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是要先备文案的。这种文案的写作功夫,便需要具备多方面的底蕴。因为他知道,专家报告会同样需要图文兼备,即你专家在报告时,不仅要讲,还要把文案提纲打映在大屏幕上。而这文案一旦上了屏幕,则就要接受多方面的检验:思想性、思维性、合法性、合理性、常识性、常规性、逻辑性、审美性……等。因此,在最初准备第一场报告时,他便注意到了这些问题。 而令他更为注意的,还有一个堪称为“小菜一碟”的“大问题”:莫写错别字。那是他还在《楚天都市报》当记者的时候。有一次,他把“陷阱”写成了“陷井”。一位老编辑直言相刺:“看来,你还是先要过好‘文字关’呀!”窦昆的脸,顿时一下子红到脖跟——天啦,这“陷阱”的“阱”,我可是从来都是写作“井”的!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连形容词中的虚“阱”,和名词中的实“井”,都是写法不同啊!从此,他开始重视查字典了。而后来在写作专家报告会文案时,他更是打起十二分精神。因为他知道,一旦在报告会的大屏幕上,出现把“阱”写作“井”之类的问题,则任何一场专家报告会,都会贻等大方而遭观众吐槽了。打起精神的行为,就是从查好字典开始,认真准备文案。 演讲,是凭声音取胜的。窦昆具有先天演讲素质、即有优势的“磁音”之嗓,故在读中专时,便是该学校“校区之声”广播电台的唯一男播音。播了一年后,同学们都说他播得好,他自己也沾沾自喜。但有一天一个高年级的女生给他指出了问题:平舌音和卷舌音没分清楚。他听后去检查录音,真发现自己的“襄阳普通话”只有平舌音,没有卷舌音。他当时又有“无地自容”的感觉了:错了那么长时间,全校在广播里都听我的声音,太丟人了!于是,他便抱着字典,把许多涉及平舌音、卷舌音的字,反复读吟,反复区分。3个月后,问题才彻底得到克服。在后来为毎场专家报告会做预讲中,他同样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注意把一些生僻字的发音,坚决咬准吐清。打起精神的行为,仍然是从查好字典开始,认真搞好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