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大美三僚 杨公风水圣地

------江西赣南风水寻根之旅散记 (之一)

               曾祥裕    曾海亮  

 (学风水到赣州,8月26日由曾祥裕主办的杨公古法风水学习班正在招生,咨询电话13766307454,网址www.zxyfs.com)
      

    当下热浪席卷中国大地,此时的赣南大地,热浪裹袭每一个角落。但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顶烈日,冒酷暑,不辞辛苦穿行在赣南山水间,只为探求杨公风水真谛。这个群体是杨公风水粉丝,多年心仪来赣州杨公风水发源地朝圣,如今他们从海内外纷至沓来,欢聚在赣州, 进行了一场难忘的杨公风水考察活动。

知行合一,内外兼修。纸上得来总觉浅,唯有实践获真知。学习和研究杨公风水,必须考察杨公风水作品真迹,才可在现场体悟杨公风水内乘龙气,外接堂气,玄窍统一,龙水同卦之奥妙!

“ 知行合一,考察求证”,成了这次赣南杨公风水朝圣寻根之旅的指导思想。

第一站 兴国三僚

大家从赣州城出发,如今去兴国不用走赣县吉埠、南塘这一带的破烂不堪的天路了,沿着赣南大道转入赣县北高速收费站,上高速路上,车辆稀少,平稳舒适。 进入兴国三僚景区新开一条路,不必途经梅窑镇圩上。

车子驶入三僚境内,大家欢呼雀跃,朝圣之愿如今变为现实,大生欢喜心。 易友和学生,朝圣寻根,对考察的每一个点,我们要明确看什么?此处有何风水特色?与所学杨公古法是否相吻合?

三僚村位于梅窖镇东南部,东与宁都、南与于都县相连, 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 风水宗师杨筠松认为此地有利于 风水师,他和两个弟子曾文辿和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间搭起茅棚住了下来,一人一座茅棚,茅棚为“寮”,故称“三寮”(现在为“三僚”)。曾文辿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公特地为他择址定向,并作了一份地钳记流传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

甲上罗经山顶起,西北帘幕应;

南方天马水流东,仙客朝拜中;

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

今卜此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

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戌相刑害;

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

兔马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

今钳此记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职显”。

明清以来,曾廖后裔人文蔚起,这是国师 的摇篮。

自他们的祖上曾文辿、廖瑀师事杨公之术后,家承代代相传不绝,历朝国师辈出,(自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各朝千多年,约出国师24位,明师72位,其中白衣承昭,由皇帝直接封为钦天监博士者有36人),享誉海内外。

在明代,兴国三僚村的风水先生,更成为皇家御用风水师,先后有数十人奉诏供职于钦天监衙门,专司皇家风水职事。他们因有勘定明十三陵、故宫紫禁城、长城等建筑杰作,被后人誉为"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这次三僚之行主要考察点:

第一个考察点是鲤鱼墓: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墓主是明代风水师曾邦旻。2002年元旦前夕,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4张的“将军县--兴国”的邮资明信片,其中选载了一张“鲤鱼形墓”的照片。从此曾邦旻这位明朝的堪舆大师走进人们的视线。 兴国古代的县志《潋水志林》中有他的记载:“曾邦旻,字寅甫,号罗山,嘉靖丙申年,诏入京,相造寿宫,授钦天监博士,九年功成,进阶正七品。”(2001年重印的《潋水志林》在106页)。在三僚可看到皇帝晋升曾邦旻敕命:

“嘉靖八年七月十二日之宝

启字六十三号

奉天承运

皇帝敕曰:朕获休享于皇天,嘉与海内,共沾湛恩,愿唯朝籍之臣,可后褒荣之典,尔钦天监漏刻博士曾邦旻,夙业星文,顷膺召用,擢居台监,推测益勤,宜有明恩昭显渥,兹进尔阶登仕佐郎,锡之敕命,尔其益励乃心,以弘乃业,嗣膺显膺陟副兹嗣,钦哉。”

据考证,曾邦旻在京城任皇家御用堪舆师的时间很长,有学者从其他历史文献中,还发现了一份明万历皇帝赠邦南归的圣旨匾文:“江西曾氏子,学识谁能比;腹隐青囊经,眼明雌石礼;呼山山即应,喝水水旋止;事成伟矣哉,功亦在乎耳;别无赠南归,斯言作表记。”

三僚村人习惯称鲤鱼形墓为“罗山公墓”,一般前来堪舆考三僚风水的人往往是先从这个墓开始活动的,可以说罗三公墓是三僚村对外开放的第一个景点。罗山公墓位公路左侧的大松树下。明万历年间建墓。清代四次重修。碑载:“皇明万历祖父母记载家谱葬三僚鱼土嵊寅山申向兼甲庚地肖鱼形。皇明23世祖妣考 公邦旻字罗山太公 母钟、温氏太婆 老府君之坟墓”。

