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为了使中国经济增长完全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实现经济的良性增长:
(一)从理论上正确理解经济增长的真正含义
根据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上述分析,笔者认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增长并不是体现在以价值形式表现出来的GDP形态,而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征:
1.经济增长与社会生产目的相一致,其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使全体国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都能够得到不断提高。从居民生活层次来看,首先,“衣食住行”是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经济增长在满足居民这方面数量要求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为居民在“衣食住行”质量上的进一步提高,而不是有单纯地满足居民对于“衣食住行”的数量需求或质量需求。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要求社会生产在注重投资品生产的同时,还必须关注消费品的生产,使经济发展能够满足于居民的消费需求,并且保证居民的消费质量。其从产业结构上主要表现为食品、饮料、衣物以及住房等在经济发展中的供给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其次,文化、娱乐等精神消费是居民实现消费升级的具体体现,经济发展在满足居民基本消费的同时,还要通过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居民的精神消费需求,其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上主要表现为旅游、文化、娱乐等产业发展方面。
2.经济增长建立在生产要素消耗不断减少、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理论上而言,这种模式下的经济增长既体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又表现为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劳动者拥有的休闲时间越来越多的同时,精神消费能力也越来越强的经济发展过程。而不是相反,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使劳动者劳动强度越来越大,自然资源消耗越来越多的经济增长过程。
3.经济增长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而不是破坏现有的人类居住环境。理论上而言,居住环境也是人类进行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使居民居住环境在既有居住环境条件下的进一步改善,其本身就是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由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环境改善,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手段,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此而言,对于那些由于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环境污染,就应该从当期实现的GDP总量中加以扣除。如果其当期没有进行有效的扣除,这种环境污染所形成的成本将通过未来的环保支出体现出来,从这个角度分析,用于补偿环境污染所进行的环保支出并不能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而是对原有自然资源损耗的一种再补偿,其不应该计入当前的经济增长总量之中。
4.经济增长的标志不在于居民拥有多少可支配的货币价值形态,而在于居民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这种满足程度的可持续性。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只是商品价值形态的代表,如果没有有效的商品供给,货币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信用货币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其必需要有与货币相对应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作保证。就此而言,钱并不是万能的,财富也不是万能的。
5.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增长,这就要求一方面生产要素供给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市场需求具有可持续性。要实现生产要素供给的可持续,就要求加大技术、管理、劳动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比重,通过技术的发展,实现对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有效替代。与此同时,在国民收入分配上,通过提高居民劳动、技术及管理等要素收入所占比重的方式,使经济发展在供给与需求均衡点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