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章 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
意识起源第七阶段:创新思维方法积累
本章,为意识起源树立最后一座里程碑。
据前已阐述,人类完成意识起源全过程的终点在于首次自发或自觉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产生了不同于自然响应各种信息、不同于单纯直觉指向,且大脑实现了自觉概念加工的另一种意识的出现,它是超越感官感觉的某种自觉判断的涌现。
凡是超越感官感觉的概念内涵,其中必定含有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抽象等形式逻辑判断方法之一,或含有对等、对应、双重、主次、同一等辩证逻辑判断方法之一。
远古人朴素方法论均涵盖上述逻辑的简陋萌芽。不过,智人最初口语中精确概念不含创新思维方法属于“俗成”。假定是对语音“ma ma”的约定俗成,先祖族内面对尊母同音呼叫,叫习惯了,其精准含义即被固定下来。俗成的概念没有创新思维。
意识起源进入最后阶段,不仅要产生超越自我感官感觉的创新意识,通常还特别需要人脑意识自发或自觉伴随两种以上思维方法。所以,意识起源第七阶段被称作“创新思维方法积累阶段”。在此一阶段,现代智人脑的创新意识可能是从自发到自觉的思维加工,古人类的创新意识被智人祖先谦虚地看作那是“神和上帝的启示”。
比如,发明三段论推理格式是一种创新意识积累又是一种思维方法积累。再比如,运用三段论形式推理,其在逻辑学被创立之前已有远古智人非系统化非理论化沿着直觉指向而自发运用了概念形式判断规则,依靠一个已知事物推导出一个眼前没有但毕竟存在的客观事物或概念,类似以各种有效思维加工而产生的“意识”,不仅是创新意识积累,而且是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运用积累,其所切中的含义恰恰吻合意识起源最后的里程碑。
最后一座里程碑,记录意识起源的最后
实验课题(NO:69)能否用古老元素为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作现代描述?
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所标定的“历程”,指的是人脑进化的第七阶段即“创新思维积累阶段”。它应被确证的具体表现要追溯到远古时代。我们当代人不能回到过去,但完全可以设计一种“仿古”实验,做一次“仿古”的客观描述。请读者参与。
首先,要为实验寻找标志性结果。当年的这种结果,没有人为其筑造纪念碑。或许是一位无名思想家祖先的高级综合知觉获得了模糊判断(直觉响应),又通过含科学萌芽的朴素逻辑推动大脑思维运动,然后得到了一个他本人非能直观感觉但却预先实现了能为自我把握的概念判断。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性结果”由此诞生。
在笔者眼里,那座里程碑壮丽而伟大。不过,它被先祖打造时却显得十分平凡,而且是静悄悄发生的。先祖们并不知道人脑产生创新意识是何等的科学意识的进步。
请看一看那位杰出的无名思想家先祖的伟大之处。他十分熟知兽类粪便,冬日的一天,他在与同伴狩猎中敏锐发现了林中草地上有野兽的粪便尚在冒着热气。他立即招呼大家改变搜寻方向,顺着散落的几粒粪便快速寻找。结果,追不多远就看见了一头又大又肥的野猪,果然,那正是杰出先祖的那个洞穴群体正急于寻找的猎物。
笔者把那位杰出思想家的创新思维过程简单描述如下:
其一,先祖响应的第一记忆积累是:通过感官感觉直接看到眼前的兽类粪便,接着,脑神经自发链接激活曾经熟知的某种猎物的映像记忆——高级直觉判断(模糊意识)产生,其与兽类及其粪便的映像概念在大脑中长期积累有关。
