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与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之二)


(二)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误区
总体来看,现代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经济增长仅仅表示为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价值增长。根据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所谓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态的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过程,这种增长主要是从价值角度来进行衡量的,其自身存在着较大的弊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一方面,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总量与以实物形态(含有形的实物及服务等无形的实物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总量,其在总量上并不是完全正相关的。具体言之,在进出口贸易不均衡的条件下,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总量与以实物形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总量,在数量变化方向上并不是完全一致。当一国进口大于出口时,该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发展总量可以保持不变。因为理论上而言,该国用于进口的资金来源,既可以凭借本国信用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途径,直接从国外购买产品;也可以通过借款的方式,向国外购买产品。前者是进口国凭借国际货币铸币税免费地从国外进口相应的物品,满足进口国投资和消费的需要,进口国对于国外产品的进口在时间上也可以是永恒的。就此而言,如果一国是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其可以通过永恒的贸易赤字的方式从国外获取物品,以满足本国投资和消费的需要。理论上而言,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发行的货币其实也是对于持币人的一种负债,但是,由于这种负债是通过国际信用货币的方式体现出来,因此,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因进口而超发的信用货币,国际信用货币持币人既可以在实体经济领域通过向全球各国购买商品的方式,来实现其所对应的债权,也可以在金融市场通过投资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金融市场或购买国际信用货币发行国国债的方式,将这种债权永远延续下去。就通过对外借款方式实现国内净进口而言,虽然其在短期内实现了以实物作为表现形态的经济总量的增加,但是从中长期来看,通过借债实现净进口的国家,未来需要通过出口商品交换外汇的方式来偿还其所欠债务,由此会导致借债国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减少,受此影响,该国商品价格将会呈现上涨的走势。
由此可见,在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当进口大于出口时,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小于可供国内投资和消费的以实物作为表现形态的经济总量;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在既有的统计方式下,该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是增加的,而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却是减少的,由此导致了一国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与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不匹配。从长期来看,如果一国不能通过增加进口的方式,来实现本国进出口的平衡,该国将继续呈现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与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背道而驰的经济运行格局。随着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以及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不断减少。理论上而言,这种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增加,既可以表现为流量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增加,也可以表现为累积的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增加;这种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减少,既可以表现为流量的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减少;也可以表现为累积的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的减少,其既可以表现为出口国用于产品生产的生产要素储备的减少,也可以表现为出口国用于本国投资和消费的实物产品的减少,这些都会使该国的物价水平出现大幅上涨。
总体来看,在出口大于进口的贸易方式下,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将越来越多地大于以实物作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总量,从而使经济增长在价值和使用价值形态上呈现截然相反的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