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对世界产生歧义的起点与基础


                                           生命对世界产生歧义的起点与基础

                                                                  高旷

                                                        [email protected]

      摘要:生命最基本的认知起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最基本的?它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其局限性何在?什么造成了生命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了歧义?认知的客观性如何?

      关键词:感觉  神经  感官  认知  世界  局限性  

      生命从形成于世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断地建立与矫正着自身对于这个世果的认知;虽然,抽象与具象的认知方法有多种,但是,从认知开始的那一刻起,一直不间断地伴随着生命持续认知的,无疑就是感觉这一种最原始的方式: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在人类认知世界的所有过程中,感觉从未离席!因为生命一旦没有了感觉,就意味着该生命已经彻底完结。

   认知之基———感觉

       感觉(sensation)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的反映(这个定义姑且用在所有生命上)。也就是说感觉是有物质与物理基础的,那就是感觉器官与大脑功能。

       感觉,在生命对世界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前置的、无可代替的作用;没有感觉感知信息的获得,生命甚至不能进行最基本的认知,因为没有最基本的感觉经验,也就意味着没有了认知素材,更逞论什么理性认知;理论来自于对现象的描述与解构,而现象则来自于感知;没有感觉感知,则其它一切一切都无从谈起!即便是阅读本文的当下,也离不开眼见的视觉作用。

      所以说,理性认知的起点是感性认知,感性认知为理性认知提供相对的确定性;没有了感觉感知能力,抽象认知则无从谈起。

         人类感觉形成的环节与局限性

      人类感觉形成的四个环节:

      第一步  感觉器官接受到相对应的适宜刺激;第二步 感受器把这种刺激转换为神经冲动;第三步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第四步 传入信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视觉器官阈域: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听觉器官阈域: 人耳能感受的振动频率范围为20~20000Hz,对于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好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当强度在听阈以上增加到某一限度时,还会引起鼓膜的疼痛感觉,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人温度感受阈域:人的皮肤如果是暴露在空气中,短时间内可以停留在零上几十度到零下一百多度的空气里,时间一长就会受伤。

       我们知道,刺激的幅度实际上是不存在上下限度的,但是,生命感觉器官的阀域恰恰是极其有限度的,当外界刺激严重超过感觉器官适应极限度时,会直接伤害器官本身。譬如,强光可以刺伤或刺瞎眼睛;声波可以击穿耳膜;压力过大或过小,躯体变形;温度过高或过低能导致皮肤、肌肉蛋白质变性以至于灰飞烟灭……某些环境条件下感觉器官自我保全尚不可得,何况能获知框外的刺激与信息!

       局限性的接收与专化式解读而形成的知见必然是偏知与偏见,而不可能是正见、遍见。

    生命感觉器官的差异性与认知歧义的成因

视觉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通过物理实验证实,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猫等,只有黑、白、灰三种基本颜色,也就是说,它们看到的是一个黑白灰的世界,它们活在黑白灰的世界里!在狗的眼里,世界只是呈现黄--灰三种颜色,狗分不开人类眼中的绿、黄、橙,这三种颜色,在狗眼里这三色显现的是深度不一的黄色。而蓝绿色在狗眼里则是灰色,蓝色、紫色成了深蓝色。
  研究还证实,人由于多了一种视锥细胞,看到的周围世界比其它哺乳类动物要绚丽许多。
  然而,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着的许多鸟类,它们眼中的圆锥细胞比人类多得多,它们可看到至少5种光谱带。它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远比人类更加色彩斑斓的世界。例如,蜂鸟,还有其他一些鸟类,它们能够看到许多人类看不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又例如,鸽子能够分辨出数百万种不同的色彩,被认为是地球上最擅长分辨色彩的动物。鸽子还有一种本领,就是能够感知磁力线。它们就是凭着对大地磁力线的相貌分布的记忆,一路循迹,千里归家。

人类个别基因的突变,出现了色盲患者群体。

人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2  听觉

一般蝙蝠(家蝠)的视觉能力极差,几乎只能依靠嘴能发出超声波耳能接收超声波的能力获取生活资料。家蝠感觉下的“世界”与鸽子的感觉世界肯定大不一样。

味觉

蝇子、屎壳郎、猪与人的味觉系统肯定不一样,那么,彼此的“世界观”、“价值观”肯定不一样。

生命内环境与病理需求

国际海洋生物普查发现,在海洋深处、没有阳光的生命禁区里,维系着海洋中所有生命的原来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硫细菌——这种微生物可以通过氧化海底热泉中的硫化氢而获得生存的能量,然后它的不断繁殖又为其他的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源,以这种细菌为肇始,海底深处的食物链得以建立起来。而硫化氢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剧毒化学品!