其二,先祖于瞬间自发链接并激活了第二记忆积累,这就是:他曾经经验过自己在冬日某一天刚刚便后的热气,与当时现场的某种同类感官感觉被链接复合而产生另一概念反应。仍然是丰富的映像概念积累在他大脑中的自发链接反应。
其三,他由此产生了感官感觉未曾抵达但思维却能抵达并把握的“未知现场”。他的新意识判断是:有猎物刚刚从此经过——直觉所引导的映像概念相互链接,而自发运用了萌芽状态的形式逻辑推理。他脑中涌现了“兽”的概念吗?别断然下结论。
其四,再看他随之而来的自觉概念——行为动机:那位祖先自觉并果断地给同伴们指明了沿粪便搜寻的方向,于是,超越自我感官感觉的自觉判断出现!——标志性结果。
类似的人脑思维运动,如果属于智人祖先第一次运用,那就是人类意识起源的伟大、辉煌、灿烂的终点站,同时又是意识发展的起点。一个终点和一个起点将奠定人类意识不断扩展的另一条延伸之路,即不同于单纯感官接触和直接经验积累的延伸之路,又叫做人脑概念之间相互链接并产生自觉的新概念判断的创新思维之路。
凡是脑中涌现有自觉的概念指向性判断的“意识”都是人的意识,凡是通过人脑非直观的思维运动之响应——兼有综合知觉响应伴随其他思维链接响应所激活的自觉概念、所产生的超越感官感觉的判断都是人脑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有分级界定,包括:个体创新意识,仅限于超出个体感官响应和个体经验积累;局部创新意识,仅限于局部范围具有创新价值的新发现;全局创新意识,必须体现人类整体在实践和经验的前沿探索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判断。
一个国家所要追求的正是全民族整体脑素质要完成意识起源第七阶段积累,即多种思维链接方法的运用积累。否则,这个民族脑功能的整体进化就没有完成意识起源全过程!
在古代文明中,古人把上述杰出思想家祖先称之为“人类先知”。初始含义是指:他比他人先知即“先觉”;他比事物发生和感官发现先知即“预见”。后来的含义则被宗教演变了。
笔者见过一本旅游画册,古罗马西斯蒂纳小教堂穹顶上,长期保留着米开朗琪罗创作的一幅40多米长的巨画,其中就有被他和当时人们所崇拜的八位“人类先知”的生动彩像。
在神的旨意一统天下的文化氛围中,“人类先知”能够获得如此崇高地位绝非偶然。首先因为,它是意识起源最后一座里程碑曾经给一代又一代众生带来过“福音”的结果。其次,才是被无法科学解释思维现象的古代文化涂上了客观唯心论色彩。
实际上,本章实验课题(NO:69)用古老元素加现代理性所描述的利用粪便捕猎的那位杰出祖先,他应所产生的年代,要比米开朗琪罗描绘的八位“先知”诞生的年代不知更要提前多少万年。起初的“人类先知”都是不脱离劳动群体的智人祖先。
今天,我们从科学角度来看,所谓“先知”如果不被宗教教义思想神化,那就是人脑直觉响应链接自觉概念之逻辑判断的结果,那也就是后来经由古典形式逻辑学导师亚里斯多德用“三段论方式”曾所证实的人脑自觉逻辑思维运动的其中结果。
当然,亚里斯多德所阐述所证实的科学思维方法只是沧海一粟。他早在公元前300多年以前就研究、论证并确定了形式逻辑判断的三种思维规律,确定了判断的定义,制定了“三段论”推理方法应所遵循的基本格式。今日现代人所运用的形式逻辑推理方式方法,其主要内涵没有超过亚里斯多德奠定的逻辑学基础。
“三段论”推理方法曾经是智人实现“预知”或“先知”的科学思维方法之一,是一种依靠概念形式定则推出新概念的思维运动。用信息与响应的哲学方法看,它仅属于大脑微观物质运动规律的一种。它揭示了人脑中既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人脑遵循既有概念形式的思维判断规则,可以达到纯熟自觉运用。作为思维工具,或自发或自觉运用之结果,将都有可能获得个体创新意识或局部创新意识或整体创新意识。
