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的时候给人最大的体验来自于,如果别人在跑,你停下来,距离就会不断拉大。而且等你回过头来想再往前赶的时候,你发现怎么追都追不上了。龟兔赛跑的道理也在于说日积硅步以致千里。
在工作中也是一样,工作中如何通过总结复盘来自我提升,我觉得可以分为道术器。
道的层面,每个人的能力专业度的构成,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由低到高分别是:技巧——经验——思考框架。 技巧是什么,刚毕业的学生在简历里所写的:熟练掌握ppt等,这就是技巧。 经验是你在一个行业摸爬滚打后,留下来的一些结论,我更喜欢用湖畔大学邀约的小米副总裁分享时,他对经验的另外一个说法:战地笔记。 战地笔记,对于一个人的指导,不在于提升假设的成功的可能性,而在于如何避免失败与踩坑。 思考框架是你脱离于这件事情以外,把经验和结论告诉我们,去修改底层逻辑和事务的判断标准,去影响我们整体的思维习惯,和处理事情的判断。 我举个例子,产品经理最核心的思考框架,用户思维,最简思维。 一个强势且个人英雄主义极重的人,只顾着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最后经常出现资源浪费和需求判断不清。
方法和技巧层面,在个人工作中工作当中的,不断的在工具之间来回倒腾,最终我给自己留下来一个使用习惯:
keynote:建立底层方法论+模型,苹果备忘录:记录结论+观点,ulysses:输出体系文章+沉淀模板,印象笔记:搜集信息和决策依据,比如数据
用keynote画的 底层方法论+模型,可能就是几张图,是最后留下来的思考的本质。这个结论本质会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方式,比如产品经理的用户思维,运营的数据分析,这些都是思考方式的套路。一个人如果脑海里沉淀了几个模型套路,就会言而有物。以一个场景为例,没有经过刻意练习和思维方式训练的人, 为一个产品写文案,肯定会由几种现象:
- 写不出来
- 写了没两三条就重复了,核心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
- 自嗨型文案,自己看了很爽,运营没感觉
而经过思维方式训练的人,在面对一个文案设计的需求时,先不会急着去写文案本身,而是会去分自己的思考维度,这些思考维度是人为什么因为这些文案而购买对应的产品。所以经过文案训练的人,他们最大的改变点,是脑海里浮现出来10个模板——根据这个事情对应的是什么模板——这个模板对应的文案特点是什么(对比,用数字)等。 再深层次一些, 会从产品的属性到价值观,建立一个梯子:产品属性——利益——心里利益——价值观,每一层,都会优化自己的文案,最后想出来的文案内容是经过极其复杂的思考和打磨产出的。
keynote是相对比较好用的效果表达和演讲辅助工具,所以我一般会用keynote,来产出最终的结论观点,和最终的沉淀,同步到icloud里,工作中每个项目的经历,我都会同步到方法论里。
对于结论观点,也就是我们的战地笔记,往往是对一件事情的经验判断,不用解释,一句话讲完,大部分情况下结果就是这样。 这种情况来自于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复盘深度。 所以结论就跟定理一样,就是一句总结。
既然是总结,就不用特别多的修饰,对于工具核心就是好用,速度快,能同步。而想要达到这样的要求,苹果原生的记事本,反而是最好的,直接同步到icloud里。
输出体系文章和沉淀模板,实际上是对于自己的方法论沉淀和固化,以及通过分享来完善自己,所以核心要做的是,能够支持快速,易于编辑,能够存储,且有比较强的输出环境。 我是一个特别容易走神,而且特别不想坚持,也不愿意累计经验的人。我喜欢创新的事务,创新的做法,从无到有。所以多余这块。所以通过工具把自己临时的想法记录下来,整理,输出,会成为自己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个时候,我体验了很多的产品和工具。 byword,evernote,dayone,bear等,最终我在目前选择的是 ulysses,他就是一个升级版的记事本,能够进行分类和模板输出,让人沉浸在输出的环境里。
最后在这个社会环境里,我们越来越需要谈资,和通过刻意练习来改善自己。谈资的输入非常重要,虽然有很多精准推荐的app,根据你的爱好去推。 我的想法则相反,不要根据我的爱好去推荐,而是根据我想刻意练习的方向,去形成长时间的积累沉淀。所以在信息的来源渠道上,我会定向关注几个网站,通过最开始最原始的rss订阅的方式。这个层面比较好用的工具,类似reeder。 一些比较好的观点和结论,甚至一大段的行业见解,我会摘抄下来,放在evernote内,随时同步随时查看。
技巧可以学习,经验可以复制,底层的思考框架,越到高级level,会一直透露到你的言行举止中,变成了你区别于他人的关键环节。越优秀的候选人,越有自己的观念主张,有自己独特的观念见解,且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最后,所有的一切外化到自己身上,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成为我们每天与人交流沟通工作的附加值,一个小小的技巧,不断的说出来,不断的自己和自己互掐,被人打击,慢慢的就会形成,死猪不怕开水烫,哦错了,形成极强的心力,去面对和改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