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贤玩营销:自媒体残酷的现实,2018年要入场吗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17年自媒体种种迹象表明,自媒体变现现实很残酷:

平台补贴持续缩减

广告模式集中于头部大号,于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号靠码字换取平台的补贴和流量赚钱,沦为了互联网自媒体联盟的打工者。如果没有在这一两年塑造自己的IP和忠实粉丝群,“再度失业”或是必然。

广告投放向头部大号靠拢

自媒体从来不是新生事物。过去日记、豆瓣小站、博客、微博其实都是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却让人趋之若鹜,为什么?广告主越来越分散的投放,让变现模式看上去更多元;2017年形势不太妙,广告主的投放正由“广撒网”的模式转向“集中于头部大号”。

媒介去中心化越来越严重

很多自媒体人很像买彩票的心态:大家都在赌一句“万一中了呢”?但创业从来不是靠投机,而是需要强有力的壁垒以及持续的产品迭代能力,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做乙方和电商,思维和跨界是瓶颈

很多自媒体人开始做乙方(公关公司等)和电商,但是思维和跨界都是瓶颈。

做乙方,最难跨的是心态。

做媒体人的精英思维,和做公关做乙方的服务思维甚至是两个极端。虽然两者属于同样的大范畴里,但这种思维甚至比去做产品、做电商还要难。除了是能力需要提升外,更难的是心态的转变。心智转变,谈何容易。

另外还有“资源的个体化”。很多媒体人都拥有众多资源,但这些资源更多是对于你平台和你名片的尊重,遗憾的是,当你离开平台后发现,这些资源其实跟大多数个体无关。

做电商,最难跨的是专业。

当下新零售的概念以及微信对电商的野心,电商似乎成了不少媒体人的春药。但也有前提:要么在过去积累了流量和核心粉丝,要么能准确以媒体的触觉把握到市场和用户对于产品的变迁。但拥有这样产品经理思维的媒体人,并不多。

媒体人存在断层,上一代精英媒体人对互联网的触觉不够敏锐。年轻一代媒体人对市场足够敏锐,但对媒体和内容的属性根基不牢。何况还有对供应链的把控、对选品、去粉丝的运营等等。但这事对于媒体人来说属于跨界了。

知识付费,跟普通的你我他没啥关系

知识付费最近迎来了一波高潮。但遗憾的是,知识付费这门生意跟普通的你我他大多没什么关系。作为普通的媒体人来说,如果你的专业能力不足以强过更多的大众,如果没有一个类似经纪公司对明星的包装和运营,如果在线下没有很强的自有流量,这条路也很难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