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改革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没有过硬本领难以担当。改革大局下,领导干部不仅需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支持改革,自觉站排头、当标兵、作表率,还要潜心学习改革理论,学习现代军事力量构成,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能力素质;勇于探索和解决各类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攻克改革道路上一个个“障碍”。只有具备世界眼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积极应对复杂局面,灵活处理各种矛盾,善于从形势变化中掌握改革规律,才能提高改革的科学性,确保我军建设发展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面对军队改革,领导干部通了,才能引导官兵通。这次改革的重心和关键,是对现有体制的改造、机制的完善。在改造过程中,不同职位、岗位的人想法都不同,对此领导干部要提供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把部属管理好,把矛盾化解好,把利益分配好。要一级带一级,一级做好一级的工作,在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的框架下,进行理论指导和具体规划,确保改革“落地生根”。针对官兵各种思想苗头,搞好因势利导,把官兵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有利于改革的轨道上来,从而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进改革事业。
帅者先,则卒必勇。领导干部要像革命前辈那样敢于喊出“坚决完成任务”的响亮口号,勇于做出“跟我上”的表率,以敢于担当、排除万难、奋勇争先、雷厉风行的精神去夺取改革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今天我军人才队伍建设到了“爬坡”阶段。这个“坡”,比当年的“坡”艰难百倍。因为积弊太深,如深渊万丈。不进行一场革命,不足以焕发青春。革命覆盖三个方面:
高层:此次军改,应在高级将领中刮一场头脑风暴。当今世界,“战略为王”。《春秋》云:“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士兵是战术的,将军必须是战略的。所有的胜利都是战略的胜利。所有失败都是战略的失败。毛泽东的成功在于选择了正确战略。邓小平也是战略起家。我国“将军团”如果能成为“战略团”,军必兴焉。
中层:铸造一个全新的“参谋团”。“参谋团”即精英集团。一战后,德国总参谋部被撤销,军队只能保持十万人。德军最高首脑冯·西克特设法保留了一个军官团。冯·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每一个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
在我军历史上,参谋也曾起到重要作用。解放战争中,在西柏坡几间简陋的土房里,雷英夫和几个参谋指点江山,横扫千军。正是此人,不久后还准确预测了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自那以后,我军参谋队伍越来越庞大,人头浩荡,黑压压如山,却鲜有卓见和建树。
今天我军参谋队伍有两大问题:其一,缺少吞天吐地的能力。首先是缺少吞天吐地的气魄。“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就是辛辣而真实的写照。其二,缺少干事业的追求。中层军官必须把打仗当成一个职业。军人不把打仗当成一个职业,就更不会把它当成一个事业。“参谋团”应由我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组成。在我军“参谋团”里,让未来的将军更早相遇。
基层:士兵要有知识和文化。我国过去所进行的战争中,一名士兵无非就是练了两天射击的农民。这名士兵阵亡后,三天之后就又可以补上一名。但现代战争却不是这样,一名合格的士兵需要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训练。解放战争中“即打即补,随打随补”的现象再也不复存在。
在美军近几场战争中,一个班长五分钟内即可呼叫到航空兵火力突击,一个单兵两分钟可呼叫来地面炮火支援。在美军设计的未来战争中,士兵只需敲击计算机键盘就可以达到攻击对方军事枢纽、破坏经济命脉等多种目的。键盘就是武器。
鼠标即是炮火。这些都需要士兵具有高度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