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版《智慧论》选章:人脑综合知觉(相对应)的哲学解说01


  

     26  人脑综合知觉的机制构成

 

  在意识起源第三阶段——综合知觉积累探索阶段,确认了智人与其他人科、非人科动物反映其大脑记忆链接机制客观存在的“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由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的本性的构成和大脑健康运行原理,属于脑科学话题,才需要重点展开讨论它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此之后,再推进“意识起源七段论”进入第四阶段。

  20世纪以来,西方和中国学者对知觉心理现象多有研究。以前的研究是建立在人具备“意识”条件下或并未排除有意识人脑之前提的,它忽略了人有意识或无意识条件下的感觉、知觉的差别,且知觉心理学主要集中在“形”的研究方面。

  知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比勒认为“知觉是感觉的复合体,表现为形的关系。”注:互联网搜索卡尔·比勒《心智的发展》)笔者认为综合知觉包含上述“知觉”内涵且能全面表现高级动物无意识的响应功能,它是以“形”为核心而综合链接的,是比复合映像积累更丰富的记忆存储,是在“形”的基础上可提升灵性反应的大脑响应条件。尤其是未终止进化的人脑在此基础上可提升的脑功能之前景,尚无限量定论。

作为研究智人意识产生之前的关键进化积累,“综合知觉积累”不能像传统的知觉心理学那样仅仅把知觉限于“形”的范围,若要透彻研究人脑反应功能的高级敏度,对其研究就应该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即对应所有感官传入体内脑内的信息与响应;也不能仅仅认为知觉就是“形的关系”的复合,它应该是高级动物们以“主映像”为核心,联系各种感官感觉响应介质传递并有根系交互链接而成的综合记忆。

强调一切可感觉信息均被脑神经元相互链接响应后形成综合的记忆存储和响应条件。这一观点将从此贯穿全书,是针对卡尔·比勒研究认识的推进。

  实验课题(NO08)是封闭的椭圆,还是开放的弧线?

  要指出,西方知觉心理学家有关知觉“可自动完形”的说法,对研究人科、非人科高级动物脑功能的形成乃至人的意识起源机理具有较高理论参考价值。下面,笔者根据知觉心理学“完形理论”画出两个简单图案,请读者参与理解后分析一下:无意识的高级动物和现代婴儿的综合知觉响应表现究竟是怎样的?(见图六、图七)

                       

假设上面两个图案中的“圆”代表无意识的高级动物曾经多次响应也是它熟悉的某种食物的形状(即“主映像”)。而实际上,两个“圆”并不是那种食物,因为它们都有缺口,只是个开口的弧线,实际画的是代表另外一种非能食用的物体。

但事实上,灵长动物面对“图六”方法所显示的物体形状,它们均能根据映像记忆把被遮盖住的那个“半圆”自动响应为是已知的食物,即自动根据既有映像记忆“完形”,把开口弧线在头脑里自动错觉地视为“完整的圆”同时“垂涎三尺”。

  西方“知觉完形理论”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本书提出的“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比如,我们把图六中类似抽象食物的“圆”看作是高级动物最熟悉的食物“主映像”,那么,在图六中,虽然其他有联系的新信息被掩盖或被赋予不确定信息刺激,但被高级动物响应之后,它们将会联系熟知的“主映像”记忆自动把它补充完整。

  综合知觉积累所赋予高级动物的脑功能,之所以可经常产生错觉的原理之一,恰恰在于它有不可抑制的自动完形功能;智人综合知觉积累赋予大脑的想象力之所以经常涌现有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构想,原理也在于它有不可抑制的自动完形功能。

  上面的图示只是一种抽象示意方法。实际综合知觉积累所造就的脑功能在尚无意识的婴儿那里有更丰富多样的表现。婴儿在摇篮里没有完全入睡时,摇篮不能停止摇晃,因为她对“摇晃”的综合知觉中正圆满着身边有母亲的“主映像”,如果尚未完全入睡,摇篮就不晃了,母亲的催眠曲也没了,婴儿就会有不良反应,哭起来。

