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一、哲学依据
所有学科的理论基础都在哲学。
1、哲学
哲学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存在与变化最普遍规律与应用的学科。
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本源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认为世界是从无中产生的,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生生不已,无中生有,有生万物,世界的本源是无。宇宙大爆炸的学说,就是说宇宙是从无中产生的。世界的本质就是物质变化(运动),一切事物都是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和变化过程。物质是事物的本体、主体、实体、属性与功能的载体。精神是物质存在的高级形式、属性与功能。有无相生,物质和精神相互转化,经济和政治、文化相互促讲。易经和道德经阐述的都是这样的思想。
2、辩证法
辩证法是关于世界存在与变化最普遍规律的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对辩证法的解释,基本上是一般的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这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用阴、阳来表示。对立面之间的关系通常是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生克。依赖、包含、转化、对立、统一、生克,有肯定也有它的否定。阴与阳相互依赖,没有上就没有下,没有作用力就没有反作用力,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互补互促,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增减,有性生殖必须异性结合。阴与阳相互包含,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就是通常说的一分为二,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真理之中有谬误、谬误之中有真理,科学之中有迷信、迷信之中有科学。阴与阳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就是通常说的向对立的方面转化,敌人可以转化为朋友、朋友可以转化为敌人,真理可以转化为谬误、谬误可以转化为真理,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月亮由圆变缺,物体上抛升到顶点就要下落。阴与阳相互对立,压力与支持力相互对抗,敌我相互伤害。阴与阳相互统一,就是通常说的合二而一,敌对势力和平共处、共存共荣、共同发展。阴与阳相互生克,敌对双方相互削弱、相互促进发展。对立面相互依赖、包含、转化、对立、统一、生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程度和变化,要针对具体事物依据具体条件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接近客观实际的结论。利弊得失、益害生克的关系,都遵循辩证法的规律变化。
实际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统一,事物的属性与功能由它自身的要素结构和与环境的关系结构共同决定。即使你准确地掌握了事物的共性和它自身的要素结构,而对事物的个性和环境条件只能具体考查才能了解,所以,对具体事物的理解认识,只能具体分析。对水和二氧化碳的认识,就是典型的实例。环境条件相同,自身的要素结构不同,它的属性功能不同。自身的要素结构不变,环境条件不同,它的属性功能也不同。理论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只能给出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范围,不能直接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具体方法要在结合事物的个性和环境条件的具体分析中找,这就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应用规律必须考察具体条件。一加一是等于二、大于二、小于二,只能通过具体分析寻找答案。
3、发展路线
依据辩证法分析生物进化发展的路线,可以归纳为两条路线。
生物进化有两种途径,自由发展的途径是自由竞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这是自然法则——优胜原理。和谐发展的途径是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促互补、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和谐关系,这是社会法则——共生原理。生物与生态由遵循自然法则的自然存在,向遵循社会法则的社会存在转化,由以竞争为主向以合作为主转化,更有利于生存发展,是进化,是由自然进化向社会进化提升。这种进化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是生物的个体与群体行为由自发到自觉、由盲目到理智的转化过程。
普遍实现这种转化的必要条件是:一、通过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研究,普遍接受和谐发展的共生原理,明确人与社会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通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通过深化社会改革,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风俗礼仪与行为准则,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使社会遵循社会法则运行,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事物的存在与变化受条件制约,规律的运行同样要受相应的条件制约。这条件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创造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能认识客观事物及其存在与变化的规律,能创造条件驾驭客观规律的运行,驾驭客观事物的变化。
