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举行


  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举行

  2018-05-09 13:46 来源: 世界机器人大会

   5月7日,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毛东军、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罗俊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部长苏小军出席发布会并讲话,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介绍了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整体安排和筹备情况。发布会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沈永刚主持。

   据悉,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拟于8月15日至19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大会以“共创智慧新动能共享开放新时代”为主题,由“论坛”“博览会”“大赛”三大版块构成。

  开放包容共享互惠,打造国际科技盛宴

   世界机器人大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业已发展成为沟通中国与世界、融合科技与产业的一个重要平台。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将继往开来,共话技术发展、展示创新成就、探索合作途径、展望未来愿景,为全球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

   本届大会以开放、包容、共享、互惠的国际视野,集学术交流、行业应用、产业发展、技能竞赛、科普教育等于一体,聚焦机器人发展最新成果。以“全球机器人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探讨共建世界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的新生态。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俄罗斯机器人协会(RAR)、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IEEE RAS)等16家国际组织将作为支持机构全面参与大会。

  活动精彩纷呈,促进全面交流

   大会论坛在往届的基础上,将以分享思想创见、探讨前沿趋势、引领学术方向为中心,融入新元素,挖掘新亮点,为全球机器人学术、产业、研究、应用等领域精英搭建起智慧交融、观点碰撞的交流平台。论坛由3天的主论坛和20多场专题论坛组成。来自美、俄、德、日、加、韩、以等国300多位业界顶尖专家和企业领袖将就基础技术与创新、前沿趋势与探索、新兴应用与实践、青年人才与成长、市场风向与投资等方向进行探讨与交流。此外,为充分交流机器人研究的最新学术理论成果和应用实践,本届论坛新增论文征集,活动得到了IEEE RAS官方技术支持,获选论文将被收录于EI检索。

   博览会作为历届大会备受业界关注、公众参与度最高的版块,今年将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的先进产品与研究成果提供展示舞台。博览会在工业机器人展区、服务机器人展区基础上,新设机器人应用展区和地面无人系统展区。四大展区将汇聚新松、哈工大机器人集团、ABB、发那科、安川、那智不二越、西门子、科尔摩根、Festo、SMC、广数、华数、中信重工等15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全面展示人工智能系统、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最新成果。其中,机器人应用展区在展现水下机器人、军工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的同时,还将整体呈现“机器人生产线”,为现场观众带来一场全新的观展体验。

   大会期间,集专业性、技能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世界机器人大赛也将同期上演“巅峰之战”。本届大赛共设有BCI脑控类、共融机器人类、工业机器人类、青少年机器人设计类和无人船公开赛五类赛事,将吸引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0多支参赛团队、50000多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共融机器人类”与“工业机器人类”是本届大赛新增版块。共融机器人类赛事涵盖足式移动机器人组与双臂协作机器人组,工业机器人类赛事包括智能装配、智慧物流等多个比赛项目。大赛赛项设置更加贴近当前机器人领域研发及应用场景实际问题的解决需求,将极大地激发参赛选手的竞技参与热情、研究创新精神,为机器人产业的研发与应用提供具有实践性的试验参考,为未来产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成长土壤。

  凝聚全球共识,共创智慧未来

  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筹备工作已全面展开。大会作为全球机器人领域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专业程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的国际合作与创新平台,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为世界范围内的机器人领域专家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创新人才提供更广阔的交流融合舞台。促进各国机构间产学研用各层次互惠合作,推动机器人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实现更大突破,使全球机器人产业凝聚成声气相通、合作共享的命运共同体,繁荣发展共同体,为全球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加速迎接智能社会到来,使之惠及人类社会生活发挥积极作用。

  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教授---Paolo Dario

  Paolo Dario,生物医学机器人教授、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生物机器人博士项目主任、生物机器人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机器人和仿生学领域,包括外科手术机器人,用于内窥镜的微/纳米设备,生物学原理设备和系统,辅助机器人和伙伴机器人。曾在国际出版物(Scopus)上发表330多篇论文,2015年被评为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杂志全球第二名最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科学家。

