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成佛三部曲


 

第一部:自由。

 

学会放下。放下王位,这是世人眼中最好的人生境遇,包括无上荣耀、物质利益、感官享受。放下,是决心的证明。舍弃的越大,决心越大。自由,以交出一切身外之物,以付出一切身外之有的代价求之。断舍离,带来的是不再奴役、羁绊于利欲的自由。

 

第二部:平等。

 

学会接受布施,首先是对于平等的觉悟。世俗所谓坏人、恶人,或亦有其向善之心,或亦有所施,你不能因世俗之见而拒绝接受其布施。众生皆施主。众生平等。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中,那个体与群体的聚合与连结的过程中,有那为个体设置好的位置与轨迹。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人群本身是自我成形为如此的因源之一,每一个自我都是人群的对立物,也是人群的产物。人非本性恶,亦非本性善。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我们自己,而我们自己也都可以是每一个人。在属于他人的成长环境中,我们将毫无例外的不能成长为现在的我们自己。在我们自己的成长环境中,他人也将要成长为我们的现在的样子。在属于你我的不同成长境遇下,你我换一下,结果必然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同样的,我们也可以跟未来的所有人相置换。在每一个自我的命运的境遇中,所成长出来的,是一样的自我。每一个人都是同一个人。每一个我,都是同一个我。每一个我都是我。所有人都是其中任意一个人的轮回。所有人都是一切生物的轮回。

 

了悟众生平等,然后才能了悟:一切对他人的偏见恼怒仇怨傲慢,都是对自己的偏见恼怒仇怨傲慢。在此前提下,才能真正宽容他人,也能原谅自己的过去。放下对他人的负面情绪,放下过去,一切归零,从头开始,才能无所负荷、无所羁绊、无碍、清明、专注。《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

 

第三部:博爱。

 

学会接受布施,其次是对于爱的觉悟。人生就是一种修行,是对于一种远高于忍的境界的领悟。接受人所不能接受的,是实践性和过程性的对于求取意志的证明。乞讨的生活处境,这是世人多半难以接受的。然而,人生本身就是一种对于布施的接受。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布施。哪怕是残障人士,也应同样欣然接受神所布施的生命。生命,不管其艰难、痛苦与残障,都应同样欣然接受。你不能挑剔于布施的薄厚丰歉,不能因布施的差异而抱恨,你仍然应当感恩,因感恩而爱。

 

学会接受布施,更是对于博爱的觉悟。众生平等。众生皆施主。受恩于他人,然后思与行以回报他人。或未受恩于他人,但思与行以感化他人。真诚的爱一切人,包括仇人、敌人。

 

博爱,必须付诸实践。朝向唯一的目标,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吗?勤习苦练强学力行冥想感悟等等。自度然后度人。不但应以交出一切身内之物、身内之有的代价求之。更应以付出一切身能之有、身可之有的代价求之。不但应以尚能求之,更应以潜能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