墓前附有两个小墓,相传即是皇帝赐给罗山公的二个妃子钟氏温氏。前面的水塘是人工开筑的,目的是避坑煞坳煞。这个墓前后各建了一个环形,开的是八字水,墓尾(龟摆)拖得很长,从坟顶向后拉。相传古代墓旁曾有一个碑,刻着“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

但是眼前的名墓已失光鲜,墓前内埕积水,无从下脚。这种现象由来己久。

经测坐向:寅山申向兼甲庚。

纳水:巽巳水上堂,水出癸丑。

消峰:起辰,巳,午峰

第二个考察点:三僚曾氏杨公祠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三僚曾氏杨公祠是三僚曾姓为纪念风水祖师杨筠松建的。元代至正年间兴建,公元2000年重修,面积150平方米,前殿供奉风水祖师杨公和其先祖曾文辿全身塑像,后殿供奉三僚曾氏福主。元朝大学士欧阳玄题诗赞曰:“大道无形,公独有像,神仙不死,公独有葬。”文天祥亲题庭内柱联:“学识达天人,每见滕公开石廊,忠贞贯日月无惭唐室掌灵台,”大门楹联“学究天人泽被九州士庶,攻参造化名倾万国衣冠。”

我们虔诚叩拜杨公、曾公,并宣读祭文: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易经八卦,阴阳五行。风水神术,天人合一。赖我杨公,急仁好义,聪慧专学,不遗余力。经典通达,深谙秘笈。官至国师,动乱之时,迁徙赣南。传授秘术,开拓新篇,服务民间,救贫改命。风尘仆仆,来到三僚,文辿金精,追随辅弼。包裹雨伞,竹杖精奇。罗经吸石,堪天舆地。仰仗杨公,风水传承,宋元明清,人才辈出,国师摇篮,美名远扬,帝室皇陵,长城腹地。富贵豪宅,丁财及第。杨公之术,天下受益。今逢盛世,风生水起。三僚风水,薪火有继。共建和谐,齐心协力,世界华人,共襄盛举。祭我杨公,精我堪舆。壮我精神,兴我圣地。法脉弘传,再创伟绩。尚飨!

经勘测:

(1) 坐山立向:戍山辰向丙戌戊戌之界缝。

(2、水口:艮寅

(3) 峰:丙午、乙、甲、卯峰秀。

(4)朝堂水:巽巳、庚酉。

第三个考察点:狗形祠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狗形祠作法为喝形取象,是三僚风水斗法典型案例。

狗形祠属曾氏三房的维庆堂, 与众不同就是大门将近占了半壁墙面,两边两扇窗户也很醒目。 整栋房屋形如一只警惕卧着的狗。门是狗的脸庞,突出的两个窗户是狗的鼻孔,用以突出狗嗅觉灵敏的显著特点,从而用来观察可能发生的危害。祠堂前面还有一个喂狗的食槽。整个房屋按照狗的特征进行设计,门大,窗大,祠内的神案牌位不是安在祠中间,而是安在祠内北边角落,祠的后门也不是开在后面,而是开在房子的前侧,开在狗耳的位置上。 更怪的是狗形祠右边白色的墙壁上有一排青砖。经介绍,这排青砖原来是狗的牙齿。哈哈!三僚风水师运用相生相克的五行原理真是费尽心机!

原来狗形祠的布局有其深意。防止对面山头虎形墓地和来自左面一座虎形祠堂的伤害。

经测坐向:大门坐甲山庚向,左狗耳门坐壬山丙向大空。小房神龛坐向为坐甲山庚向(甲寅水与大空龙的界缝),主纳左耳门坤申生气。

纳水:坤申水来,出甲卯口。

第四个考察点为蛇形祠: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蛇形祠是三僚风水内堂作法抑房份的典型案例。

此祠为明朝风水明师廖炳的成名作。

其杨公祠的北方, 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曾氏族谱称之为“承志堂”(也叫金蛇挂树),供奉的是杨公首徒曾文辿第二十六代孙石桥公。整个祠堂里昌字式,上下两堂,中一天井,土木结构,规模精巧,粉刷绘画。在三僚众多宗祠中它算较为体面和美观。伫立在祠堂前,只见明堂开阔,朝应峰端庄秀丽。蛇形祠是依着三僚蜈蚣山形爪子之中的一条爪子来布局的。这条爪子如灵蛇蜿蜒而下,也就喝形中的蛇形。依据后花台上的两棵巨大的古樟树,这祠堂就建在金蛇的七寸之上。蛇形祠后山为人工顺山作的土坡。风水学名为花台。为负责来龙与房屋阴阳衔接的关键之处,寓意为孕育化气的地方,俗话有千斤门楼四两屋,万两花台之说。