群体之间的竞争,依赖内部的合作提高对外竞争能力,依赖对外的竞争促进内部合作水平。人类提高自身的合作水平是人类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减少内斗、内耗、暴力冲突,才能提高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开拓人类生存的广阔空间,提高人类生存的价值。
合作不是要取消竞争,是要求化解有我没你的相残竞争为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和谐竞争——争激励、争促进、争学习、争帮助。用批评斗争来限制不和谐,用强制手段制止破坏和谐发展,永远需要。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关系,为相关事物创造与提供发展条件,会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为这既是发展的标志,又能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程度,既是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又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有利条件。和谐不是取消对立和斗争,对立和斗争是不能完全取消的,只能努力化对立为统一、化斗争为和睦、化相克为相生。
竞争与合作是一组对立面,遵循辩证法的一般规律,即对立面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相互生克,具体的内容和形式、程度与变化,要依具体事物的自身结构与环境条件作具体分析。对立面相互包含,没有纯粹的竞争,也没有纯粹的合作,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竞争之中有合作,合作之中有竞争,只是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在动态变化中会改变主次地位,有时是竞争占主导地位,有时是合作占主导地位。哪一方面占主导地位,是由各方面自身状况与环境条件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在人类的个体与群体行为中,决策的选择倾向起主导作用。倾向于合作,形成合作文化:倾向于竞争,形成竞争文化。用不同的文化指导育人、社会实践、社会管理、治理国家、内政外交,形成不同的治国安邦路线。这就是两种思想、两种文化、两条路线。
竞争文化深化、完善、提升为自由文化。它的治国理政、社会发展路线选择是强调自由竞争、唯利是图、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强者称霸。它的理论基点是假设每个主体的一切行为都是只为自身的生存发展,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才能促进主体的发展。这是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的目标、霸权世界的理论基础。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理论基础与体系,都属于这个范畴。
合作文化深化、完善、提升为和谐文化。它的治国理政、社会发展路线选择是强调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共建共享、和谐发展、大家都赢。它的理论基点是承认个体与群体的生存发展有相互依赖的关系,互助合作、和谐发展更有利于各个主体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道路、共产主义的目标、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理论基础与体系,都属于这个范畴。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加速转化时期,自觉、理智地由“自由竞争、唯利是图、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强者称霸”转向“互助合作、互利互惠、共建共享、和谐发展、大家都赢”。
4、和谐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成果,认识的成果是精神文化,改造的成果是物质文化。文化是以认识形成与开拓人的精神世界——构筑灵魂——文化铸魂,驾驭人的思想和行为,使人的行为从自发到自觉,从盲目到理智,从迷信到科学,从谬误到真理。
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是以和谐的内涵为理论基础的文化体系,是共同发展的文化,是引导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文化,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是能被人类绝大多数接受的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前提条件与理论基础。
什么是和谐?对立统一(内容、形式、程度、变化都会有不同。)、和睦协调(和睦是不对立,而且友好。相向而行不相撞、相异不相毁就是协调。)是共存关系的和谐,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是共荣关系的和谐,是共同发展的和谐。和谐内涵的本质是共同发展,但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干的共同发展,是相互关联、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的共同发展,叫和谐发展。和谐与不和谐共存,以不和谐促进和谐,化不和谐为和谐,增强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提高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是辩证关系的和谐。这就是和谐的三重内涵。完全和谐是不可能的,违背辩证法。只能追求实现对立面的具体统一、互促互补。有如追求真善美,不能完全消灭假恶丑一样。
