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棵 树
远近闻名三棵树,
由来已久相传说。
百年古树今何在?
已无标志后人惑。
册亨县坡妹镇岩云村有个地名叫“三棵树”。这个地名由来已久,不知是从何时开始叫起已无从知晓。当地的老人听到老人的老人们说:“这里原来有三棵枝繁叶茂的大青㭎树,三棵树这地名就是这样叫起来的。”一代代相传到如今,可称得上是百年以上的古树。这三棵树生长在一道山梁的丫口上,四周起起伏伏、大大小小的山坡上都长满了各种树木,最多的是青㭎树,四季一片葱茏。周边还有三个小寨子。
在童年的记忆中,此处只有两棵大青㭎树,听说另一棵不知是何时被毁于大风。三棵树子成三角形状,一条大道从树中间穿过,这条大道是册亨到贞丰的交通要道。剩下的这两棵生长在路的东面,最大的一棵生长在路边,另一棵离路稍远一点,没有路边这棵大,这棵树靠地面处有一个树洞,还有个洞门,像一个尖顶的帐篷,可以遮风躲雨,放牛娃和过路的人遇到天下雨就跑到树洞里躲雨。两棵树相距约15米,高大挺拔,发枝散叶,树枝向四周延伸,两树对面的枝叶在风姑娘的指挥下,刚握手迎接又摇手再见,再看看树下的倒影就更有趣了。历经沧桑的两棵树干上都长满了岁月的皱纹,记下了他们的风雨历程,多少个春夏秋冬的轮回还是那么充满生机。
春夏季节,茂盛的树叶层层叠叠,能遮住小雨,挡住阳光,过路的人们累了热了就在树下歇息,空气新鲜,清新凉爽,大树用它的绿荫迎接着过往的客人,送给人们一片阴凉。有风吹过时树叶“沙沙”作响,还会听到“呜呜”的声音。轻枝摇曳,偶尔有几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树枝上鸟儿飞来飞去,呼朋唤友,从这棵飞到那棵又从那棵飞到这棵。孩子们听到鸟的叫声就在下面拍手吼叫,还甩石子去打,可树太高,孩子们甩的石子根本打不到鸟。鸟儿们有惊无险,时而腾空飞翔,时而又降落在青枝绿叶中,照样在树枝上叽叽喳喳进进出出,好像在和孩子们捉迷藏,又好像是在保卫他们的乐园。傍晚来临,出去觅食的鸟儿成群结队飞回他们的家园。此时的蓝天、白云、晚霞、飞鸟、大树、行人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画卷,是那么自然而又美丽!
到了秋天,树叶渐渐变黄,在秋风的吹拂下,飘飘悠悠犹如彩蝶飞舞,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张天然的黄色地毯,踩上去软软的还有“吱吱”的响声。孩子们最喜欢在上面打滚玩耍,过路的人累了就躺在那厚厚的木叶上休息一会,感觉很凉爽、舒适,伸伸懒腰,悠闲自在。
这里是放牛娃的游乐园,他们常在这里玩耍,办家家。有时几个人手拉手围着树洞转圈;有时还比赛向上攀爬;有时互相追逐跳跑做游戏,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尽情地发挥自己的爱好。这里还是他们搞野炊的好地方,他们把牛赶上山坡后就去路坎上的山林里找干柴来烧火,等火燃了就把从家里带去的生食物放在火里烧烤,烤熟后就拿到“帐篷”里坐着吃。有时过路的人看到有火,也会把食物拿出来烤一烤,顺便休息一下。到了秋天正是农作物成熟的季节,这里就更加闹热,上坡放牛时他们的衣服荷包里或多或少都揣有东西,板栗、山药、嫩包谷、粑粑,还有水果,凡是家里有的都要带上一点。牛在坡上一会儿上一会儿下,自由自在地吃着草,那些初生牛犊吃饱了就调皮起来,时而打斗,时而追逐。一帮放牛娃就在树下忙起来,有的去山林里找干柴,有的烧火烤食物,有的负责看牛,不能让牛跑到庄稼地里去。分工合作,各尽其责,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特长,都争着露一手。把烧好的食物吃完了就在树下玩耍、嬉戏,兴高采烈地玩个够。直到夕阳西下才呼哥唤弟邀约起赶着牛回家。这里不但是孩子们的乐园,还是过往行人休息的地方。
20世纪60年代前这里没有修公路,过往行人都是靠步行,不管是挑担的、背货的、赶马的、走玩的;不管是春夏秋冬;不管是当地外地,只要是路过此处的都喜欢在这里休息片刻再走。有时后面的行人赶到这里、前头到的行人就起步了;有时前后行人相互打着招呼坐下来聊聊,有说有笑地一起结伴而行。在旁边地里劳动的农民累了也都喜欢来树下吃干烟、休息乘凉,有的躺在树洞里或是靠着树洞睡个午觉,再下地干活。
大树的东面是一道山梁,这山梁叫“烟灯堡”,站在上面极目远眺、一片苍茫。听老人们说这“烟灯堡”是古代当地官方用来传递信息的地方,先把干柴烧燃再把生草盖在上面,这样就会不断升起一股股浓烟,哪里出现这种浓烟就知道哪里出了事,需要支援或惕防。册亨县解放时,解放军某部有一个班就驻守在这上面。山梁下有一个寨子叫田棚,寨子前面是一层层梯田,一条细水长流的小河从寨子前面的山脚下流过。人们在河的上游筑起堰塘(蓄水塘),修了一条约一公里长的堰沟引水灌溉农田,人民公社时期,田棚是生产队集体活动中心。现在的岩云村田棚组,就是原来的岩云大队田棚生产队。
西面的山叫营盘山,顾名思义,营盘就是古代的军营,山上驻过军队所以叫营盘山,山顶宽阔平缓,上面有田有地有树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民兵搞实弹练习都在这里进行。山脚至山顶的缓坡上四周都有山林、田地和庄户人家。
南面的寨子叫塘房,册贞公路在塘房门口转了个之字拐,沿古道穿过三棵树向北而去。塘房是三棵树三寨中交通最方便的寨子。寨中有个出名十里八乡的陈油匠。说起这个陈油匠,他可是当地有名望的人,20世纪30年代开了个油榨房,专加工桐油和菜油,方便了当地群众,解决了人们的食用油和照明问题。为了方便群众还把油挑到周边的集市上去卖。最远还挑到安龙县城里。来回都是步行,沿途百姓很多都知道他姓甚名谁家住三棵树。
北面有个寨子叫坡落寨,寨里有一口常流不断的古井,古井不但供给人们的饮用水,还可以灌溉农田,遇上干旱时节邻近的人们都到这里来挑水。来来去去络绎不绝,多少年来这古井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它那无私的泉流给人们带来了幸福,滋养着这里的一辈又一辈。
人们只要说起“三棵树”这地名就会想起这三个寨子,“三树”与“三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人们对植被的保护意识不高,毁林开荒,乱砍滥伐,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原因,三棵树周边的山林都不同程度地相继受到破坏,“三棵树”仅剩下的两棵
一片葱茏今又是,百年古树不见容。再出现名副其实的“三棵树”绝非易事。时过境迁,更巧的是昔日行人歇息处,而今几户新居落。有几户人家在这里新修了楼房,定居在这里,人问家何处,回答“三棵树”。回答得干脆、响亮,能家居此地平添了几分自豪!因树得名和因人继续用名结合起来了,但愿“三棵树”这地名在人们的记忆中不会渐渐淡忘,一定会代代相传,一定会永久存在。
二O一八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