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公平贸易理论的构建(之二)


(二)实现上述贸易理论所需要的相关假设条件
当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要使上述贸易理论有效地指导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践,其必需满足于以下假设条件:
1.各国之间经济完全开放。在相对贸易优势和资源互补型贸易模式下,只有参与全球贸易的各国经济完全开放,才能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生产效率的最大化,最终使全球各国受益于全球贸易,在全球贸易发展中实现共同发展。因为,只有参与全球贸易的各国经济完全开放,以自然资源作为表现形态的生产要素才能实现自由流动,从而通过自然资源自由流动的方式,使全球各国在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同样,在各国经济完全开放的条件下,以技术、管理和劳动等作为表现形式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一方面可以使全球各国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技术等高级形态生产要素由技术先进的国家向技术不先进国家的自由流动,也在很大程度上使那些技术落后的国家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赶超,其在有利于实现全球各国经济共同增长的同时,也有利于全球各国通过自由竞争的方式,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最大程度地减少技术垄断对于技术进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1]。就全球贸易产品而言,只有各国经济完全开放,对于生产要素进出口实行“零关税”,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生产成本,从而使相对成本优势贸易的开展,建立在真实的商品生产成本基础之上,通过成本相对优势贸易的开展,实现全球生产效率的最大化。对于消费产品进出口实行零关税,才能使消费品的价格得到降低,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消费者的消费效用。就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而言,只有实现全球以信用货币作为表现形式的资本在全球各国的自由流动,才能使全球各国的汇率体现出真实的汇率水平,从而有利于发挥一国汇率对于其贸易收支的调节作用,使一国贸易收支实现基本均衡,使全球贸易的发展符合不断提高全球各国生产效率以及满足全球各国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从而使全球各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实现各国利益的最大化。
2.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型,实现由物质消费形态向精神消费形态的过渡升级,从而与发展中国家在更大层面上形成全球贸易的优势互补。从全球各国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禀赋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差异来看,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教育、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有些国家对于自然资源以及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拥有量较为丰富,而有些国家对于上述生产要素的拥有量相对贫乏。因此,要使全球通过资源互补型贸易以及相对成本优势贸易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提高各国的生产效率,就必须要求发达国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实现消费形态由物质产品消费向精神产品消费的过渡升级。从目前全球贸易实践来看,一些发达国家不但拥有丰富的资源,而且还拥有先进的技术,而一些发展中国家除了拥有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资源之外[2],还拥有体现本国特色的风俗人情、历史文化以及与其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自然风光等。在物质消费为主导的消费模式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根据资源互补贸易以及相对成本优势贸易原则,是无法开展贸易活动的[3],其导致的最终结果必然是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两极分化现象,使全球经济发展不能满足全人类共同发展提高的需要;而对于一些自然资源相对充裕以及以人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如果发达国家不能实现由物质形态的消费向精神形态的消费升级过渡,其必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展,具体言之,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在物质消费上存在的刚性约束,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出口的消费品数量;二是受发达国家偏重于物质消费所导致的精神素质相对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使发达国家在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贸易活动中,往往会通过采取技术输出限制、征收高额关税以及贸易制裁的方式,确保发达国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一方面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贸易活动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从而对全球贸易的顺利开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全球各国不能通过开展国际贸易的方式实现共同发展。相反,在“逐利”机制作用下,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进行的再掠夺,必然会使全球各国发展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从而使全球国际贸易的开展不能实现其推动全球各国共同发展的初始目的。