  其时,假设换一个人摇晃,母亲虽然离开了,但在婴儿大脑中则响应的是母亲圆满存在——因摇晃感觉链接补充自动完形,于是安然入睡。其正是利用综合知觉“完形功能”养育婴儿的一种简单方法。说明确切表现综合知觉脑功能的“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与卡尔·比勒对人脑知觉限于“形”的认识,既有继承更有质的区别。

很显然,卡尔·比勒有关知觉心理“自动完形”的高级神经学理论,显示的是人科非人科等高级动物相同的大脑功能。而若专说智人,他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有别于其他物种,还因为智人有功能更复杂、更灵敏的大脑。他们的知觉不仅能完成“形”的复合,而且,如上例一样,连“摇晃”的感觉也被纳入综合知觉积累。

智人大脑,应该是这个星球上的动物世界中,经过漫长时期的进化积累而结出的综合知觉评分最高之成果。

  智人脑是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生物体组织。它是通过体内传感接受外界信号、产生感觉、形成意识、进行逻辑思维、发出指令并产生动机的指挥部。它掌管着人们每天的语言、思维、感觉、情绪、运动等高级活动。智人脑又是极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被视为人体对内对外获得、存储、处理、加工和整合信息的中枢。

笔者还认为,人的精神和人性人格的健康状态也取决于人脑生化记忆积累的形成状态和链接状态——尤其是综合知觉积累构造状态。任何科学家研究人脑都自然包含了研究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机制,所以,研究人脑与研究人性人格的哲学有着密切关系。

试问:对人性人格和人脑的研究能不能限于大脑内部范围来获得满意的科研成果和哲学判断呢?答案是否定的。

  美国“大脑图谱联盟”已完成了现代人7000多例大脑微观结构的数字化描绘,此项浩大工程直指的目标是要寻找“人脑标准图谱”,寻找发达健康人的脑图谱“范本”。美国科学界是在寄望于通过提供“健康人脑范本”来为脑科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找到一个准确判断人脑疾病,预防精神疾病和培育健康人脑的数字化模型。但是,正如负责该项计划的“大脑图谱联盟”的约翰·马兹塔博士所说,此项耗费10年的计划“诞生的是沮丧和无奈”。

  在7000多例人脑微观结构采样中,竟没有两例人脑结构图像是相同的。马兹塔博士在初步完成图谱分析后承认:“多年以来,西方科学家致力于大脑‘结构—功能’的研究,其结果是不得不面对一种严峻事实,世界上没有两个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完全一样,人脑的形状、大小、结构、功能无一例相同。”其他研究者则认为,“如果上述数字化图谱还有科研“剩余价值”的话,那只能从大脑相互‘差异量’上来确认和选择‘模糊范本’了。”——好悲凉的结论!

其实,用差异量确认“模糊范本”也毫无剩余价值。微观结构图谱提供的是一堆数不清的生化积木,那些“积木”之间如何相互链接响应、如何形成了人脑“结构—功能”才是真正的谜底。

美国科学家所走的弯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认识较为深刻的是DNA编码的解密展示出了绘制基因图谱的伟大前程。可如今人们才进一步看到人脑功能的奥秘其与DNA基因图谱分析不能等同,它需要从基因、细胞、系统、全脑、动机科学以及哲学、社会科学的不同层面进行整合研究才能揭示人性和人脑的奥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专门脑科学研究。美国把20世纪最后10年定为“脑的10年”,欧洲确定了“脑的20年研究计划”,日本将21世纪视为“脑科学世纪”;脑科学的研究热潮遍布全球,它成为21世纪前沿科学领域的最大挑战。全世界的科学家们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共同为脑科学研究提出了“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的三大目标。当时西方科技界普遍相信“大脑微观结构图谱”一定能揭开人脑奥秘。