祠堂有一院墙,入户大门后建一照壁,跨进院门,弯弯曲曲的小道形似一条巨大的蟒蛇从月形池塘旁顺着围墙蜿蜒而来。向右穿行一小巷,才能进入祠堂,犹如穿行在蛇洞之中。祠门口余坪狭小向前倾斜。诀云:门前无余地,二房子孙稀。左右厢房也不对称,总体左宽右窄,上面各安着一扁长条形窗户,犹如蛇的双眼。蛇眼成缝最为凶猛之时。前方的照壁也不在一水平线上。左厢房的外墙要凸出二十公分,差不多接近滴水檐边了,后边墙角也是左圆右方。

走进香火堂,细心的人会发现,在祠堂的正中央神位有一神台,神台上下各设一香炉。一个置于高高的案台,另一个却摆放在地下。站在香炉的位置,堂前高大的照壁让人看不见远外的山峰, 天井的屋檐设置前高后低,把湛蓝的天空都遮挡了,只有蹲下时前案朝山和天空才能清楚可见。内堂天井很小且深,在天井边上的麻条石上也有一块比其他突出了几公止分,下雨时候屋檐水刚好滴在这条石头上。与众多不同寻常之处,让人疑惑丛生,也深藏着扶抑房份的秘密。

据了解, 蛇形祠的每一处结构都经过巧妙构思,体现出风水中的“形”和“法”,通过人为做法增高益下,扶龙补山和操控房份。 这座祠堂由五兄弟共同所建造。谁知老二穾然变卦诡称家庭困难,无力出资。原来老二略懂点风水,在建祠地址观察后,认为此地朝山砂水最利于他,祠堂无论怎么做,都有利于自己。于是索性耍起小聪明。不出钱。坐享其成,对大师也不甚理睬。因端盘的先生是五兄弟的舅父廖炳,开工时,其母问兄长,哪一房好?兄长私下告知其妹妹说:好在二房,差在四房,因为四房孝顺,二房忤逆。其母遂求兄长改变风水加以补救,保全四房,惩戒二房。后来廖炳通过改变房子结构,运用内堂作法,极尽所能,建成现在的蛇形祠,而四房宫位在左肩,左边有条山凹,东北艮寅凹风甚猛,房份断诀云:“四子左肩风杀来气,若受寅风遭军退”。通过花台外气,左右方种植樟树遮风,房屋重心东移增加四房分量,左右屋角做成加厚圆形顺势卸开凹风,在左边东方而院墙外,连开了七口池塘,形似北斗七星,皆因水能收气化煞,通过一系列的作法保全四房。

整个祠堂高不过4米,也是为了救老四而制老二而作。可二房宫位在明堂,廖炳大师在建祠堂时将门口余坪尺寸缩小得较为狭窄且向前倾斜,余坪前面挖了一半月形池塘约两米高,池塘挖在院内且地势深陷,房份断诀云:“二子明堂倾泻飞,二房财少及丁稀”,堂宽无物深流散,田园 卖尽竞不回。不开中门收外局秀峰秀水,而是在池塘前面立一照壁,外面右方再开一门如蛇口,又为白虎方,诀云:白虎口午门常开开,定断二房不损人丁也退财。且照壁做成中间高两边低,同样是为了控制二房。在祭祀时人一般是站着焚香的,而老二的位置站着祭祖宗祭天地时就被中间高出一截的照壁遮住了眼前的朝应峰和天空。这对二房的损害最大,暗寓着二房没有出头之日,而老大、老三、老四、和老五通内堂门正对着的照壁矮处,则可看见广阔的 远山和天空。

大多数天井都为阴井,而福建广东多为阳井。蛇形祠的天井很小且深,比一般阴井还阴,阳宅断云:“天井阴阴不见阳,寡公寡母不离堂”,天井是祠堂中的二房宫位,显然有意抑制二房,下雨时屋檐水刚好滴在石头上,是惩罚老二的淋头水。这样二房将逐渐衰落。几年后,房子做好后老二真的开始衰败。后来二房发现了其中的跷蹊,慌忙向舅父廖炳求情。廖炳最后心软,只好彩取补救的措施,在案前狗地上摆一香炉,二房只能在香炉处跪着祭祀祖先,以示惩戒,而且二房跪在地下祭祀时,才可以看见天空和秀峰朝案。故此二房后代就延续了香火。

