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妈祖像
喻建国
黄梅季节,雨水淅沥,车停妥后,我们循山路往上走,先见妈祖庙,庙不大,香客也不多,我也没怎么停留,径直往上走,见东门灯塔。旧时岛礁港门,每遇天雾夜霾,由于海上惊涛险恶,船舶经过,常有触礁翻船丧生之险。任氏兄弟热心公益,醵金建灯塔于港门,从此在这岛礁之地,指迷航旅。灯塔有上下两层:下层白色,高5.59米,西辟一门;上层红色,高2.08米,颇像瞭望台,采用八根木柱支一伞形顶。现在灯塔早已使用现代化灯具,10海里以外也能看见灯塔的光照。有一石碑上刊有《象山东门岛灯塔记》,为清光绪乙长科榜眼黄岩喻长霖撰文并书。骤然间看见姓喻的人,倒是十分兴奋。
灯塔附近有旧时的炮台,其上的大炮倒是保存得十分完好,当然这里又会有很多抗击倭寇的故事。就在炮台这里,仰望不远的高处,妈祖像已然能够进入眼帘。从这里慢慢地往上走,妈祖像的仪容逐渐清晰起来。
遥望大海的妈祖,仪态雍容,面部慈祥,确实是一名一生为航海民众谋福之人。妈祖姓林名默,父亲名林愿,宋初官都巡检,母亲王氏,生一男六女。妈祖为家中之小女。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据传说在她即将降生之傍晚,众邻里乡亲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映得岛屿上之岩石红光四射,父母察觉此婴必非等闲,出生后也就关爱备至,疼爱有加。妈祖出生至弥月间均不啼哭,遂取名林默。林默幼时聪明颖悟,胜于姐妹,八岁入塾师读书,勤学强记且过目成诵。她年小志弘,不满封建婚姻,立志不嫁。自小钻研医道,妙手回春,教人防疫消灾。
她性情和顺、热情,常为乡里排忧解难。林默二十八岁时,一次在海上搭救遇险船只不幸被桅杆击中头部,落水身亡。后人缘以“人行善事,死后为神”,视她升天为神,专门到海上抢险助人去了。此后妈祖经常显灵,乡亲亦时常见她于山岩水洞之旁,或盘坐彩云雾霭之间,或朱衣飞翔海上,常示梦显圣,救人急难,嗣后,乡里群众便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妈祖一生奔波海上,救急扶危,济险拯溺,护国庇民,福佑群生,航海人敬之若神。妈祖就此被后人奉为海上女神。
现今台湾人普遍信仰妈祖,康熙皇帝曾经在湄州岛建天妃庙,并且两次对妈祖进行册封,第一次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第二次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妈祖在两岸同属中国,让台湾人明确同根共祖,回归祖国怀抱,具有圣标的作用。
我在妈祖像下凝望着她的慈祥圣容,她正关怀着两岸同胞,指点着台湾民众早日回归祖国。台湾第一次回归祖国的日子是在公元1684年,第二次回归祖国是在1945年10月25日,台湾第三次回归祖国的日子我相信不会太远,我盼望着这一天早日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