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之六)


 二、经济增长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误区

  2.西方经济学总量平衡公式存在着诸多误区。

4)从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来看,如果根据从价值角度衡量的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公式,其实现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其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增长达不到人类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

    而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角度分析,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并不仅局限于单纯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与国民经济总量的价值表现形式相对应的满足本国居民消费和投资需要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在规模上的不断扩张以及质量的不断提高等方面。从消费与投资价值形态增长和满足于本国居民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实物形态增长之间的关系来看,在一定时期社会生产的投资品和消费品与市场需求相对一致的条件下,二者在变动方向上是一致的,即在信用货币发行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在价值总量上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满足本国需要的消费品与投资品在实物形态上得到了相应的增长。就此而言,从投资与消费增长角度分析,在投资和消费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条件下[1],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可以起到真正意义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从政府用于投资与消费支出所实现的实际经济增长效果来看,理论上而言,只要政府用于支出的收入来源来自于实体经济领域,政府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支出增加,是有与价值形态税收收入相对应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相对应的,就此而言,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其必需在消费和投资领域出现与这种以价值形式表现的政府支出增量相对应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做支撑,由此可见,从以实物形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分析,不是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政府支出创造了实物形态的增量投资品和消费品,而是这种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政府支出必须取得实物形态的增量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支撑,在政府支出主要来自于税收收入的条件下,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实物形态的增量投资品和消费品的支撑,而当政府支出来自于信用货币发行时[2],政府支出的增加在很大程度通过提高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的方式,来消化其虚增的价值。当然,政府支出对于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支出的方向,换而言之,在政府增量支出来自于信用货币增发等虚增价值的条件下,与政府增量支出方向相对应的投资品和消费品价格会出现较大幅度上涨。由此可见,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并没有创造真正意义上的增量投资品和消费品,相反,以信用货币发行等虚增价值做支撑的政府支出的增加,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价格。从进出口增长所实现的经济增长来看,如前所述,理论上而言,出口的增长可以增加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而进口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而从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的实物形态来看,在出口增长所导致的一国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与这种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增长相对应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却是通过出口的方式减少了,由此导致了由出口增长带动的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与满足于居民需求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实物形态的增长之间,出现了背道而驰的变化,具体言之,当一国通过出口方式增加该国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时,与国民经济总量价值形式相对应的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了缩减。理论上而言,这种由出口所拉动的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越大,与国民经济总量价值形式相对应的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缩减得就越多。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角度分析,出口增长所导致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不但没有实现以满足居民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形式的实物形态商品供给总量的增长,反而引起了以满足居民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形式的实物形态商品供给总量的减少,就此而言,在单纯地以出口推动所实现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其不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而且还是一种本国投资品和消费品净流出,从使用价值角度分析,其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负增长,将在很大程度降低本国居民即期或未来的生活水平。理论上而言,如果不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而单纯地从贸易角度分析,国际贸易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国际分工,最大限度地提高满足于本国居民需要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供给规模,根据这一原则,一国在出口商品的同时,还必需通过从国外进口相应商品的方式,来增加本国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供给,就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出口与进口品种结构而言,其都是在国际分工作用下根据相对优势的贸易原则来进行相应的进出口商品生产的,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各国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形式的实物产品供给的最大化。由此可见,单纯从贸易角度解释一国出口的最终目的,其主要通过出口来实现有效的进口,通过有效的进口,增加满足本国居民需要的投资品和消费品在国际分工条件下的增量供给。因此,在互补贸易条件下,一国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不会随着出口的增长而出现增长,而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则会由于与出口相对应的进口的增长,在国际分工作用下,出现相应的增长。从进口所导致的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变化情况来看,如前所述,虽然进口的增加实际上是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减少,但是,从使用价值形态来看,进口的增加实际上是一国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当然,从长期来看,如果进口国发行的信用货币不是国际化货币,为了满足其进口商品所需要的外币支出,其必需通过出口的方式,获取进口所需要的外币。就此而言,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一定是进出口相对均衡的增长,理论上而言,在一国进出口相对平衡的条件下,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会保持不变,而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在国际分工条件下却是保持增长的。鉴于出口增长对于国民经济总量在价值形态以及使用价值形态上的作用明显不同,因此,从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角度分析,不能将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手段,而应该通过进出口平衡的方式,增加本国可以支配的投资品和消费品数量,从而真正地实现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使本国居民通过经济增长获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满足。而如果根据现行的国民经济调控理论,对于国民经济总量的调节仅局限于国民经济总量的价值调节,那么,一国政府必然会通过增加出口、限制进口的方式,来实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增长,若从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来看,由于与净出口相对应的是本国可供给的投资品和消费品的对外净输出,因此,这种通过出口方式所获得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其一方面会减少本国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供给数量,另一方面在净出口一直增长的情况下[3],一国信用货币供给将会相应增加[4]。目前还有一种理论,就是认为通过出口的增长,可以带动就业以及相关产业,从而实现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其实,就出口产品所包含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而言,其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新增劳动力和其它与出口产业有关的行业在前期生产过程中所实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因此,出口增加对于就业以及其它与出口相关产业的影响,已经通过前面所述的净出口增量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体现出来。因此,从国民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总量之间的关系来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增长,使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与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同步增长,通过前述的国民经济总量平衡公式,必需对于净出口的内含进行必要的修正,即由净出口所拉动的经济增长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一国出口超过进口所实现的经济增长,而是表现为一国在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条件下由于出口利润结余所形成的净出口结余,即公式(X-M)主要表现为出口的净利润结余,而不是出口商品价值大于进口商品价值的结余。在进出口基本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出口商品利润所实现的净出口结余背景下,一方面一国进出口保持基本平衡,可以使该国在以信用货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利用有效的国际分工,通过开展国际贸易的方式,实现本国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作为表现形式的使用价值总量的相对增加,从而使一国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作为表现形态的国民经济总量实现有效增长。另一方面一国在进出口平衡基础之上由对外贸易所形成的净利润结余,可以增加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当这部分以外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出口利润净结余用于从国外进口相应投资品和消费品时,其还可以实现本国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作为表现形态的国民经济总量的绝对增长,从而使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与以投资品和消费品为表现形式的国民经济总量之间保持同向变动关系。



[1] 这种市场需求的适应性主要表现为投资品和消费品的供给能够满足居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投资品和消费品规模的不断扩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2] 这种信用货币发行既包括单纯的信用货币发行,也包括政府通过金融杠杆所取得的信用货币收入,如土地、资源等一次性变现收入等。

[3] 理论上而言,在奉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理论指导下,一国将会一直保持净出口的不断增长

[4] 这种信用货币供给的增加,一般都是在为了刺激出口而采取外贸统一货币结算机制下形成的,如果一国不实行统一的外币结算方式,净出口所表现的信用货币主要表现为外币形态,其一方面不会增加一国的增量信用货币供给规模;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各国相对浮动汇率的变动方式,来自动调节一国的进出口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