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培尔主义与南特敕令


  

柯尔培尔主义与南特敕令

2017-9-8

柯尔培尔(1619-1683)在担任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的财政大臣和海军大臣期间,实施了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建立皇家工场,发展手工业;改善交通运输,完善商业环境;扩充海军,发展远洋贸易。柯尔培尔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政策制定者,还是一位强有力的实施者;因为他的严厉和强硬,柯尔培尔还赢得了“大理石般的男人”的称号。经过柯尔培尔一代人的努力,法国工商业有了重大进步。按照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说的,在英国要经过三百年才能实现的手工业发展水平,在柯尔培尔努力之下,一代人就实现了。柯尔培尔制定和实施的这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历史上称之为“柯尔培尔主义”。因为柯尔培尔主义在历史上的特别重要的影响,经济思想史经常用“柯尔培尔主义”来一般地指称重商主义。但是,柯尔培尔治理之下的法国经济的振兴,似乎只是昙花一现。柯尔培尔之后,法国并没有像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一样,从此走上康庄大道。相反,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的法国,陷入了经济衰退和财政危机的漩涡之中不可自拔。到路易十四之后的路易十五时代,法国经济已经面临崩溃。那时候,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连偿还债息都不够。

根据主流经济学的判断,柯尔培尔的重商主义政策,虽然最初取得了成功,但归根结底是失败的。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政府对市场过分的强制和干预;二是柯尔培尔的发展政策本质上是非均衡的。重商主义的政策特征就是国家干预,包括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和对国内经济活动的管制。处在这个时代的各个国家,政策的基调都是这样的。不过,柯尔培尔主导下的法国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在是太频繁也太严厉了。进入管制遍商业和制造业的很多领域,新兴产业中的质量标准既繁琐,严厉,又苛刻。仅仅因为某个简单的工艺或者质量问题,经营者就可能被罚款,游街,用刑,甚至处死。繁琐而严格的管制,最终导致竞争的弱化和技术的退化,脱离市场规律的强制和操纵,最终熄灭了经济运行的活力。

柯尔培尔主义受到诟病最多还是其非均衡的发展政策。柯尔培尔太注重工商业的发展,同时忽视甚至抑制了农业的发展。法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在国际市场上法国农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为了促进工商业的发展,必须限制农业。农产品维持低价对降低工业品成本,促进工业企业积累是有好处。这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之前实行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原因之一。柯尔培尔实施的政策,鼓励外国农产品进口而限制法国农产品出口。柯尔培尔的目的也许仅仅是要借此降低工业品成本,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但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农业的衰落。农业的衰落,自然会进一步带动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困境。

自由主义的主流经济学的论调基本上就是这样的。柯尔培尔主义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忽视市场自发作用,实施非均衡发展政策这样的理论和政策怎么能够成功呢。

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自由主义经济学(他把斯密和李嘉图的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叫做“流行学派”)的怀疑者和批判者弗雷德里希·李斯特的看法与此不同。按照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的解释,柯尔培尔主义在推动法国工商业发展方面是成功的,而且工商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柯尔培尔时代,法国经济发展是健康的,成功的。柯尔培尔之后,法国经济确实陷入了困境,之后甚至还陷入崩溃的边缘,但这些都与柯尔培尔关。并非柯尔培尔的重商主义政策为之后法国经济的衰退留下祸根,法国经济之后的衰退自有其他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路易十四实施反动的宗教政策——废除“南特敕令”。

十六世纪初马丁·路德(1883-1546)掀起新教改革之后,法国也被卷入改革浪潮之中。加尔文教在法国传播,形成胡格诺教派;信奉天主教的封建贵族,与之势不两立。十六世纪六十年代后,法国陷入三十年的宗教战争之中。法国宗教战争的血腥和残暴,确实让人怀疑宗教对拯救人的灵魂的意义。大家看过阿佳妮主演的电影《玛戈皇后》,讲的就是这场宗教战争的一个片段,当然也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这个重大的事件,就是著名的圣巴托洛缪尔之夜,或圣巴托洛缪尔大屠杀。

当时法国执政的是瓦卢瓦王朝的查理九世,他们家族信奉的是天主教。在法国还有两个家族实力强大,一是吉斯家族,也信奉天主教;另外一个是法国南部的纳瓦尔公国,其国王亨利信仰新教。为了政治的需要,查理九世的母亲凯瑟琳·德·梅第奇促成公主玛戈与纳瓦尔的亨利的婚事。婚礼在1572年8月18日。新教徒们自然将他们的国王的婚礼当成是新教徒的节日,于是,婚礼期间大批新教徒涌入巴黎。婚礼的欢庆一直持续到8月24日,这一天是为纪念圣徒巴托洛缪尔的狂欢节。就在这一夜,吉斯家族在查理九世和他母亲的纵容下,开始了对新教徒的屠杀。整个巴黎血流成河。塞纳河被血水染红了。新教徒的尸体堵塞了交通。屠杀成就了许多新教徒的殉道的英名,也体现着人性的残暴和宗教想虚伪。有怀孕的女子被屠杀后孩子从肚子里滚将出来,又被抛进火堆。伏尔泰(1694-1778)一生憎恶天主教,每到巴托洛缪尔之夜,都要大哭一场。屠杀蔓延到其他城市,持续了一个星期。有人说这次屠杀有三千新教徒遇难,有人说是三万。休谟在《英国史》中说有一万多。纳瓦尔的亨利和他弟弟孔蒂亲王被软禁,后来被迫接受天主教信仰。之后,又是一系列的战争,一系列的勾心斗角和相互倾扎。在查理九世去世后,他弟弟亨利三世继位;亨利三世去世后,纳瓦尔的亨利继承王位,成为亨利四世。这位著名的亨利四世,就是后来那位著名的路易十四的爷爷。

亨利四世继位后,通过了“南特敕令”,在宣布天主教为国教的同时,承认新教的合法存在,赋予新教徒公民权利。亨利四世的努力好像是各方面都不讨好,但这个法令还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南特敕令历史上的第一个宗教宽容法令,它为各国解决宗教冲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南特敕令对于法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来讲,还发生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了南特法令,新教具有了合法性,这大大促进了新教徒积极努力的工作。我们知道,新教徒大多勤劳、节俭、克己、进取,他们是经济生活中一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欧洲各国走向工业化的过程中,新教徒作为卓越的技术工人和管理者,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样讲来,如果说柯尔培尔的重商主义政策是成功,其中也有新教徒在南特赦令鼓动下努力工作的原因。

但是,到了1685年,也就是柯尔培尔去世两年之后,亨利十四通过了一个新的敕令,就是“枫丹白露敕令”,宣布新教非法。这也就是废除南特敕令。既然新教是非法的,新教徒的生命财产就失去了保障,于是对新教徒的迫害又开始新教徒在法国人口中只占10%左右。枫丹白露敕令之后,屠刀再次在他们头顶悬起。大批新教徒逃亡荷兰、德国和英国,法国经济发展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只生力军。这就是李斯特对柯尔培尔之后法国经济衰退的原因的解释。

历史总是相对的。面对同一的现象,使用同样的材料,站在不同立场上会有不同的解释。主流经济学的解释有逻辑的合理性,而非主流经济学的李斯特的解释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实。我以往认同主流经济学,最近比较愿意接受李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