  然其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美国脑科学家使用了当今最为先进的电子扫描仪,但所完成的上述浩大科研工程却并不是一份认识人脑的好答卷。笔者对脑科学的基本看法是:人脑的健康发达、人性的完美无缺、人的精神状态的“正常人”标准,不能只依靠电子扫描仪“扫”出一幅数字化的定格的静止状态的脑结构图像反映出来。

  人脑微观结构的积累、构造与形成过程,是“信息与响应”的介质运动与链接过程过程;人人格和人的意识炼成过程,也是“信息与响应”的脑生化物质板块的记忆积累和链接通路的形成过程;人脑和人性人格及其精神状态是否处于健康完美状态,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记忆积累所构造的脑生化物质板块所赋予的优势响应条件。这种因自身记忆积累的变化和外界信息的变化而链接、而响应的动态演变过程,只能因不同人脑的优势链接条件来确认。

  因此,人脑及其人性人格、人的精神状态,包括每个人脑在相同条件下能否产生意识,产生何种意识?这一切均与人脑各不相同的记忆积累和脑神经通路的相互链接机制有关。

  笔者把个体人脑神经元组合结构和大脑生化记忆板块之间的习惯性链接机制构成称之为人脑“优势响应条件”。这种条件如何因人界定呢?我们从记忆功能的简单道理说起。

  人的有感觉的记忆存储规律(无感觉记忆规律属于另一研究范围)一直遵循着三种基本的存储方式和链接路径——

 

  一是从某种感觉到某种感觉的综合记忆的延伸。

  二是从一种概念到另一概念的逻辑记忆的延伸。

  三是上述两种记忆功能的互动和互联记忆延伸。

 

  可能多数心理学家比较容易理解认可三种记忆延伸路径和延伸方向的一般规律,而难以理解和发现的,则是第一种记忆延伸方向还涵盖了人脑进化的另一种结果,即从感觉到感觉的记忆延伸,必然促成人的综合知觉记忆所积累的响应状态可达到脑神经介质的感应通路和记忆激活功能提升至高度灵敏状态,及至包括直到当代先进科技仍无确认和定论的进化前景。人脑“综合知觉积累”是不同于“自觉概念积累”的可赋予人脑无限进化的生化平台。

从本章开始,需要重点解开的人脑奥秘是“综合知觉”的形成机理与意识产生、与人人格之间的基本关系。

因为从自觉概念到自觉概念的逻辑记忆延伸,拥有概念被统一定制的形式上的确定性,从定则到记忆存储再到概念定则反映之规律很容易被形式逻辑学读懂,本书推后讨论;而且,从人的认知体系中就能判断知识与概念定则的积累属于人性人格的一半,显然不是什么“奥秘”,人脑与人性人格的真正奥秘是综合知觉积累。

  人的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响应之表现有一种永恒现象,比如,前智人种群和现代婴儿初始形成的有感觉记忆积累,那些都是各种各样的、常见的、熟悉的事物映像。起初,进入人脑的一切自然的事物映像都不包含任何理性内涵,也是说,大脑初始映像记忆不包含共性的自觉的概念定则。当各种熟悉的事物映像形成记忆深刻的感觉差别之后,人脑响应条件就会出现两种进化表现,笔者把两种进化表现看作是脑神经系统链接机制趋向丰富发达的功能进化方向。

  其一功能进化表现的是:综合知觉“多根系”链接积累的丰富和进化。前智人种群或现代婴儿通过所熟悉的“主映像”链接习以为常的生理上的感觉刺激,便能对陌生的、新鲜的事物主映像产生新奇感,并通过习惯感觉对新的映像信息具备类似初级直觉的无意识响应,表现为因新奇刺激而伴随陌生感或异样感,并予凝视和关注。

  经过对不同事物主映像的感觉差别继续体验,当积累到可因情绪记忆中心区隔不同人形象、对不熟悉事物映像不仅有异常而且有情绪知觉时,即转变为人脑可自发产生模糊判断的响应机能。此种功能是人脑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构造的,并逐步发展成了有判断有选择内涵的直觉响应,这也就意味着具备整体性方向性的“模糊意识”产生。