祠堂的右边原来是一个农村传统的茅坑,现在在原址上建了一座新的厕所。这厕所是杨公十二长生位中庚位的帝旺方。

整个蛇形祠蛇形祠也是喝形取象,势来形应。抑二扶四,充分体现风水内堂形势做法之玄妙。

经测: 壬山丙向兼子午 。内口走已口,围场外右未坤水倒左出乙辰口,门楼坐子午兼壬丙,收坤申方水气。 丙、午峰、巽峰等峰秀挺。

第五站个考察点为虎形墓: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虎形墓位于两姓交界的阳背垴枫树下,是北宋曾氏十八祖曾玉屏(又名吾道公)墓,坐向为申山寅向兼庚甲,点骑龙穴喝虎形,墓碑文曰:“石淳觉春仙榻暖,佳城不夜采灯辉”。相传杨公曾断曾氏在三僚“初代钱粮不兴大”因面世是曾氏迁居三僚初期,十八代单传,曾玉屏葬入虎形墓后,丁财聚发,遂为万丁巨族。墓为寅向,寅为虎,墓形也造虎形虎头,虎目、虎爪俱全,呈虎卧状,是三僚阴宅风水建筑的代表作。

虎形墓也是喝形取象作法,其地主导催丁。

坐向:申山寅向兼庚申 ,左耳坐癸酉金龙,右耳坐甲申与王申小空。

纳水:巽已水来,壬水来,出癸丑口。

第六个考察点: 廖氏杨公祠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这是廖家为祖师杨筠松立祠祭祀,位于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始建于元朝至正年间,距今约650年左右。左右两边均为民房。对面右前方有条小溪有廊道,其明堂有点杂乱,显然没有曾氏所建杨公祠明堂开阔和整洁。我们虔诚走进杨公祠,见其内部供奉的神像众多。杨公金身雕像居中,左边为廖金精,右边为老官,另外左下座为药师华佗、右下座祀当坊福主。

经测, 祠的座向是子午兼癸丁。

廖氏杨公祠的人,对祠内的二副对联比较关注。

第一联曰:

竹杖青奇万里河山归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郎中

这联中隐含了三僚廖氏开基祖廖金精向拜师学艺的故事。

第二联是:

抽爻换象堪移一天星斗,避凶趋吉真乃万国神仙

相传这副对联为南宋状元宰相文天祥所题。廖氏杨公祠内悬挂着二块巨匾,一块是“历代国师匾”,上面写着众多廖家风水名师的名字。

另一块是“历代明师匾”。三僚所谓的“国师”,是指受过朝庭封赏的堪舆术士,未受朝庭封赏,但在民间享有很高声誉的堪舆术士,称为明师。

同行中不少易友和学生把他们自用的罗经,置于拜台,举行祭祖仪式,祈求祖师赐福。 

第七个考察点:三僚明代太监墓

今夏,我们前往风水圣地赣南开启寻根之旅

三僚的地形为西南方位高东北方位低,所以三僚曾氏就在村庄的东北角人工堆砌一道山梁为下砂手。明朝初期曾氏建筑下砂手时,东面的沈氏村庄极力反对,因这里正是沈氏村庄的白虎位,当时风水国师曾从政凭借皇家的力量完成了对村落风水的整体布局。三僚曾氏砂手建成后,曾氏祠堂的青龙方不再低陷,与三僚龟、蛇把持的水口相连,完成三僚曾氏村落藏风聚气的关键布局。

至于太监墓也正筑在曾氏下砂手上,则有风水斗法的故事。 明永乐年间,明成祖遣宫廷黄衣力士黄榜等两名太监,护送风水国师曾从政灵柩还乡荣葬,太监到达三僚村后,奉命督促县衙征用民夫,在三僚曾氏村庄的青龙方筑起一道山梁,完成三僚曾氏村庄的风水砂手,其间太监黄榜在三僚村庄病故,三僚曾氏念其督建砂手有功,合族葬其于砂手之上,以示纪念。

关于黄榜之死另有也有一个版本:说是三僚曾氏国师借告老还乡之机,向明皇帝朱棣诉说家族修建砂手,沈氏人多势众,屡次干扰挖毁,提出派朝廷大员督工修建曾氏宗祠下手鱼袋砂,朱棣指派太监黄榜遵令督办,建好砂手后黄榜即将返京复命,曾氏设计让黄榜饮毒酒后,前往沈家视察,死在沈姓族里,让沈氏犯下诛连九族之罪,一夜之间沈氏大逃亡。为保护左龙砂不再遭到破坏,而将黄榜墓安放在左砂上。(后续见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