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在荡漾
喻建国
互惠,这个词汇常见于国际新闻中,国际间根据平等原则互相给予的优惠待遇即为互惠的展现。在社会交往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帮助或给予某种资源时,另一方有义务回报曾经帮助或给予过的一方,这一过程的展现也显示了互惠。互惠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项道德规范,它充分显示了现代文明社会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一根重要支撑。
我国向有报恩一说,报恩,即报答恩情,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恩情有很多,大的恩情,如养育之恩、救命之恩、知遇之恩、培育之恩等等。恩情实际上也就是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帮助或给予某种资源。报恩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相对于恩,也就是受惠一方有义务回报曾经帮助或给予过的另一方。
《汉书·盖宽饶传》有曰:“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宋·梅尧臣《双羊山会庆堂记》有曰:“堂之前许其置佛,俾报恩奉佛两得焉。”
民风良好时,互惠在社会上流行,无须法律,人们会自在自然地执行;而民风下落时,互惠就在社会上变成稀有之物,此时互惠将通过法律来执行。社会交换理论在社会心理学中是一个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质量变化和发展的重要理论,而人与人在交换的过程中遵循的互惠原则是社会交换持续产生的重要前提。互惠规范被视为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特征用来解释发生在组织情境中的各种关系。在互惠通行的社会,社会体系将获得稳固的支撑,还会对社会文化产生优卓的影响。
互惠的概念成为社会中交换的潜在机制,当一个人给予另一个人一些资源的同时就产生了一种义务,即后者在未来某一时间必须自愿地对前者回报价值相当的资源甚至超过原来价值的资源。我国在互惠展现方面曾经有过辉煌的闪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极其生动地将互惠展现为辉煌的闪烁。
在人间,一个良好的社会,互惠必在此社会的时空中具备最基础的展现,而且还会不时产生互惠辉煌的闪烁。
社会学家们对互惠的研究,认定互惠具有三大特征:互惠发生的特征即一方在接受另一方的给予之后必定会回报对方;社会价值观中深深地植入了人们的付出应该可以获得来自他人的回报;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个人的道德规范保证互惠产生的动力并确保互惠产生的频率。
作为社会人的个体,经常应该思考一下自己的获得有多少是来自他人的给予,个体需要认定给予方,并且时刻准备给予回报,这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养。特别是养育之恩,尽孝是报答养育的展现。不能尽孝也就是未能践行社会互惠。
在现代社会中,不尽孝将会受到社会舆论和社会法律的鞭挞。
互惠也在现代社会中精绘出许多优美的图景,成为人间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