早在亚里斯多德涌现之前,即远古时期的智人“先知”涌现之初,他们都是自然的自发的响应朴素逻辑思维运动而成为“先知”的。在其没有被他人神化也没有自己陷入“巫术”、“算卦”的泥坑时,依靠已知的映像概念积累,又经过直觉思维响应并链接朴素逻辑后,得到了一个在某种程度上含有新意的正确概念和自觉判断,即依靠知其一,也能知其二;依靠知其一二,又能推断三四——这种大脑应该被称作是当时智人种群中拥有杰出功能的大脑。
这种有杰出功能的大脑,其贡献力不仅表现在依靠直觉响应可以链接自觉的新概念判断,从而推动了意识超越感官感觉而响应,推动了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比如狩猎不要瞎闯乱撞。而且,它还一次又一次圈出了个体人脑意识起源的圆满句号,并逐步积累成了人类整体意识起源的漫长的历史进程和完整的进化过程。
也只有完整走过意识起源第七阶段历程,我们现代人才能够理解今天的人类意识和社会意识形态为什么会高速发展。才能理解到意识的发展主要依靠两种途径:一是依靠感官全接触式的直观认知积累,二是依靠自发逻辑链接自觉逻辑思维的延伸积累。
只有把两种途径结合起来,即把感官感觉直接经验和大脑多种思维运动结合起来才能出现奇迹。创新思维积累是意识起源的最后一环,没有这一环,人类意识起源就没有走完全程。
今天,必须敞开思想说,先祖们通过直觉自发逻辑链接自觉概念判断的思维运动并产生创新意识的初期,他们不可能不陷入唯心主义泥坑。因为当时,谁也看不见人脑微观物质运动现象,谁也无法科学解释思维运动是人体人脑微观领域信息与响应的自然现象,谁也没有掌握甚至不能预料其后一定有思想家会创立逻辑学。
因为在当时,“神的旨意”统治人类意识形态,而早期的唯物主义不可能不对“人类先知”产生误解。还因为在当时甚至到今天两种哲学都无法科学解释宏观认识论联系着人脑微循环。
过去的唯物论与唯心论两种哲学,从不同角度共同把“人类先知”现象与人脑直觉响应链接自觉逻辑思维运动的物质运动关系分割开来,等于共同否认了人类初期创新意识的产生或者自然涌现,原本就曾经孕育了科学思维方法的胚胎——这胚胎,恰恰就是伴随着人脑代代遗传进化的生化物质条件。毫无疑问,两种哲学也共同割断了意识起源全过程中的最后
意识的起源,从模糊概念积累到精确概念积累,再到创新思维积累,那一环扣住一环的三大环节,组成了意识起源和人脑简史的完整过程。又通过完整过程之后延绵不绝持续发挥作用的人脑功能才推动了意识形态发展到今天的灿烂景象。否则,人的意识将只能在单一直观和单一直觉领域中通过“感官全接触方法”缓慢扩展,就不会涌现出爱因斯坦面对浩瀚宇宙而畅想的相对论,更不会有相对论带来的科学领域的巨大突破和新世纪新科技的迅猛发展。
当今物质运动前沿探索领域涌现出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其最初的创新力表现都带有“人类先知”以往那种直觉响应链接朴素逻辑的表现特征,现如今,才可称之为综合知觉最终链接了自觉概念判断的人脑思维的突出表现。人们由此发现,在现代科学技术面前、在人脑微观物质运动领域,判断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与差别,仅仅相隔着一根发丝的距离!应提醒:有的看似在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人,也当自省是否陷入了某种概念形式的主观主义泥坑。
请先哲们原谅作者的批评!片面否认“先知先觉”和把创新意识纳入“神的启示”之中,以及不让主观意识接受实践的最终检验——这些都不是科学思想,都一样没有摆正人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位置和关系。在中国过去的主流哲学体系中,那本用了50年的教科书始终在回避人脑的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过程的物质运动属性,其最突出的观点,是要求人的所有“意识”必须是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否则即“违反了唯物论原理”。