同样的砖叠在一起砌成墙,志同道合、情投意合、一拍即合、同心同德为同一信仰和理想奋斗,是相同相成。有人制造车身、有人制造车轮、有人制造发动机、有人组装,共同完成汽车的生产,红花配绿叶、宝马配金鞍、专家配助手、硬件配软件,是相辅相成。批评破坏和谐发展的思想、制止破坏和谐发展的行为(有时也需要用强制的手段)、保证和谐发展的深化、提高与扩展,扬是抑非、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奖勤罚懒、用力增力、用智增智、用能增能、以舍求得、多投入增产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以奉献求发展、以贡献求进步,是相反相成。有资金出资金、有技术出技术、能管理的管理、善经营的经营,共同创业,是互助合作。帮助别人、提升自己,善待他人、赢得爱戴,互帮互学、互敬互爱,是互利互惠。争夺冠军赛,双方都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动力和学到了对方的长处,市场经济通过交易互通有无、通过竞争激发动力,讨论研究同一课题,相互提供信息知识、相互激发灵感,是互促互补。所以,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机制,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必将实现腾飞似的发展。
和谐中的统一是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统一,不是相安无事、互不影响、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统一。和谐中包含的相同是相同相成、共同发展,不是相同相毁、同归于尽。和谐中包含的不同是相辅相成、互助合作的不同,不是相异相毁、相互损害的不同。和谐中包含的对立是相反相成、互促互补的对立,不是相反相毁、相互倾轧的对立。和谐不是要取消对立,是要求化解破坏和谐的对立,向后登往前走的对立是相反相成,消耗体力的锻炼增强体力,劳神用脑的思考增强智力,失败是成功之母,生于忧患死于安逸,否定的意见使肯定的意见深化完善,艰难险阻造就人才,这种相反相成的对立永远需要。和谐也不是要取消竞争,是要求化解有我没你的相残竞争为相互激励、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和谐竞争——争激励、争促进、争学习、争帮助,用批评斗争来限制不和谐,用强制手段制止破坏和谐,永远需要。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关系,为相关事物创造与提供发展条件,会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的发展,因为这既是发展的标志,又能获得更有利的发展条件和提高认识世界与变革、驾驭世界的能力。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程度,既是人类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又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有利条件。和谐不是取消对立和斗争,对立和斗争是不能完全取消的,只能努力化对立为统一、化斗争为和睦、化相克为相生。
和谐文化中的全部思想理念,如:文明、真理、价值、发展、道德、审美、信仰、理想、人性、进步等,都是以科学为前提、以和谐为基础、以真理为核心建立起来的,都必须同时是科学的、和谐的、真理的,这是全部和谐理念的共性,不同理念的个性,是表现共性的具体形态或形式上的差异。用和谐理念指导个人行为与社会实践,发展和谐关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这种思想就是和谐意识与和谐精神。
什么是文明?文化不等于文明。文明是人类自觉而理智地认识与改造世界,形成的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成果。有利于和谐发展的物质成果是物质文明,有利于和谐发展的精神成果是精神文明。不利于和谐发展的成果、思想和行为,都是不文明。社会和谐的程度,就是社会文明的程度。
“文化强国”,强在哪里?强在信仰能为人类绝大多数所接受,强在理想能为人类绝大多数所认同,强在能建立普世价值观,强在能统一人类的信仰、理想、意识形态,强在能用先进文化铸造人类的灵魂,强在能用科学和真理驾驭世界和谐运行——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发展。强的表现是什么?表现在凝聚人类绝大多数的人心,充分开发人类创新的智能,普遍提高人类生存的价值!改革、创新、创业、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存价值。人心齐,泰山移!在社会与自然面前,会形成最强大的驾驭力量。人生的最终目的不是享乐,是提高人生价值,这是行为动力永不枯竭的源泉。
文化从实践中产生,理论的根基在哲学。有深刻的理论指导,才能提高文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创造出先进的文化。所以,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先研究、发展哲学。历史证明,改造世界,军事不如政治,政治不如经济,经济不如文化。文化铸造人的灵魂。
只有科学与真理才能统一人类的信仰,统一信仰,才能统一世界,实现大同——大家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世界。只有和谐世界才能成为人类的共同理想。
信仰真理就是相信真理能服人心,在竞争中,真理服心,能够不战而胜。
人们对各种主义、宗教与思想理念的信仰,归根到底只能是相信其中包含的真理。因为它是真理,人们才信它,而不是因为人们信它,它就是真理,实践会使人们放弃其中的谬误。
只有用和谐文化培养出来的人,才能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培养创建和谐世界的人——这是一场新的更深刻的文化与教育大革命——由优胜、优生转向共赢、共生、共同发展。用和谐文化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文化治国。和谐文化将成为世界文化——这就是文化强国。
5、崇尚科学
不知道什么是科学的人在搞科学研究,他搞的是科学研究吗?