  其二功能进化表现的是:综合知觉“同一根系”链接积累的细致和敏锐。最初,前智人和现代婴儿的自发记忆积累,不仅是对不同事物映像信息刺激在有感觉差别中分区构建了各种“主映像”记忆中心;而且,其对新的感觉信息也要联系一个相关的记忆中心,即联系同一事物“主映像”(多数是人性化的)来链接记忆积累。

  人脑综合知觉不是单纯的“形的关系”,也不限于两个同类事物映像的链接复合关系。人脑生化板块中所记忆存储的感官感觉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都要在人脑中联系一个“主映像”来实现有根系的神经通路的对应链接以形成综合知觉响应机制。而综合知觉积累又必然以视觉为核心、以相关“主映像”为核心形成相互链接的各种感觉,只有这样,人脑才有条件构造成对外响应的高敏度功能,呈现出趋向细微的对外“灵性”表现。

  人脑综合知觉积累是智人种群具备人性化“灵性”的基础,它能达到极高敏度。比如婴儿只需听到轻微脚步声,即可刺激大脑唤醒对整个母亲形象所依赖的哭声、笑声和嗲声。

  上述第二观点之概括判断和理论猜想,恰恰就是从本章开始需要重点解释的人脑功能在其进化过程中,不可违背的大脑微观介质运动状态和记忆根系链接规律——“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所构造的人脑基础性功能。它与遗传积累、无感觉积累、自觉概念系统积累将共同构成解释人性人格和人脑能否保持健康状态的原因。

  为了确证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普遍性,读者不妨反向思维一次:有没有某种外界传递来的感觉上的信息可以在人脑中偏离“主映像”核心链接机制不以外形或模样等相关“主映像”为记忆联系而进入人脑存储的?答案是:若是“例外”确有,但可酿成违反人脑正常综合知觉积累的心理病因或天才诱因。

诺贝尔奖科学院的院士们在认可原创性科学发现时,总是习惯于认可实验室里产生出来的新发现,以为那才正宗。笔者认为,人脑对外表现其灵敏响应功能进化状态的综合知觉积累,它赖以形成的“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不应该在实验室里被某种设定前提条件的“实验”所产生,而应该产生于最真实的广泛的“生活实验室”里。

下面,我们展开一场包括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会的评委们有兴致参与的、无需资金投入的“科学实验”。

  实验课题(NO09)人的综合知觉怎样链接记忆积累,怎样对外响应?

  第一次实验:夜深人静时,邀请瑞典皇家科学院首席院士坐在自己家书房里,背对门口静静地埋头看书。此时,胡志平轻轻走入,在身后叫一声“doctor”。院士听到来自异国的陌生声音,必定要回头察看。当他发现原来是一个“新学生”时,即可把上述感觉中的异国声调(信息刺激)联系着学生的外形模样,形成记忆积累。

第二次实验:院士经过与学生多次接触已形成了对“胡志平”多种感觉上的综合记忆积累。于是再回到前次实验条件下,学生在夜间又习以为常地走进书房,轻轻在背后叫一声“doctor”。此时院士完全可以不回头不抬头地询问:“胡,是你吗?有事要请教吗?”

这种表现就是综合知觉积累在人脑记忆中的对外响应状态。因为在院士的头脑中,胡志平给予他的视觉形象与可链接响应的各种相关感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都围绕胡志平模样形成了院士大脑中的综合知觉记忆积累和对外响应条件。

  2008年加注:综合知觉积累的原始机理十分简单。就是这种简单的记忆积累机理可成就人脑高度细致、高度复杂、高度灵敏的对外响应功能,包括后来链接常用概念的直接响应。也正是这种之初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人脑记忆机制最终成就了人类意识的起源。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和日常生活中,它需要您悉心观察和发现。)

