真傻了。
精明和愚蠢是一个体的两个面,这两个面正好一正一反,相对相贴。糊涂是愚蠢的一个子面,糊涂还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属于精明的一个子面。正确认识糊涂就得弄清楚这里面的关系,否则对糊涂认识不清,就会让糊涂把自己搞糊涂了,原来自己属于精明,但却因为没搞清楚糊涂,让自己到愚蠢那边站队了。
世界上的事情很复杂,一件事情都是一个体,是一个存在,它都有很多点,很多面,要搞清楚一件事情,就得深入探研,弄清楚这些构成该事情的点和面,而后作出研究,着手处事,这是精明处事的一般过程。但是有些时候,在一些特定条件下,也可以随手一甩,糊里糊涂地就干了,还绝对干得漂亮,干得利落,干得天衣无缝,难得糊涂也是锦囊中的珍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