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往预期目标的桥梁、是联结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事物的本质属性、实际联系、变化规律,是变客观事物为主观认识,是化实为虚)和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转化为客观实际事物、条件、环境,是变主观认识为客观事物,是化虚为实、化无为有)的实践活动。这是科学的内涵。不去探索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没有充分地根据却固执地坚信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能转化成客观实际,这样的思想认识就是迷信。
能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观认识,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日历是主观认识,预期的昼夜、四季变化都能实现目标,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实现了的预期目标,就是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产品设计是主观认识,合格产品就是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
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和探索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科学研究,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学技术。按照事物之间的实际联系与变化规律进行的思考是科学思考,运用科学思考的方法分析事物与问题是科学分析。通过对相关的重复实践或普遍实践过程与结果的科学分析,看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一致,在多大程度上一致,能否转化成一致,是科学检验。讲科学,就是讲要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实现具体统一,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实际,必须对具体问题依具体条件做具体分析。符合客观实际和能转化成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事物的共性)是科学理论,某一类事物科学知识的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学科。理论是事物的共性,只能给出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范围,不能直接给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具体方法要在结合事物的个性和环境条件的具体分析中找,这就是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有理不一定有效。一加一是等于二、大于二、小于二,只能通过具体分析寻找答案。学科学,是指学习科学知识与科学理论,只有科学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预期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崇尚科学。
任何一种思想文化中的内容,不论是宗教还是什么主义,乃至一些科学的学科,其中都包含有不同程度的科学与迷信。没有纯粹的科学,也没有纯粹的迷信,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科学之中有迷信,迷信之中有科学,科学能转化为迷信,迷信能转化为科学,是科学、还是迷信,其中有多少科学与迷信,不能只看标签或商标,也不能靠权威或多数人的认同做结论,只能针对具体内容,通过多方面重复的或普遍的实践检验与科学分析,进行具体鉴别,会使人的思想从迷信转向科学。
6、追求真理
不知道什么是真理的人在追求真理,他能找到真理吗?
什么是真理?我们追求的真理究竟应该是什么?真理是有利于相关各方共同生存发展的合理关系,能够被不分民族、种族、阶级、文化、信仰与国籍的人类绝大多数接受,能够被人类历史最终肯定的真理,只能是有利于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或者说是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实际,真理是和谐发展的最大化,这是真理的内涵,是和谐真理观。真理的内涵是抽象真理,真理的实际表现是具体真理。
追求真理就是追求这种客观实际、创造这种客观实际;实践真理就是认识主体与客观实际相互作用、促进转化——这就是实践——客观实际转化成主观认识,主观认识转化成客观实际,使主观认识、客观事物、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相互关系,都符合这种客观实际,就是在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检验真理就是通过对多方面的重复实践或普遍实践过程与结果的科学分析,看主观认识、客观事物、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相互关系是否符合,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这种客观实际,能否创造出这种客观实际。不符合这种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客观事物、个人行为、社会实践、相互关系,都属于应该纠正的谬误。
真理的内涵是判断各种是非(包括善恶、美丑、好坏、对错)、识别合理关系(包括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博爱、人权、交易、诚信、风俗、礼仪、道德、伦理、荣辱、尊卑)的根本标准,也是权衡价值、分析利弊、确认发展的根本标准,是使各种对立的意识形态向统一转化、使人类的信仰趋向统一、使各民族的文化优化融合、建立人类大家庭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地实施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教育改革、各种社会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消除腐败、犯罪、污染、危机、恐怖、动乱与战争根源的理论基础,是正确地解决民族、地区与国际争端的理论基础,是实现世界持久和平、社会长治久安的理论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创建和谐世界的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社会意识应该统一到真理上来。只有真理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长治久安。所以,我们应该追求真理。