  第三次实验:回到第一次实验条件。夜间,正在静静埋头看书的院士忽然听到背后有一种异样的怪叫声,他吃惊地回过头来察看,却什么也没有发现。于是,此次没有确切“主映像”链接条件的感觉信息作为侵入大脑的记忆,可能会导致两种结果。

  要么,听见怪异响动的人并不在意,没有形成自觉记忆;要么,刺激过强的感觉信息入脑之后,由于没有相关“主映像”形成脑生化介质有根系的记忆链接综合,而转变成烙印很强的记忆碎片,成为大脑中活跃的零星的生化记忆结构,也称作没有被综合链接的微粒子结构。它或因刺激较强的缘故、或因没有相关主映像链接缘故,将会暂时处于不稳定状态。短时期内,它会推动脑神经不断激活相关事物映像在脑内的记忆链接,从而导致大脑兴奋、导致神经衰弱,或把生化记忆碎片带入梦境。若无意志主控,容易产生心理病患。

  笔者把上述“无综合链接根系”的零星记忆组合称作人脑中的“残缺记忆积累”。相对于人脑正常所需的稳定的“综合知觉积累”,它是没有“主映像”链接归因的记忆存储,是不完善、不正常的记忆,是人脑中没有形成稳定链接条件的生化粒子结构。

  人脑中的正常记忆积累,均要在脑内通过神经突触链接成体现人脑不同综合根系的“生化记忆板块”。此一结论,或可利用美国“大脑图谱联盟”脑结构图谱来证实它的微观实况。

  当然,7000多例静止的图像看不见信息与响应过程,比如“残缺记忆积累”的生化物质形态与正常的稳定的生化记忆板块关系如何?按对应链接条件分析,“残缺记忆积累”正如20世纪脑科学家发现的人脑中那些只记录个别信息的零星生化介质排序组合。

  “残缺记忆积累”的主要特征是没有足够稳定的记忆链接条件,它在松散的脑生化结构间隙中就像没有“集体归宿”的“漂浮物”,可因不确定性神经作用力随时游荡起来。对前智人种群和现代婴儿来说,它将促成无意识心理活动;对有意识的人来说,不仅促成无意识的莫名状情绪反应,而且促成有知觉的明确疑问,同时促成面对发出同样怪叫声的外界“主映像”信息,拥有比他人更敏感的大脑响应条件,即特殊响应条件,也恰恰是“天才”诱因之一。

  人们会从身边的人和事中观察到,一旦有相关事物映像面对那种敏感大脑而闪现,他所表现出来的入微和敏锐素质比任何人都好,直觉尤其敏捷、灵准。人们因有感官感觉和无感觉进入脑内的“残缺记忆积累”是需要继续与外界“主映像”链接补充的记忆积累,是大脑不可在同一时期积聚太多的——所必需遵循的健康条件。

  对有意识的人来说,如果脑内“残缺记忆”太多,人就会变得疑神疑鬼;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意志力来把握、调节和自控,罹患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很大。许多人于梦境中看到的破碎映像,恰恰反映的是某些“残缺记忆碎片”的被激活状态。

  读者将从其后撰述中理解到建立在信息与响应基础上的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能针对人脑生化记忆机制施以人为“干预”改变对象人生的技术操作过程。即对外言语可改变对象记忆链接机制。

  造就人脑综合知觉功能的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它包含了人脑基础性功能的三个十分灵敏的脑生化微粒子的运动机制状态及其与外界信息的对应互动关系。这三个灵敏机制是:

  

  一是感官感觉信息均要联系相关事物映像信息在脑内形成生化形态的综合知觉积累。

  二是外界相关的各种刺激感官感觉的信息容易激活人脑中相关“主映像”生化记忆。

  三是大脑中既有的“残缺记忆积累”容易对外界相关事物映像信息产生高敏度的响应。

  

  上述三种互为联系的灵敏机制就是“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的核心内涵。在三个灵敏机制中,体现脑生化微粒子运动的“第一灵敏机制”是人脑基础性功能的首要体现。

  人体感官器接收并发生的相关感觉信息,通过大脑生化记忆链接生成机制与相关事物映像形成同一个综合知觉记忆组合结构,这其中的道理不难理解。人体机能对外界信息所产生的不同感觉可刺激体内脑内相对应的生化介质种类相互链接,道理也不难理解。那么,可否进一步推论:类型相同的感觉信息刺激大脑神经介质所传递的也是相同的神经信息(生化递质运动),性质相同的生化粒子容易在脑内相互链接、排序、组合并形成根系关联的记忆存储结构?