可这里,不能忽略却被忽略的重要的客观物质条件,是人脑的记忆积累具备客观性,人脑的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运动也是物质运动。“意识”产生之后与“物质”的根本差别,是它通过感官感觉传入人脑中的生化概念形态被赋予了对应物指向和指向范围,那种概念或是模糊概念,或是精确概念,还可能是创新的想象的概念。三种概念判断指向均是外界物质条件和人脑物质条件通过信息与响应介质运动环节或存储记忆或激活记忆的对应指向结果。
是的,不掩盖其中的“结果”确实有正误差别。有的激活反应正确,从记忆积累中或思维延伸中所呼叫出来的“概念”正确对应了客观事物;有的可能链接反应失误,比如含有错误指向的分析和判断;或者人脑承受不了外界某种信息的强烈刺激,造成记忆积累“短路”接通,把所有外界事物均链接在脑内一种映像概念或符号概念信号上——笔者认为此种现象是精神病患者病理之一;还有的可能链接激活得不全面不完整,而被过去的哲学认定为那是属于“感性阶段”的认识或属于片面认识等等。于是才有主观认识的正确与错误之分,才有唯物论面对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运动的种种顾虑。
实际上,作为人脑中既有概念的“主观实在”,其对应作用力指向相对于“客观实在”的正误之分,绝不在于必须首先把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运动打入“另册”,坚持让人脑机械地直观地直接面对客观在脑中形成映像或符号,而在于,形成概念反应的意识是否符合历史、现实或理想的真实,是否经得起实践最终检验。
如果一定要强调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不能直接把握客观存在,只允许它们“间接”反映客观存在(注:据高等院校传统教科书哲学观点),那是否也就无须承认记忆积累作为人脑生化物质的构成同属于客观存在?无须承认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运动同样是物质运动?如果这样,即等于哲学只承认客体物质条件,不承认主体物质条件,否认具备直觉功能和自觉逻辑思维功能的人脑概念反应的生化物质基础;那便是要求人们只能机械地用感官感觉直接面对外部世界,拒绝承认人脑长期积累的生化物质概念经过脑内自我链接加工而产生的新概念反应也具有客观性;也就是说,人类的探索发现只能有“感官全接触”一条路,那些通过人脑思维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概念及所把握的对应物指向都没有物质本原支撑条件?
人脑记忆积累所对应的人脑神经元及其生化板块构造是一种记忆存在,它在脑内被称之为“主观实在”。它的生化物质机能奠定了人脑自然响应功能,是意识产生之前先有的客观物质属性,如果它包含了科学概念记忆和客观事物映像记忆,那么,人脑产生正确创新意识的条件就十分可靠。相比之下,没有上述积累和记忆存储的人也不会有相应的思维功能和自然响应条件,若是他总在依靠直观感觉机械地把握客观存在,难道直观标准从来不欺骗人脑?
史上较早流传的符合宗教精神理念的“地心说”,就是人类自己的眼睛长期欺骗人脑的结果。如果没有人脑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所延伸的科学推理和判断,仅仅依靠直接观察,人们今天依然看到的是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升起,然后又落到西方地平线之下,那个“火球”明显是规规矩矩每天围着地球转。直观感觉产生的意识在许多情况下靠不住,有时必须经过人脑基于科学理论的思维运动和思维加工,把许多自相矛盾的观察全面综合起来分析判断,才能得到一个超越感官条件的、理性的、客观的、可靠的创新概念。
实验课题(NO:70)轻视科学猜想的“实证主义”错在哪里?