真理必须是科学的,才能确保实现预期的目的。科学的不等于是真理,实现了杀人、放火、战争的预期目的,只是正确地运用了科学,不等于这人该杀、火该放、仗该打,不等于这是真理,也可能是犯罪。辩证法是科学,是构成真理的必要成分,不等于是真理。
真理必须是和谐的,才能被相关各方承认是真理。和谐的不等于是真理,局部的、暂时的和谐,整体的、长远的不和谐,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真理。少数人团结协作侵害多数人生存发展的利益,为满足眼前的奢华生活浪费资源、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是犯罪。维护集团利益也需要和谐,但不是真理。
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谐真理观的是非观念识别是非、选择行为,就会驾驭社会的变革,朝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谐真理观的是非观念识别是非、指导社会实践,就会驾驭这世界的变革,朝着和谐世界的方向发展。
7、普世价值
不知道什么是价值的人在追求普世价值,他能找到普世价值吗?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具体事物的属性,是具体事物中真理的含量,是从质和量的统一上对具体真理的度量,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功能,是它的质,这种功能起作用的时空范围与强度——促进与实现和谐发展的程度,是它的量,是真理转化为现实的尺度。创造价值就是追求真理,使真理变为现实,提高价值就是提高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程度,这样的价值才具有普世意义,这是和谐价值观,是普世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在和谐。民主 、自由、人权、平等、博爱都不具有普世价值,都要用和谐发展来规范。
事物的价值在人的开发,体现在促进与实现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上。黄金到吸毒者手里能变成毒品,粪土到农民手里能变成丰收的果实,科技成果掌握在以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为理想目标的人手里,才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动力。一切事物都有两重性,能用其可用、用在当用、化无用为有用,一切有用,都能开发出积极的价值。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化短为长,扬是抑非、化非为是,兴利除弊、化弊为利。
社会成员普遍接受和谐价值观的价值观念权衡利弊、选择行为,就会驾驭社会的变革,朝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普遍接受和谐价值观的价值观念权衡利弊、指导社会实践,就会驾驭这世界的变革,朝着和谐世界的方向发展。
8、和谐发展
不知道什么是发展的人在追求发展,他怎么发展呢?
什么是发展?发展是提高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是使真理在深度与广度上更多地变为现实,是使抽象的、观念形态的真理转化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的真理,是使具体事物提高真理的含量,是提高社会与世界的和谐程度,这是和谐发展观。和谐发展是正反馈的发展机制,人类社会一旦进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必将实现腾飞似的发展。
事物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自身及与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的要素与结构,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的功能,为相关事物共存共荣创造与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提高存在的价值,事物发展的根本标志是提高存在的价值,追求发展就是追求提高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与提高相互关系和谐的程度。这就是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是提高人生价值与开拓精神境界。发展方向模糊,造成片面追求钱、权、名、位、势,丧失人性。
经济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物质条件。发展方向模糊,造成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产能过剩、破坏和谐、危害人类。
文化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精神条件。发展方向模糊,造成人的信仰危机、理想模糊、思想混乱、道德下滑、崇尚低俗、风气败坏、精神迷茫、失魂落魄。
政治的发展,是为人的发展,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社会运行条件。发展方向模糊,造成体制扭曲、机构臃肿、官僚腐败、以权谋私、机制不畅、高费低效、压制人才、阻碍发展、制造罪恶。
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人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社会要素、组织与关系的结构,改善功能,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更有利的社会环境——基础条件。社会的发展,是人类整体发展的综合表现,是提高社会促进和谐的功能与社会的和谐程度,要通过人类个体、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来实现。发展方向模糊,造成无序竞争、阶级关系复杂、民族矛盾突出、国际关系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维稳成本居高、发展动力不足、危亡威胁日增。
用和谐发展观引导社会建设,社会自然要朝着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引导世界变革,世界自然要朝着和谐世界的方向发展。
9、行道积德
我们讲道德、崇尚道德,但必须先弄清楚:我们遵循的“道”、崇尚的“德”、讲的“道德”,究竟应该是什么?