  “对应链接条件定律”支持脑科学家判断:人体机能所产生的每一种感觉都会有对应的生化粒子通过体内神经通道传给脑神经突触“写”进大脑。而脑内不同的生化记忆结构,则体现的是人脑机能应所响应的生化介质有不同的链接通路,促成以不同感觉为特征的各种综合知觉记忆板块的区隔起源和此后链接自觉概念积累的条件。

  笔者相信,如果美国“大脑图谱联盟”扫描的7000多例人脑数字化图像,其中包含了区别细微的生化成分数据,那么,在复杂的人脑生化结构板块之间即可以进行对比分析,或能发现板块与板块间因生化粒子成分微量元素不同,生化记忆组合也不同。

  对上述人脑记忆功能的描述,能否概括称之为“同类感觉组合记忆”和“冲突感觉抵触链接”两个相辅相成的原则?它反映的是在人脑微观物质运动领域,生化介质在根系链接过程中体现“对应链接条件定律”的记忆组合规律,也是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体现在微观物质运动层面的更细化分析。此段分析仅仅是理论猜想。

  关联猜想还有:当外界相同的或相关的“主映像”信息刺激感官感觉时,其感觉信息推动涌入大脑的神经介质成分所给予同一个人的知觉感受是相同的,其介质运动成分因对应链接条件“很适宜”,也将会同时给人以情绪舒适之响应。反之,如果同一外界“主映像”给人带来冲突的或相反的感觉信息,其推动涌入大脑的神经介质因对应链接条件“不适”即可造成脑神经递质分泌不适、情绪不适,严重的导致精神痛苦(郁闷、焦虑)或精神分裂(狂躁、抑郁)。

为什么人的综合知觉要依赖“主映像”为核心链接记忆、丰富记忆?即人脑基础性功能中生化粒子运动的第一灵敏机制形成的根源是什么?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所有人都不能摆脱同一种现象和规律:

有人确切闻到了某种异味,他绝不认为那就是发现了什么,而是必须视觉发现发出异味的相关事物主映像,他才说“我发现了”。

有人夜间确切尝到了某种从未尝过的好吃味道,他同样不认为自己发现了什么,而要在灯光下仔细看一看好吃食物的色泽外形,才自我确认“我是第一次尝到这种食物”。

有人确切听到了有人呼叫自己,他虽然应声答应了,却照样怕自己听错,必须回头看看究竟是谁,才确信“真的有人呼喊自己”。

  再看看盲人的表现。先天性盲人是以触觉来把握外界事物映像的。虽然他们不能直接以视觉去感觉事物映像信息,但其长期积累的丰富的触摸感觉,则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实体信息思维条件,类似于针对视觉映像的质感。说明盲人也要通过对外形的触摸,来实现“主映像”链接记忆积累。不妨再就此一前提条件做一次实验。

  实验课题(NO10)突然听到响声,常人应声回头,盲人怎样?

在寂静时突然造成异动声响。请观察:明眼人听见响声会应声回头察看。盲人听见响声之后的表现不是应声回头,而是出现警醒和思考状态!可能是在通过实体触摸信息和听觉信息的记忆存储展开形象思维吧?他们是通过大脑对触觉、听觉信息而积累的事物综合形象(由于触觉、听觉不同于视觉,而以“综合形象”替代“映像”一词)来链接其他感觉的。原来,盲人同样需要依赖具体事物质感形象来链接其他感官感觉信息形成并构造综合知觉积累。