   Paolo Dario教授是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领域国际著名专家,研究领域主要为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仿生机器人及微纳工程以及康复机器人,在微创手术和无创手术及康复机器人等技术方面具有国际突出贡献。Paolo Dario教授已发表200余篇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论文和300余篇学术会议论文,并组织过逾百次意大利、欧洲和国际重要学术会议。Paolo Dario教授近20年来累计承担的科研经费超过1.3亿欧元,现为国际权威期刊Journal of Micro-Nano Mechatronics主编和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等多个期刊的副主编。此外,其还在多个国际学术学会任职,曾任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主席,获得过多种学术奖励,于2003年被授予IEEE资深会员。2012年,Paolo Dario教授倡导成立了旨在通过国际合作突破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前沿问题,并实现技术推广的RoboCom学会。

  2017世界机器人大会参会大咖剧透之一

  来源:世界机器人大会官网

  2017-08-10

  享有机器人领域“达沃斯”之称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无论是在大会规模和影响力上都备受世界瞩目。今年以 “创新创业创造,迎接智能社会” 为主题,将于2017年8月23日-27日在北京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其规模和影响力也将继续扩大。

  会议期间,作为大会核心内容的论坛板块将有300多位来自中、美、俄、英、德、法、加、意等国的顶尖大咖和企业领袖将在大会现场就机器人发展机遇与创新趋势等热门话题进行深度对话,同时也会对产业动态及市场风向等预测性话题展开精彩讨论。从今天起,小编会为大家陆续剧透现身本届大会的大咖们!今天让我们就来提前领略第一波精英大咖们的风采吧!(排名不分先后)

  1、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Vitaly Nedelskiy

  Vitaly Nedelskiy ,俄罗斯机器人协会主席、俄罗斯工业互联网协会主席以及科技侦查与大数据实验室Semantic Hub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曾担任互联网计划发展基金拓展总监,公司大学2.0计划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

  2、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天然

  王天然, 196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2-1985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卡纳基–梅隆大学进行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机器人和大型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技术和应用研究。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辽宁省科技功勋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3、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丁汉

  丁汉,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1989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3年受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进行客座研究、1997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1年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和2011年两任“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教授主要从事机器人与数控加工研究, 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汽车领域得到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4、意大利机器人自动化协会主席---Rezia Molfino、Rezia Molfino ,意大利热那亚大学机器人专业教授、意大利机器人自动化协会主席、意大利焊接学会主席、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全国协调员。编著及合著超过280篇关于机器人和制造系统领域的论文,在弹性自动化、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系统的设计和模拟领域指导超过50篇博士论文及学位论文。

  5、英国工程技术学会(IET)主席---Jeremy Watson

  Jeremy Watson,IET主席、IET会士,工程系统学教授,英国伦敦大学科技工程与政策学院副院长、英国建筑研究院BRE 首席科学家。2012年11月前,一直担任英国社区与地方政府部门首席科学顾问。2006至2013年间,担任奥雅纳(Arup)全球研究总监。

  6、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 Shiller

  Zvi Shiller,艾里尔大学机械工程和机电一体化系的创办人和系主任、Paslin机器人与自动驾驶汽车实验室主任、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在加入艾里尔大学之前,Shiller教授担任过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机器人与自动化实验室主任。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越野汽车和智能公路汽车的导航和优化控制以及辅助机器人。

  7、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创始人、总裁---曲道奎

  曲道奎,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公司创始人、总裁、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国家机器人标准化总体组组长、中国机器人创新联盟主席、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首任轮值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基金评审委员、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GM中国科技成就奖、201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2015年度中国十大经济人物。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省部级成果奖10余项。

  8、芬兰技术科学院院士---Heikki Koivo

  Heikki Koivo,芬兰技术科学院院士,芬兰阿尔托大学教授,曾发表400余篇论文。

  9、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前任主席---Raja Chatila

  Raja Chatila,IEEE Fellow、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教授、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所主任、人机交互卓越实验室主任。2014-2015年间,曾任IEEE 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主席。现为IEEE人工智能与自主系统伦理道德考虑全球行动计划主席。

  10、」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哈姆林医疗机器人中心主任---杨广中

  杨广中,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哈姆林医疗机器人中心主任,入选中国“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曾获得过包括国际磁共振医学协会颁发的 I.I. Rabi Award在内的很多国际奖项,也是皇家学会 Research Merit Award 得主,被公认为躯体传感网络的创始人。