不同生命、生命不同时期的体内环境对外物感受、应激、反馈是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病理下的生命状态是非常痛苦的,那么,能解除痛苦、返回快乐的方式、手法、物质等等,在生命常态下不能接受的东西,也都成为可以接受的“乐”物了!所以,古体的药字是草字头下面一个乐字也就不足为怪了。

砒霜对一般人来说是剧毒的东西,但是,中医可以用它来给病人治病。病人的内环境已经发生了与常人不一样的变化,这时服入砒霜可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认知产生歧义的基础与条件性

由以上可知,生命对内外环境形成的感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理基础、生理结构、遗传基因、相对病理(简称四基)等条件之上的,也就是说,感知是涉身的、是有坐标系与参照标准的。

理所当然,这四基决定了不同的生命个体或群体对同一物体或环境的认知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这四基也就相应地决定了某种生命的生物属性,同时也决定了其感性认知系统的局限性,进而也不可避免地深刻影响该生命的所谓理性逻辑认知,并延伸至抽象与概念认知。

条件决定规律------陈建国(江西社科院),也就是说:工具决定结果,认知条件(功能)决定认知事实;能认识决定了所认识。

因此可以说,人类(包括其它生命)的感觉器官既是主体认识内外世界(环境)的天然工具,也是与生俱来的界限与障碍。

有怎样的生理基础与感知功能,就会获得怎样的外在“实体信息”,进而确认怎样的逻辑“世界”;反之亦然, 什么样的“世界”被什么样的生命所认知、认可、确认;也就是说“世界”与生命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亦即天(自然、世界)人(生命)合一。

    任何所谓的“世界”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相对应的生命生理生活逻辑所界定与确认,人类的“世界”也是如此;任何所谓的性质,譬如大小、软硬、冷热、美丑、香臭、有用与无用等等感知与经验,都是相对成立的,也就是所谓的立处即真(僧肇法师)。

由此看来,生命对“世界”的认知与解读歧义千奇百怪也就不难理解了!

  认知自身的“客观”性被逐步遭受质疑

传统思维方式认为,世界具有独立于观察者的“客观实在”性,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可不这么认为。

1        视觉形成的模拟性推演与理性分析

眼睛视网膜接收到了物体发出或反射的不同频率的光波﹙电磁波﹚,从而产生了神经冲动,然后传入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在这里再把神经冲动转换成大脑能识别的图象(这些图象已然经过了“深加工”,是“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等协同工作形成的),然后把图像根据摄入的信息在大脑虚拟空间中还原,还原等于把图像往外又投了出去。虚拟位置能大致与“原实物”位置对准,这才是我们所见到的“实景”。

    人类所看到的大千世界无不如此造就,即便是科研条件下的微观与宏观人为观察也是这样,都是眼睛的过滤性接收与传递以及人脑的主观加工与合成,才形成眼前形形色色、光怪陆离的所谓世界!人眼所接受到的仅仅是370———740nm之间的电磁波,反馈到人的大脑里,却是各种色泽。且,绿色(光波)和红色(光波)的波长本来只相差180纳米左右,竟被人的大脑“加工”(反映)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颜色。

    究其物理与生理真实,人真正接收到的东西只不过是极其有限的光波(电磁波),其关键的东西无疑是大脑的有机合成功能。

    看电影、电视、电脑的过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眼睛接收到的仅仅是屏幕反射或发射的光波,可我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我们看到了某物质、某些人、某些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亲眼所见,尚属光影,何况影中之影。

    没有光波,人什么也看不到!质言之,人类看到的根本不是什么“物质”,而是有限光波的脑功能转化。更为吊诡的是,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光波的解读也会截然不同,例如人类的色盲现象。

2         质疑的产生的设想与事实依据

著名的“缸中之脑”是《理性,真理与历史》希拉里·普特南(ReasonTruthand History1981) (Hilary Putnam)一书中阐述的假想: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这个假想实验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所体验到的任何刺激最终都要转化为大脑所能接受的神经信号,无论这种信号的来源是真是假、是主动还是被动;大脑对于“客观存在”的认知或判别取决于它对神经信号的特定解读,而不是基于内、外部的客观环境。

因此可以设想,通过基因工程改变你的大脑(特定的解读功能),你可以看到天空是红的或是绿的,甚至使你想与某些动物发生性关系。

华大基因CEO尹烨在接受梁冬采访时说:现阶段,我们还是无法绝对的保障与证明,我们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如今的科技可以做到,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让一个人产生性高潮,只要调整你的脑电波就可以实现……你可能就是试验品,但你自己也不知道……

事实上,你不能透过包裹着你大脑的头盖骨看见任何东西,眼睛也不是世界进入你的入口……此时此刻,你所看到与感觉到的一切,包括你的身体,只是产生于你意识中的一连串信息。

所以,一个完全可以由信号“刺激”创造“意识世界”的科学设想与实验必然会形成了一个悖论,生命自身存在的客观性必然会遭受质疑。

现代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已经引发了“观察者”对于自身认知的怀疑:生命大脑中的世界与“客观”世界可能是一样吗?平行宇宙是否可以同时存在?

日常生活中,电影、电视、电脑的成像原理以及虚拟现实的普及应该足够引起我们对认知的反思了:“看到”的只是电磁波,“听到”的只是声波……

尹烨还说:意识刺激可以被DNA记录,所以,冥想是能够改变基因表达的,冥想可以调节自己的身体。

就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深究一下,纯粹意识能否独立存在?纯粹意识能否反过来独立创造一个新“世界”?

  佛教对认知提供了另类佐证

一水四见:指对于同一境界,由于见者心识之不同,其所抱持之观点亦因而大异其趣。又作一处四见、一境四见、一境四心。乃唯识学中常用之譬喻。同是一池水,天人看来是宝饰庄严之宝池;凡人见之,则是水池;而在饿鬼眼中乃一池脓血;鱼则视之为最佳居所。《摄大乘论释卷四、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佛教哲学大辞典)。

既说唯识,则识必有基,识之基即是感觉之觉。当然了,感觉之觉也不是究竟。能觉、所觉皆是现象;智慧(哲学)的关键在于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