这说明智人大脑的基础性功能几乎不能因其他因素改变而改变。人脑的进化历程是相同的,出生之后所遗传的脑功能平台是大致相同的。眼睛失明或者耳朵失聪了,大脑基础性功能不变。

  再通俗设问:为什么所有人在以感官感觉为基础而形成综合知觉积累的过程中,他们的最初表现,都要自觉不自觉遵循“眼见为实”的规律呢?同样是问:为什么人脑之初都要以事物映像为核心形成综合知觉积累呢?此问涉及到宇宙时间与空间起源的哲学根本问题。宇宙的起源不仅是时间的起源,同时是物质空间的起源。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对人的感官感觉来说,物质是以时间与空间的多维方式而存在的。道理相同,人的感觉和知觉形成记忆积累也要高度依赖“时间”和“空间”来把握事物映像的存在和消失。

比如,我们的视觉初始发现某种事物映像,到视觉最终发现这种事物映像消失,此种现象,均是有时间过程的感官感觉。比如,我们能看到某种事物映像的具体模样和形状大小,那也是物质占有的空间信息给人的视觉带来了各种事物“质”的感觉。

  所有感官感觉,都是物质传递给人的感觉。声音信息是物质的声音;气味信息是物质的气味;形状信息是物质的形状;色彩信息是物质的色彩;酸甜滋味是物质的酸甜……信息是物质散发的介质运动和介质传递。如果宇宙间可听到种种声响却看不到发声物体,可悉知噪杂凄厉哭喊声却没有一个人影,可闻到烹饪飘香却在周围是一片空旷天际,可体味各种感官感觉,就是没有实体感觉,世界的一切都是空的虚的——那将是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鬼蜮世界!一个令人不敢继续想象的恐怖宇宙!(幽默:真是这样,人人崩溃。)

正因为人的所有感官感觉都自然联系着也必然联系着各种物质实体,所以,人脑以感官感觉为基础的综合知觉积累也自然而且必然遵循以实物映像记忆为核心来链接和综合之规律。

正因为处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每个人都无法拒绝或暂时的、或永久的、或神秘的“残缺记忆积累”侵入人脑,所以,人才会有不安和疑惑,才会有猜忌和噩梦,才会有焦虑和躁动,才会有各种心理负担和心理疾患——这是弗洛伊德没有深入研究的道理。

  正因为人的感官可对各种外界信息产生响应,也由于古人发现不了那些微粒子运动从微观领域改变人类命运的“实体映像”,所以,人才相信有一个看不见的“上帝”在主宰我们的命运。对上帝的猜想和塑造,是我们的祖先在科技低能条件下对不能归因完形的视觉疑惑遵循人脑依赖“主映像”链接补充而完形的经典例证。

  正因为缺乏科学思维的人脑其“残缺记忆积累”必须链接一个实体概念才能安定心灵释放困惑,形成稳定的综合知觉(稳定的心态)——这是健康大脑的基本条件,所以,人们在科学不发达时代才塑造了无所不能的上帝、神像、圣母来做残缺记忆和企稳心态的精神统帅,用塑造间接实体“映像概念”、用迷信和崇拜的简单链接方法,来综合残缺记忆使人脑填补了空虚,使精神获得充实和慰藉。

  正因为那些难以阻止的各种各样的“残缺记忆积累”给人脑带来困惑,所以,才有一代代科学家把探索和发现各种物质的存在方式延伸到了浩瀚太空和千万亿分之一厘米的微粒子领域,延伸到了知觉以外的那个世界,并推动科学事业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

人的综合知觉积累必须自发遵守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没有遵守正常综合知觉积累连接机制而闯入人脑的“残缺记忆积累”是需要自发完善链接状态的不稳定的生化粒子结构,也是无意识心理和梦境的根源,更是精神疾患的根源或天才响应条件的根源。

总之,与人脑产生意识后的“后天”意志磨练成就不同,与其后人生机遇或某种信仰促使综合知觉积累改造和完善状况不同,上述几种根源将分别被抑制或分别改变不同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