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担当意识 推动低碳发展
陈柳钦
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开采、燃烧煤炭等化石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导致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胁全球经济社会安全、生态安全,乃至人类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不但引发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增加、农业减产、空气污染加重等问题,更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不良影响。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进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和大势所趋。国际社会致力于在今年年底的巴黎会议上达成一个新的协议,推动各国加强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
为提高全社会节能低碳发展意识,2012年9月,国务院决定自2013年起,将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的第三天设为全国低碳日。这是着眼于中国低碳发展大局的重要决定,体现了国家对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宣传低碳发展理念的支持和重视。自2013年起设立的“全国低碳日”主要目的是普及气候变化知识,树立低碳发展理念,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各项任务。2017年6月11—17日为第27个全国节能宣传周,主题为“节能有我,绿色共享”;6月13日为全国低碳日,主题为“工业低碳发展”,这是全国第五个低碳日。
时代呼唤低碳,我们需要低碳。低碳,是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气候变化没有国界,它是一种“无声的危机”,是人类面临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在气候环境变化的当前,低碳已不再是一句口号,它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及我们的未来。
气候变化带来的最突出影响,莫过于世界经济向低碳转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拯救地球母亲的有效途径;能源结构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成为应对能源危机的正确方向。工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的70%左右,工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70%左右,由于工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主体地位,所以我国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在于实现工业低碳发展,降低工业碳排放水平。只有工业实现了低碳发展,全国才能实现低碳发展。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将控制工业领域碳排放作为打造低碳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方案提出,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22%,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趋于稳定,钢铁、建材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对我国而言,工业低碳发展更有现实的紧迫性。工业领域必须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尽早达峰,才能为其他领域二氧化碳的排放腾出空间。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推动工业低碳转型力度,加强低碳生产设计,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方法落实到企业生产全过程,加快低碳化改造,加快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从而实现生产方式“绿色化”。
当然,低碳也是各个城市共同的选择,向低碳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大势。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能源紧缺、环境约束加剧、碳排放增长过快等问题在城市集中体现,交通堵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城市病”日益蔓延,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洪涝等极端天气也频繁出现,严重威胁居民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加快推进低碳发展,不仅是顺应国际潮流、承担国际责任的战略选择,更是推动城市持续发展、建设宜居低碳家园的内在要求。城市是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最为集中的区域,带来了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政策实验室。自2010年以来我国先后启动了三批共87个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低碳城市建设已经在全国全面展开,低碳正在渗透入城市的经济发展、市政建设、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既需要一套全新的生产运行机制,更需要一场转变发展观念、转变运营方式、转变管理模式,对于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的深刻革命。低碳消费刺激低碳生产,绿色低碳的消费量化足够大的时候,将直接改变生产端的碳排放,由量变从而引起工业领域的碳排放生产转到质变,形成经济与社会,消费与生产的共赢、可持续发展的良形运行机制。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低碳日,每年只有一天,如果能通过这个日子真正认识到低碳理念在社会发展中毋庸置疑的地位,那么就能成为改变旧有生活陋习的契机,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把低碳理念推广发扬。当然,低碳发展贵在行动!心动不如行动,想到不如做到。没有行动的想法,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让我们从低碳生活开始,实践低碳消费,着力推动低碳生产,演绎低碳文化,全面促进低碳世界的繁荣与持续。当然,低碳发展要落到实处,政府、企业和公众需三方联动。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低碳发展的制度体系;企业作为低碳发展的主要载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方式,生产低能耗的产品,争做“低碳发展”的引领者;公民要广泛参与低碳消费,提倡健康消费、安全消费、绿色消费、环保消费、科学消费、节约型消费,使低碳发展方式成为新时代的社会价值取向。
(作者系中国城市管理研究院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