真理就是大道。行道,就是创造条件、建立机制、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运用科学、实践真理,就是以大道的理念求统一,创建道治,实现机制和谐,不治而安。
什么是道德?道是规律,德是得。行道积德就是道德。积德,就是不断创造和谐发展的客观实际,是追求真理、发展真理。以和谐发展、大家都赢之道,赢得天下人之心,是大德。道德是促进与维护和谐发展的良心、抑恶扬善的情感与行道积德的实践活动的具体统一,是人按规律办事就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是人自觉地用真理自律思想和行为。以德治国就是引导人普遍追求真理,用真理规范国民的思想和行为。
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破坏和谐发展,是不讲道德;平等互利、诚信互助实现和谐发展,是一般道德;助人为乐、奉公为乐促进和谐发展,是高尚道德;舍己救人、为公牺牲在行道积德上达到了顶峰,是最高道德。道德的这种阶级(等级)差别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高尚道德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然是高度和谐发展的社会。促进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善心,创造和谐发展的行为是行善,损害和谐发展的思想是恶意,破坏和谐发展的行为是做恶。这是和谐道德观的基本观点。
行道需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通过哲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研究,普遍接受大道的理念,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与指导思想,这是精神条件。二、通过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保证,在经济上首先要消灭贫穷与垄断这两极分化,普遍建立生活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物质条件。三、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和谐制约与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风俗礼仪与行为准则,这是社会运行条件。只有具备了这三个条件,才能普遍运行和谐发展、大家都赢的客观规律,使社会向高度和谐发展的理想目标靠近。
道德必须是属于真理的范畴,否则它就不能促进和谐发展,背离人类的追求。追求真理首先是从理智上分清是非,要求在行为上付诸实践。崇尚道德是从善恶的良心上进行自省,情感上能够自律,行为上实现自觉。实践真理靠理智驾驭意志,实践道德要靠理智驾驭情感。追求真理的人,自然要讲道德。阶级的道德不是普世道德,只能导致残酷斗争。脱离真理的道德不是大道,不能引导人类实现共同发展。自由竞争、唯利是图、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强者称霸,是道德还是不道德?社会精英、成功人士,如何评价自己的道德?
10、审美世界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必须先弄清楚:我们追求的“美”究竟应该是什么?
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是这种客观实际与主观感受的具体统一。美是艺术的范畴。事物具有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与功能是自然美,加工事物使它形成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与功能是创造美,促进和谐发展的思想与情感是心灵美,创造和谐发展的行为与实践是行为美,追求和谐发展的精神是内在美,有利于和谐发展的仪表是外在美。我们应该努力开发自然美、积极创造美、弘扬心灵美、实践行为美、培养内在美、修饰外在美。要赞赏美、化丑为美。
什么是审美?审美是人探索科学、真理、和谐文化、辩证思维以及各种认识成果与实践操作和实践成果的艺术表达形式,审查主客观存在的美的含量与水平。审美是理智的升华、境界的开拓、精神的和谐,是理性与感性的具体统一。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是物质美与精神美、内在美与外在美、自身美与环境美、自然美与修饰美的具体统一。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统一上追求真理、谋求发展,背离真理与发展的审美,是不会得到社会长久普遍赞美的。追求真理的人,自然要讲审美。人的审美追求,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与实现人的发展,在于促进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在于使这世界因为有我而变得更加美好。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要有审美意识,并且能正确区分美和丑。事物的属性与功能离不开具体条件,美与丑的鉴别也只能在具体条件下区分。美与丑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不易区分时,客观面对、具体分析。
艺术是运用客观规律表达科学、真理、和谐文化、辩证思维以及各种认识成果与实践操作和实践成果的精奇巧妙简美形式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
精是精炼、精深、精湛、精华,量少、质纯为精。奇是奇异、奇珍、奇怪、奇迹,特殊、稀少为奇。巧是精巧、轻巧、灵巧、技巧,简易、奇效为巧。妙是精妙、奇妙、巧妙、美妙,优质、高效为妙。简是简单、简易、简捷、简化,有效、易行为简。美是美好、美妙、美丽、美满,和谐、悦心为美。
艺术的表达形式,通常是感性与理性的具体统一,用感性信息表达深刻的思想理念。(主要用光和声,光信号表现事物的色彩和状态,声信号表现振动的合成效果与功能。)形象与抽象的具体统一,用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哲理。艺术形式包括文学、绘画与书法、雕塑与建筑、音乐与舞蹈、戏剧与电影、曲艺与工艺(剪纸、编织、刺绣、制作)等技艺、技术、造型、语言、形象。绘画与书法、建筑与雕塑、编织与刺绣是造型艺术,魔术与杂技是技巧、是功夫,文学、电影、戏剧是综合艺术。
生活环境、生活用品、生活方式、学习创新、教育教学、科研实验、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基础设施、城镇规划、社会活动、组织领导、队伍操练、作战方案,人类认识与改造世界活动的各个方面都要追求艺术。背离科学与真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艺术没有生命力。
11、提高人性
不知道什么是人性的人在研究如何做人,他能成为真正的人吗?
