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尚让人记忆犹新,然而经历了这种巨大风波之后,百度的“竞价排名”却依然存在着,只不过百度把目标从PC端转向了移动端。百度对“竞价排名”的执着并没有让人们看到永不言弃的精神,反倒是一副“不要脸皮”、“认钱为亲”的丑恶嘴脸让人一览无余。
遥想当年,在浩大的舆论声讨下,百度不得不放低姿态,对自身进行整改,将癌症、糖尿病等医疗关键词从竞价列表里删减清理,甚至撤销了其医疗事业部。在公众面前表达出了足够的诚意,一度让人们相信百度已经知道犯了大错,诚心改过。万没想到,百度只是将“竞价排名”换了一个地方,在移动端推行开来。在百度APP中,如果你搜索某个疾病关键词,结果中排名靠前的,全部都是医院的广告,点进去之后,无一例外都是民营医院,并且马上弹出对话框与你互动聊天,其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忽悠”你到医院就诊,进而赚你的钱。至于你是否真的有病或者病是否治好,没人关心,这些医院和百度一样,眼里只有钱。
而在百度上,求助网络反被当做羔羊待宰的人不止求医、求药的患者,百度在这方面倒是“童叟无欺”,无论你搜索什么,都会有无数的牛皮癣式的广告出现,而这些广告后面隐藏着的,是一个个骗局、陷阱。最近一篇名为《我为什么不敢用百度搜索?》的文章,就曝光了网友在手机上百度搜索“德邦物流”,进而发现是一家山寨物流公司的经历。而和这位网友遭遇过相同经历的人不在少数,百度虽然也对“假德邦”事件做出了道歉,承认了自己在资质审核和授权等方面出现了纰漏,但联想到之前的魏则西事件,百度完全是在上演一出“狼来了”的戏码。
有网友说,每年都有因为搜索结果而上当受骗的人,身为国内搜索巨头,百度更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而不是因此赚钱。没错,百度就是想着赚钱,而且它也因此赚到了钱。根据百度的财务报告显示,在2017年第四季度,百度的营收达到了236亿元,其中移动的营收占比达76%,这也就很好的解释了百度为什么将“医疗竞价”搬到了App上,更大的市场意味着更多的钱。
要知道,谷歌也有“竞价排名”,同样也是靠搜索盈利的企业,但谷歌在面对大量的医疗类广告投放时,都会对其进行明显的标注,不仅如此,想要在谷歌上投放医疗广告,还要在美国药房理事会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那里经过认证。可以看到,除了企业的良心,监管完善也是杜绝这一乱象的重要手段。在线搜索,本是应该为公众带来生活的便利,但在百度手里,却变成了邪恶的路标。我们不能奢求企业不赚钱,但也不希望悲剧一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