科学猜想是指未经最终证实的科学理论,是指拥有一定客观依据、首先经得起科学思维方法和严格逻辑规则检验,但尚未经过实践的最终检验或未经过直观感觉验证的创新理论发现。(幽默:科学猜想类似远古智人依据粪便对猎物途径方向的猜想。)
中子的发现,正是先有理论猜想,其后才有实验观察结果。它也是一次科学猜想挑战直接观察实验,并证实理论思维判断可以获得“全胜”的科学范例。1931年~1932年,
约里奥·居里夫妇上述论文发表后,正在领导卡文迪什实验室工作的卢瑟福,听到身边有学生介绍论文,顿时肝脾上火,大声喊道:“我不相信!”卢瑟福凭什么不相信别人的实证观察和判断呢?人们由此会联想到许多有独特大脑响应条件的人,从其表面看都是“偏执狂”。别人亲眼见到的结果,未必能动摇他的认知指向。
原来,卢瑟福在约里奥·居里夫妇发表上述论文的11年前就提出了“中性粒子理论”假说,他的思维坚定不移响应“中子”存在,决不相信铍核辐射那般强大。在卢瑟福认知指向的指导下,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只好重新计算居里夫妇的实验结果,发现质子散射频率相比理论计算确实相差太大,如此强大的铍核作用令人难以释怀。一个月后,查德威克顺着卢瑟福的思路,凭借居里夫妇的实验结果再度演算的新数据写出论文《中子可能存在》,被公开发表。
论文计算出了“可能存在的中子”其质量是质子的1.15倍。对查德威克来说,显然是有理论先导的人脑思维把握了客观实在,而借用他人实验资料的重新演算,并非是此一发现的决定性因素。谁也未料到,查德威克的论文被科学界公认为正式宣布中子被发现的标志性论文,查德威克因此荣获193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两年过后,当约里奥·居里对中国科学家钱三强谈起此事时,懊悔说:“我真笨啊!当我看到查德威克的论文后,我用拳头直打自己的脑袋。”(注:据新华出版社《资料卡片》2003年3期)
有人说,查德威克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完全是居里夫妇为其提供了良机。事实上应该如何判断?在此重大发现过程中所蕴藏的必然因素,不是居里夫妇的实验和查德威克的重新数据计算,而是老师卢瑟福的大脑响应条件和他11年前就提出了中子假说。
理论猜想之所以有先导作用,其客观的科学根据之一,就是科学理论进入人脑的生化物质积累为人们提供了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体脑功能已然具备的物质响应条件,包括思维定势、认知指向或“执拗”的探索决心以及脑记忆多中心链接机制。这种大脑响应条件,有时比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事物更全面、更可靠、更能把握客观实在。有时会显得陈旧、过时和片面。笔者主张:搞创新发现一定要依靠最新的理论猜想,不能死守陈旧的知识体系。
从历史性的积累条件来看,一切思维运动都要以人体感官接触为认知基础。但从现实的人脑响应条件来看,人的感觉器官所能企及的正确知觉范围永远不会超过人脑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所能把握的客观存在的深度、长度和广度。人脑直觉可以通过细微信息感受整体形象的变化——主映像链接补充定律,单纯的感官感觉则不能;人脑自觉思维可以通过逻辑判断就已知概念推断未知概念(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推理),单纯的感官感觉则不能。
感官感觉与人脑的直觉响应、感官感觉与人脑的自觉逻辑思维,它们之间在链接外界信息的响应优势上,一个占有长期记忆积累的基础性优势,即本原的优势,一个占有科学思维和科学判断的现实性优势。在客观存在面前,除此外并没有别的理论差别。
之初,人脑直觉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必须依赖感官感觉传入大脑的原始记忆积累,其后直觉自发响应和自觉逻辑思维才能产生和延伸至超越感官的范围。再后来,当许多原始积累转变为人脑生化物质条件后,即人脑的直觉和自觉逻辑思维响应变成了链接路径发达的脑功能之后,现实的人脑优势将可直接超越感官感觉去把握客观存在。而此时,新到来的感官感觉信息又必须反过来接受自觉逻辑思维的检验或链接响应,如此,才能得到更科学更可靠的判断。
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感官全接触一定要与大脑思维相结合;自发逻辑一定要与自觉逻辑相结合;形式逻辑一定要与辩证逻辑相结合。两者间,谁脱离了谁,都会陷入创新思维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