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蓬安:环时从哪得知C919已获570架订单?


 周蓬安:环时从哪得知C919已获570架订单?

据报道,目前C919已经获得全球570架订单,其中还包括美国通用电气租赁、德国普仁航空、泰国都市航空等国际客户。但在正式交付之前,C919还需要解决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和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的适航证问题。不过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C919目前正在接受中国民航局的适航审定,同时将作为中欧双边适航谈判的一部分。美国彭博社称,中国计划年内与美国和欧盟达成新适航协议。(5月5日《环球时报》)

 

因为了解中国汽车制造业发展历程,几十年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结果导致“让出了市场,却没换来技术”,最终还是回过头来发展民族品牌汽车,因此在中国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后,笔者以支持鼓励发展民族工业的心态写下《请不要冷嘲热讽国产“大飞机”》一文。一位资深的互粉网友留言警告我“你这是挨板砖的节奏”。但结果还算不错,收到的网友评论,没有谩骂,更多是观点的碰撞。

 

在这些留言中,确实仍有网友认为“C919中国人只是造了个壳子”。也有网友不知道是赞、还是贬地称我的拙作“好文章,可发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但留言最多的还是对此前官方宣传的反思,比如“发动机和飞控系统不自主研发,确实离‘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还太远”、“其实90%人不是对着大飞机和研发他的技术人员。而是对着那些宣传机构。用力过猛,往往适得其反”、“没有人冷嘲热讽,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牛皮先吹的太大了,大家可以自己看新闻”。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看到一些网友睿智的留言,有时候真的如醍醐灌顶。因此,当随后看到环球时报《中国C919大飞机将于今日首飞已获全球570架订单》一文时,我就很自然地质疑起“已获全球570架订单”是否真实?

 

凭着对“订单”的理解,买方在不是太了解产品性能的情况下是不大有可能贸然“下单”的,除非买卖双方是亲兄弟。按照该文报道,在C919副总设计师傅国华看来,C919首飞只是“在万里长征中又向前迈了一步”,试飞之后,C919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进入局方适航审定试飞阶段,验证飞机性能获得适航证,最终进入市场运营。

中国新闻网曾报道“首飞距正式商用还有多久”问题,C919大型客机副总设计师周贵荣给出的时间是两三年

此外,我还要质疑环球时报缘何模糊地使用“据报道”?环球时报这篇文章多处出现“据报道”,因为并未道出信息、数据来源,自然就大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这应该是新闻报道的“大忌”,我相信总编辑胡锡进不可能不懂这个常识。此外,去年7月初,国家网信办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已明确要求,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

我想,既然对网站提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制止虚假新闻出现,那么对提供新闻源的媒体理应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该文的“据报道”就不仅仅让标题中“已获全球570架订单”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更有违规播发新闻的嫌疑。

有意思的是,网友给出的表情符号也反应出对这个信息的高度不信任。这篇仍挂在《环球网》上的文章,最后有个类似于调查的表情栏目,叫“您看完这条新闻的表情是?”从目前数据看,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鄙视”的1102,“得意”的422,“愤怒”的44。佩服胡锡进的一点是,环球网在该栏目中肯定没有数据造假,更没有取消对自己不利的表情符号。

 

应该说,网友这么多的“鄙视”是有依据的,主要因为C919“已获全球570架订单”不大符合逻辑,新闻报道又使用极为模糊的文字。因此我很好奇,就想问环球时报和胡锡进,你们是从哪得知C919已获570架订单的? (我的公众号为“zhoupengan1”)

 

 

 

    请长按二维码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