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告老还乡”是多么荒唐的决策呀!
-----端午节回老家而遇到我的小学老师对我所说的话!
汪华斌
端午节回老家鄂州农村,碰到了我的小学老师;老人家八十多岁了,竟然身体健康而到处走走。他见到我回来了,自然就要与我聊天;他说现在的农村九十几岁的人基本上走完了,现在是他们这些八十多岁的人了;他说当年九十几岁的人活着时,下面还有多个年龄层次的人都在身边;而现在农村七十几岁的人没有几个在农村,所以剩下的就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因为当年从农村出去的50后即使退休了也不回农村,那些从农村出去做生意的50后也不回来了;所以现在农村里找人聊天都难。我说这不能怪我们不回来,因为鄂州政府禁止我们“告老还乡”;说我们没有农村户口,所以不能到农村居住;竟然连当年我自己在农村修建的住房都不允许我回来维修,这能是叫我们“告老还乡”吗?
老师告诉我说实际“告老还乡”是中国的特有文化,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所以才造就中国农村不断在转变观念。因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依靠农业才能养活这么多中国人;然而农业却又是不能发财的产业,所以当年从农村走出去的人通常都是农村的精英;如当年考状元。如果本地出现了一个状元,肯定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教育;如果状元“告老还乡”,肯定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因为修建状元府就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形式。再加上状元“告老还乡”,是不是在养老形式上都要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使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同样也是对封闭农村的一种改变。正因为如此,千百年来的中国农村就是建筑都千奇百怪;这就是因为有“告老还乡”文化的影响,从而造就了中国农村的不断改变。然而现在禁止“告老还乡”,老百姓退休了只能蜗居在城市里的钢筋混凝土暗格里;所以老死不相往来是城市养老的基本现象。正因为如此,现在不少老人每天竟然是坐公交车消遣寂寞;因为公交车不要钱,所以城市交通越发展越紧张。如果这些人回到各自的农村,起码农村不会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每人每月带回去3000元的生活费,相当于自然增加当地GDP的3000元;如果再要是发挥老有所为,是不是农村经济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即使是什么都不做,这些从天南地北回来的老人是不是带回一些新的气息。然而现在的农村干部就是害怕老人回来分享了它们城镇化的成果,因为现在卖土地实际是分配的人越少越好;这就是今天中国农村竟然千篇一律地禁止“告老还乡”的原因,结果中国农村越来越寂寞而且越来越贫穷。因为“告老还乡”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出来的人老了以后再回到农村;是不是接二连三的老人都回来了。现在的农村好像是只有死了的可以回去,因为活人回去都需要修建住房;而这些年农村连厕所都不允许你修建,难道还能允许你修建住房吗?在这样的死循环中,农村除了破烂与越来越少的老人外;连老人回去生存的条件都不足,你说能有“告老还乡”吗?
是啊!去年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到了一个很热的词,那就是“新乡贤文化”;这是说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野沃土茁壮生长的重要形态。它既体现了热爱家乡、建设故里、乐于担当的情怀,又饱蕴见贤思齐、助人为乐、崇德向善的正能量。在我们的传统中国文化里的乡贤即乡绅,主要是由科举中取得功名退职还乡的官员或未出仕的乡村贤达组成;他们在垂范乡里、化育乡邻、维护乡村秩序、促进基层社会平稳发展等方面曾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今天的中国社会依然传承这个文化,则今天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或外出经商(打工)者都是一种新文化的带入;同样都能为家乡的改变面貌而作出贡献。如我本人实际从1998年开始就为家乡引进项目,这是因为当年我在国家经贸委里是主管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所以为家乡作贡献是我的初衷。后来在2000年被武钢强制性下岗后,当时真的是想回家乡创业;谁知我这美好的幻想被无情的现实惊醒,因为如今的农村干部不需要你引进的项目;它需要的是如同刘志军那样的政府项目,因为农村干部都有一本当地人当官名册;所以你这不当官的人自然是‘热脸贴到了人家的屁股’上了,人家连感觉都没有;试想人家还能帮助你创业成功吗?
我们社会自古以来就有“文官告老还乡,武将解甲归田”之说,所以它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官吏遵循的惯例。经过千百年的延续传承,“落叶归根”“告老还乡”不仅作为一种官场规矩而且作为一种人生理念深入人心。明清两朝五百多年间,不论是地方官迁任京官;还是京官外放任职,或是地方官异地赴任;皆不得在任职地购置房产田产,其家眷由“内衙”负责安置。因为《明代律例汇编》《大清律例会通》均载:“凡有司官吏,不得于见任处所置买田宅。违者笞五十,解任,田宅入官”。这样的法规不仅有利于从制度上防范官吏以权谋私、贪墨腐败,也加深了他们“宦途漂泊”和“根在故土”的观念;既增强了官吏还乡的愿望,也使退职还乡制度更易于执行。即使是现在的美、英、日、韩等国总统卸任后也必须很快搬出政府安排的住所,回到自己老家或其私人居所。从而说明中国文化的确有它的先进性,因为我们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文化。
在我们全社会禁止“告老还乡”后,绝大多数高端人才退休后在各大城市扎堆闲集;所以很多老人感叹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耗费生命。如果真的“告老还乡”,不仅能维系乡村和谐稳定;同时还能促进城市与乡村的平衡协调发展。所以说“告老还乡”不仅能解决当下农村“空心化”的问题;而且还能缓解大城市过于拥挤、不堪重负等“城市病”。然而我们现在的农村干部由于是铁饭碗,所以希望自己属地是人越少越好;所以希望农村青年通过外出求学或打工彻底离开乡土,这样自己在城镇化中卖地就没有压力了。正因为如此,我出来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到农村干部召集我们座谈过家乡发展;即使是知道我是搞项目的,也没有见到有哪个农村干部找过我;倒是我主动引进项目却还搪塞,因为他们只想卖地。如果真的是“告老还乡”,则这些60岁左右的人刚好是经验丰富与人脉广泛的;他们不仅能为美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聚集资源、躬行实践,而且还能以自己的见识及生活方式垂范乡邻、传播文明、改善乡村风气;以自身威望和身份超脱的特殊地位,影响乃至监督基层乡镇干部为民办事;同时他们生活于乡土,还能促动城市子女及亲戚朋友频繁往返乡村;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人流、物流及资金流等。然而这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中国文化,竟然彻底消失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因为全社会到处是禁止“告老还乡”,所以才造成我们今天的中国农村是“空心化”越来越多;而且还在持续增长,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改变它呀。而能固本培元、祛邪扶正的“告老还乡”被禁止了,这农村能有好结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