什么是人的本质属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主要不在物质(生理)结构,而在精神(心理)文明。求生存是人的自然本能,追求生存的深远意义、广泛价值、崇高境界、高尚人格,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能动精神、发展标志。这是和谐人性观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社会科学研究社会运行的规律,社会运行是人的群体行为,人的行为规律有自发和自觉的差别,人的行为是随着人的进步,由自发的行为多,向自觉的行为多转变,强调规律的客观性是片面的,人越进步,主观自觉的因素越多。
人的现代化,就是人性化,从求生存向求发展转化,从动物属性向人的属性转化,就是成为创建和谐世界的人,成为共产主义新人。工业、农业、科技、各行各业各方面的现代化,都要为人的现代化服务。各行各业各方面的发展,都要为人的发展服务,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是立国之本、治世之道。对人性认识的分歧,导致一系列理念上的认识分歧。伦理、道德、审美、风俗、礼仪、法纪、真理、价值、发展,等等。)
提高人性,才能成为先进的个人、群体,先进的党。
12、社会和谐原理
你为多少人的生存发展,广义地说是为人类个体、群体、整体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发展,创造与提供了多少有利的条件,你的人生价值就有多高,你的德行就有多大,你的人品就有多么可爱,你的人格就有多么可敬,你的心灵就有多么善美,你的思想境界就有多么崇高,你就能得到多少人的爱戴、拥护、支持、帮助、感谢、怀念,你的发展就达到了多高的水平,你就创造了多少社会和谐与文明,你就拥有了多大驾驭世界的力量,你就占有了多大不朽的时空,你就掌握了多少真理,你的人生就有多么光彩伟大,你就提高了多少人性而减少了兽性,你就享受到了多少幸福欢乐。这是人的和谐人生观、人性观、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审美观、理想观、动力观的具体统一,是社会和谐原理。人们用这样的思想理念识别是非、权衡利弊、选择行为,就会自觉地去创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成为创建和谐世界的人。
助人为乐、奉公为乐是开拓精神境界。服务人民、造福百姓是创造人生价值。清扫卫生、防治污染是改善生态环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促进安定发展。互助合作、共建共享是创建和谐社会。遵纪守法、行道积德是确保长治久安。这是防止弱肉强食,实现共同发展的基本思想理念。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从个体到群体、到整体,从一国到全球,逐步发展的过程。
二、经济运行原则
1、科学,只有科学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预期目标。
2、真理,只有真理才能帮助人类实现长治久安。
3、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帮助人类实现共同发展。
4、发展,只有发展才能帮助人类实现生存价值。
5、开放,只有开放才能获得无限的能量。开放系统,系统内外有信息、能量、物质交换,才能打破守恒,增添无限的能量。
6、合作,只有合作才能获得无穷的力量。主体合作,才能形成合力,没有限制的合作,就能产生无穷的力量。
7、共赢,只有共赢才能获得稳定的合作。只有共赢,才能消除压迫与剥削,产生同心同德的互助合作,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同创业有不同的分工,都是在一个平台上共求发展,只有共赢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老板和员工,是合作创业、共求发展,不是雇佣关系。不同主体和实体,是互促互补、相辅相成、共谋发展,不是弱肉强食的关系。
8、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发展是提高促进和谐的功能和提高关系和谐的程度,有创新才能有提高,没有创新就没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