从人类发展层次来看,如果发达国家不能顺利地实现由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过渡升级,其一方面使发达国家在物质消费刚性约束的影响下,不能通过精神消费的发展,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使人类摆脱更多的动物属性的约束,实现以精神作为表现形式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另一方面,在“逐利”机制作用下,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物质消费能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其最终也不利于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反,如果发达国家顺利地实现了由物质消费形态向精神消费形态的过渡升级,那么,一方面,发达国家精神消费产品所需要的原材料[4]以及精神消费的直接对象[5]等都可以从发展中国家获取,由此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通过资源互补型贸易的开展,实现共同发展与提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由于精神消费所导致的思想境界的提高,会使其在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再通过掠夺的方式不断地索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而是通过有利于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技术出口方式甚至通过直接援助的方式,促进发展中国家物质生产的发展,从而使全人类通过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实现共同进步和提高。
3.各国实行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机制。在资源互补和相对成本优势的对外贸易模式下,虽然全球贸易开展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全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这种贸易发展的主要手段,是在市场化运行机制下通过市场主体来独立完成的,其主要表现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根据各国由于资源分布差异以及商品相对生产成本的差异所导致的获利机会,通过资源互补型贸易以及商品相对成本优势贸易活动的开展,来获取最大的利益。在市场主体通过全球贸易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其有效地促进了全球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了各国的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通过相对成本优势贸易活动的开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各国消费者的消费效用。此外,就相对成本优势贸易活动而言,由于全球各国实行市场化运行机制,从而使各国的商品生产成本真实地反映了商品生产的实际耗费水平,从而为相对成本优势贸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受市场运行机制约束,各市场主体在“逐利”机制作用下所开展的国际贸易活动,将会以贸易国双方的有效需求为导向,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开展以服务于全球各国的最终需求为主要目的,使全球各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实现贸易收支的相对均衡。其一方面使全球各国都受益于全球贸易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贸易在供求总量和结构相对均衡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4.在加强跨境投机资金监管的条件下,各国金融市场运行实现完全市场化,通过浮动汇率机制的实施,实现各国贸易收支的均衡。在现代信用货币经济条件下,理论上而言,若排除跨境投机资金对于一国汇率的投机因素的影响,一国汇率水平的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有效地调节本国贸易收支的作用。就浮动汇率对于一国贸易收支调节作用的运行机理而言,在不考虑资本项目收支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由于贸易顺差的影响,必将使其本国汇率对外出现升值[6],受此影响,一国出口成本就会相应地增加,在以相对成本优势作为依托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出口成本的增加,无疑会降低一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从而有利于缩小一国的出口规模。理论上而言,在浮动汇率机制作用下[7],如果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均衡,一国汇率会一直维持波动状态,直到两国贸易顺差达到均衡状态为止。当然,在国际跨境投机资本流动的作用下,一国汇率的变动不但取决于一国贸易收支状况,而且还取决于一国汇率在国际跨境投机资金作用下的变动方向。对于投机性资金流动对于一国汇率的影响而言,理论上分析,相对于商品进出口贸易对于一国汇率产生的直接影响而言,投机性资金流动会造成一国汇率水平的巨大波动,其主要表现为投机性资金流入一国时,受资金流入国本币供求关系影响,其会导致资金流入国本币的相对升值;而投机性资金的流出,又在一定程度上使资金流出国的汇率出现贬值[8]。就此而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要使全球贸易以资源互补和相对成本优势贸易模式为依托,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加强投机性资金跨境流动监管的条件下,通过各国汇率的变动,使各国贸易收支保持相对均衡。



[1]理论上而言,这种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技术垄断使技术进步的动力减弱等方面。
[2]这种资源主要表现为由于地理位置分布所导致的农业资源的差异。
[3]理论上而言,发展中国家体现自身地理特色的农业产品输出会成为资源互补贸易的一部分,但是,在消费刚性作用下,这种农业产品的输出规模是相对有限的。
[4]其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绚丽的自然风光、独具民族特色的风俗人情以及历史文化等。
[5]其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优美的自然风光。
[6]在现行的汇率决定机制下,各国汇率水平的确定,都是以美元汇率为其固定的锚,根据各自对于美元汇率的比例,来确定两国的汇率比价,理论上而言,这种汇率确定模式,对于浮动汇率机制条件下两国之间由于贸易收支的变动所导致汇率比价变动,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
[7]这里还假设一国汇率的波动不受该国利率等货币政策的影响。
[8]这种投资性资金的流出,既表现为通过购买国外生产要素或商品的方式流出,又表现为投资期满时,投资资金撤离所导致的资金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