  11、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教授---Paolo Dario

  Paolo Dario,生物医学机器人教授、意大利比萨圣安娜大学生物机器人博士项目主任、生物机器人研究院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机器人和仿生学领域,包括外科手术机器人,用于内窥镜的微/纳米设备,生物学原理设备和系统,辅助机器人和伙伴机器人。曾在国际出版物(Scopus)上发表330多篇论文,2015年被评为IEEE机器人和自动化杂志全球第二名最具有影响力的机器人科学家。

  12、慕尼黑工业大学教授---Alois C. Knoll

  Alois C. Knoll,慕尼黑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院计算机学教授,多家国际期刊的客座主编,主要研究方向是认知、医疗和基于传感器的机器人学、多智能体系统、数据融合、适应系统、多媒体信息检索、嵌入式系统的模型驱动开发和形式验证等领域,并已发表400多篇相关技术论文。参与(并协调了)数个大型国家合作研究项目(由欧盟、德国研究协会(DFG)、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联邦州资助)及大量商业资助项目。

  13、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IEEE RAS候任主席---席宁

  席宁,于1993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杰出教授、John D. Ryder电子与计算机工程讲席教授、IEEE Fellow、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曾任香港城市大学机械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创系系主任和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机器人与自动化讲座教授、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IEEE RAS候任主席、开创了首位中国人担任主席的记录。

  14、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Rolf Pfeifer

  Rolf Pfeifer,上海交通大学访问讲席教授、日本大阪大学特聘教授、瑞士国家机器人中心联合创办人。其著作《人体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智能化的新观点》已发行多语种版本。其开发的仿生机器人“Roboy” 也获得了世界关注。

  15、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萧静

  萧静,密歇根大学博士、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美国夏洛特北卡罗来纳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人类福祉机器人与传感器产学合作研究中心的现场主任。萧教授曾于2015年获“CCI杰出教师研究奖”,还曾获得过“2016 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RAS)杰出贡献奖”。她指导的一名博士毕业生曾获“2016研究生院院长杰出学位论文奖”。现为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会士活动副主席,这是她第二个两年任期。

  16、」斯科尔科沃基金会机器人中心主席---Albert Efimov

  Albert Efimov,俄罗斯联邦国家科技计划中自动驾驶汽车领域的顶尖专家,曾在多个重要会议中担任演讲嘉宾,包括国际科技园区协会2015年大会(IASP)、2015年Slush国际创新创业大会(Slush 2015年 Helsinki)、巴黎机器人展(Innorobo in Paris)等。

  17、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

  张建伟,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现任中德重大联合研究中心“跨模态学习”的首席科学家。从事及领导智能机器人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机器人智能技术、多模式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德国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邦教研部与工业合作项目和欧盟ICT等多项重大研究,现任中德重大联合研究中心“跨模态学习”的首席科学家。发表300余篇论文及专著,并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拥有四十余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发明专利 。

  18、Festo大中华区总经理---Thomas Pehrson

  Thomas Pehrson,在自动化行业有着30多年的国际化工作经验。曾任Festo荷兰公司总经理、欧姆龙欧洲区市场总经理,负责制定和执行销售及市场战略。

  19、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Torsten Kroeger

  Torsten Kroeger,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教授、人体学与机器人研究所(IAR)智能过程控制和机器人实验室(IPR)主任、斯坦福大学客座科学家、Reflexxes创始人。2014-2017年,Torsten在谷歌担任机器人专家(Staff Roboticist),兼机器人软件部总监。

  20、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控制与机器人学教授---Bruno Siciliano

  Bruno Siciliano,那不勒斯费德里克二世大学控制与机器人学教授、ICAROS中心和PRISMA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为力和视觉控制、人机交互、航空和医疗机器人;合著有7本专著、400篇论文。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和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会员;施普林格机器人手册合编者,获得美国专业与学术杰出出版奖(PROSE)物理科学与数学领域大奖。

  21、德国宇航中心 (DLR) 机器人与自动化项目委员会主席---Frank Kirchner

  Frank Kirchner,德国不来梅大学教授,不来梅大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学院机器人技术主席、德国宇航中心 (DLR) 机器人与自动化项目委员会主席、德国不来梅大学海洋科技学院联合创办人、联合项目“海洋智能科技”牵头人。曾任巴西机器人研究中心 (BIR) 科学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