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深宫里,哀歌却断肠
——唐代张祜的《宫词二首》欣赏
中条山人
唐代张祜并不是很著名的诗人,但是他却因这二首《宫词》甚得时人、尤其是同时代的杜牧的欣赏,杜牧作诗云:“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所以,郑谷(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先生讲:“‘张生故国三千里,知者惟应杜紫薇。’诸贤品题如是,祜之诗名安得不重乎?”(补注:杜牧因一首七言绝句《紫薇花》:“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这首写紫薇但在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充分感觉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而被人们称为“杜紫薇”;另有一说是杜牧曾经任职中书省,而在唐代中书省又别称“紫薇省”。孰是孰非?)
[原诗]其一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今译]
故乡和亲人远在三千里之外,我已被幽闭在这深宫里二十多年。唱一曲《何满子》,忍不住双泪低垂。
[注释]
故国:故乡。何满子:唐玄宗时著名歌手,据说她因故得罪了皇帝,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哀婉悲愤,使“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玄宗闻之而悔,惜其技艺难得而降旨缓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后《何满子》成为这类悲愤哀婉曲名。
唐武宗时,有一孟才人,因有感于武宗让其殉情之意,为奄奄一息的武宗唱了一曲《何满子》,唱毕,竟气绝身亡。张祜有感于此,创作了这两首《宫词》,宫词也称作“河满子”。白居易《何满子》诗:“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弄时曲始成。一曲四词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何满子》声调哀婉。《乐府集》引白居易《何满子》诗的自注说:“何满子,开元中沧州歌者,临弄进此曲以赎死,竟不得免。”君:这里是指唐武宗。后来张祜别有咏《孟才人叹》一绝,词云:“偶因歌态咏娇嚬,传唱宫中十二春。却为一声何满子,下泉须吊旧才人。”
[欣赏]
一般以绝句体裁写的篇幅短小的宫怨诗,总是只揭开生活画图的一角,让读者从一个片断场景看到宫人悲惨的一生;同时往往写得委婉含蓄,一些内容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去玩味。这首诗却与众不同。它展示的是一幅生活全图,而且是直叙其事,直写其情。
诗总共只有二十个字。作者在前半首里,以举重若轻、驭繁如简的笔力,把一个宫人远离故乡、幽闭深宫的整个遭遇浓缩在短短十个字中。首句“故国三千里”,是从空间着眼,写去家之远;次句“深宫二十年”,是从时间下笔,写入宫之久。这两句诗,不仅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不仅把诗中女主角的千愁万恨一下子集中地显示了出来,而且更进一层地表达了她的愁恨。一个少女不幸被选入宫,与家人分离,与外界隔绝,失去幸福,失去自由,本来已经够悲惨了,何况家乡又在数千里之外,岁月已有二十年之长,这就使读者感到其命运更加悲惨,其身世更可同情。与这两句诗相似的有柳宗元《别舍弟宗一》诗中“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一联,也是以距离的遥远、时间的久长来表明去国投荒的分外可悲。这都是以加一倍、进一层的写法来增加诗句的重量和深度。
后二句转入写怨情,以一声悲歌、双泪齐落的事实,直截了当地写出了诗中人埋藏极深、蓄积已久的怨情。这后两句诗也以强烈取胜,不以含蓄见长。过去一些诗论家有诗贵含蓄、忌直贵曲的说法,其实并不是绝对的。应当说,一首诗或曲或直,或含蓄或强烈,要服从它的内容。这首诗的前半首已经把诗中人的处境之悲惨写到了极点,为逼出怨情蓄足了力量,因而在下半首中就势必让诗中人的怨情喷薄而出、一泻为快了。这样才能使整首诗显得强烈有力,更能收到打动读者的艺术效果。这里,特别值得拈出的一点是:有些宫怨诗把宫人产生怨情的原因写成是由于见不到皇帝或失宠于皇帝,其实并非如此,宫中规矩繁多,处处需谨小慎微,人性、天性受到压抑;这首诗反其道而行之,它所写的怨情是在“君前”、在诗中人的歌舞受到皇帝赏识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这个怨情,联系前两句看,决不是由于不得进见或失宠,而是对被夺去了幸福和自由的抗议,正是刘皂在一首《长门怨》中所说,“不是思君是恨君”。
读是诗,我们还能够感受到这首诗还有两个非常显明的特点,一是前三句都是没有谓语的名词句。这首诗之所以特别简括凝炼、强烈有力,与运用这种特殊的语法结构有关;二是以“三千里”表明距离,以“二十年”表明时间,以“一声”写歌唱,以“双泪”写泣下,句句都用了数字。而数字在诗歌中往往有其特殊作用,它能把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表达得更清晰,更准确,给读者以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诗句特别精炼有力。这两个特点,与它的内容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张祜的这首诗道出了宫人的辛酸,讲出了宫人要讲的话,传入宫中后,为宫人广泛歌唱。
[原诗]其二
自倚能歌日,先皇掌上怜。新声何处唱,肠断李延年。
[注释]
倚:凭仗。先皇:指唐武宗。李延年:汉武帝李夫人兄,以善歌宠极一时。此处泛指唐武宗时宫中歌者。
[今译]
自己凭仗着能歌唱之日,赢得了先皇无限的宠爱。新声在何处唱起,使那宫中歌者哀痛有如肝肠断裂。
[欣赏]
这首诗表现和平时期宫中歌舞升平,随时都在创作新声、要求新作。作者另有《听歌》二首,其一:“儿郎漫说转喉轻,须待情来意自生。只是眼前丝竹和,大家声里唱新声。”《边上逢歌者》又有:“垂老秋歌出塞庭,遏云相付旧秦青。少年翻掷新声尽,却向人前倒耳听。”足见诗人对新声及情感的重视。这首诗以“新声何处唱?断肠李延年”作结,包容了丰富的内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里直接点出“新声”,用“何处唱”一衬,其哀怨之情便流露出来了,最后一句提到了“断肠”,感情更进一步,创作艰难,生存不易。没有新声、没有新词、没有新舞蹈,宫中歌舞伎就难以生存了。
2018年8月16日星期四,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