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美国网民停用Facebook,你还在用隐私换便利吗?


 文/东方亦落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在18岁以上的美国Facebook用户中,54%的人表示在过去一年里重新调整了自己的隐私设置。而42%的人表示暂停使用Facebook,另有26%的人表示已经从手机中删除了Facebook。总的来看,美国有74%的Facebook用户表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采取了以上三种措施中的一种。

而促使这些用户做出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前段时间曝出的Facebook泄露用户隐私的丑闻。据说Facebook泄露了5000万用户的隐私,这些隐私被用来操纵各国的政治选举结果,例如特朗普上台、英国脱欧,都和数据泄露息息相关。事发之后,Facebook的市值在几天之内就蒸发了500亿美元,多国执法机构开始调查Facebook。

 

其实在整个事件中,能看到一些在其他社交应用中似曾相识的操作,并且这次事件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

事情的起因毫不起眼。就是Facebook在几年之前开始允许一些小公司放一些小程序进来,类似微信小程序那种操作,功能也五花八门,玩游戏、订餐、看星座等等。

在2014年,一款名叫“this is my digital life”的性格测试程序上线,它的介绍是心理学家开发的程序,测试者可拿5美元红包。于是大约30万人参加了这个测试。然而该程序的设计者获得了访问Facebook用户数据的许可,不仅是针对本人,也可以访问测试者好友的数据,这些用户加起来大概有5000万人。

 

这些数据都到了一个叫做“剑桥分析”的公司手中。这个公司的业务就是通过数据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状态,然后为政客服务。他们的数据科学家通过Facebook的数据,能够掌握用户对哪一类信息接受度大,以怎样的形式和语气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比如某用户在Facebook上点赞了歧视黑人的内容,那么到大选的时候就推送消息说如果总统上台就对黑人采取制约措施,那么获得该用户支持的几率就大大增加。当然这只是最简单的例子,实际的操作更为复杂。剑桥分析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用户喜好,通过最有效的渠道投放最精准的内容,那5000万用户数据剑桥分析就是这样使用的。

据说美国总统大选还只是冰山一角,英国脱欧公投、印度总理选举、马来西亚、阿根廷总统选举该公司也参与其中。

其实剑桥分析采取的手段并不新鲜,我们平时使用各种社交网站也很容易暴露隐私,也曾接到过不少精准投放的广告。例如在微博上搜索拍婚纱照的信息,那么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婚纱照的广告,还会有婴儿用品甚至是家教辅导等广告。在商场逛街,手机上可能又会推送附近的餐厅。在淘宝购物,在头条看新闻,点了一个商品或资讯,就会不停推送相关的、近似的信息,其实这都是根据用户数据进行精准投放。

 

只不过剑桥分析将其应用到政治领域操纵选举就极易激起众怒,而Facebook也受到了波及。尽管Facebook觉得冤枉,但欧美多国都掀起了卸载Facebook的热潮。曾经风云一时的社交软件失去了用户信任也一样无法支撑。这对于中国互联网企业也是前车之鉴,用户以隐私换取便利的时代已经过去,在下一个阶段,用户隐私如何使用应尽快设立相关准则,否则难保不会重蹈Facebook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