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要以民生为核心


 城市管理要以民生为核心

陈柳钦

城市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而城市管理则是促进城市发展的龙头。城市管理作为政府实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民生问题事关民众生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摆在重中之重。

“民生”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辞海》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老百姓的生活来源。广义的民生范围很广,包括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现在我们经常讨论的、与我们直接相关的是狭义的民生,即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状况。其实,民生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几乎涉及到与居民有关的所有问题。有人归纳为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五大问题,实际上比此更加广泛,而且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党的十九大之后,“民生”正成为更加实在的赋予,“幸福”正成为更加具体的获得,“保障”正成为更加尊重的主体。一个伟大的时代,总是高扬着民生的旗帜,凝聚起全社会积极向上的力量。民生保障与收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保障。中国城市发展要从“中等收入”进入“中等发达”水平,民生标准是一个必须逾越的门槛。“排他性”的民生安排必须转向“包容性”的民生保障。当然,民生保障并不是“均贫富”,而是要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中国有句古话:“仓廪实而知礼节”,物质丰富才会考虑精神需求。仁爱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一项,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几千年倡导的为人处世理念。民生城市建设,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的共同参与,扶危助困,尊老携弱,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社会主文明精髓。

在城市管理上,政府是主导者,也是实施者。让城市整洁亮丽起来,营造一个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应该成为最基本的政府职能。城市管理是一项动态性、反复性很强的工作,政府有责任从多方面关注民生,为市民营造一个安居乐业、优美整洁、井然有序的社会环境。城市管理工作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它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事务依法进行管理,能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障和改善城市民生,要坚持民生导向围绕城市管理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盼,将政策的着力点放在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急人民群众所急,想人民群众所想,切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民生乃城市和谐之本,我们要把民生摆首位,让人民有更美好生活。我们面向市民、服务市民,是满足市民最基本文化权益的载体,要努力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塑造民生城市将是未来大方向。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方方面面我们既要夯实底线民生、保障基本民生也要努力打造品质民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卫生教育文化生态等高等级公共服务供给。因此,城市管理的民生保障工作,既要注重统筹布局的全面性,也要注重发展的层次性,以不同层次群体的实际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品质民生是更高水平、更优质量的民生保障。它关注的是群众在基本需求满足后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求,需要以更前瞻的眼光出台更科学、更人性化的举措,让每一位市民都拥有更便捷的服务、更绿色的生活环境、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好的生活体验。城市的温度与民生热度、幸福指数紧密相连,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的温度暖不暖,是检验政绩的标尺,衡量发展的天平。温暖与幸福从不会来源于坐而论道、凌空蹈虚,而是取决于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的务实行动。

毫无疑问,一座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高度”,也需要“温度”。“高度”决定发展的走向,“温度”浇筑发展的根基。“高度”与“温度”就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共同激发前行的信心与力量,锻造一座奋进城市的精神气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我们要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怀着深厚感情和满腔热情,把惠及民生的事情做实做深做细,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