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违约行为、寻租行为等信息更容易被隐藏,导致互联网金融企业主体与监管职能部门之间的风险搜寻环境更为复杂。所以,需要充分调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真正实现“自我监管”,搭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老赖在大数据的环境下如何生存
评论
14 views
大数据风控的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丰富了信用风险评估的数据纬度,这些用户行为信息,很大程度是大数据采集和分析的结果,用户一般是不会提供给金融行业的。很多信息是规律性信息,需要大数据分析才有可能得到,其在信用评估中的权重,也需要不断的优化模型去完善。
由于我国债务催收行业缺乏规范,一些从业者认为自己属于夹缝行业,行业的认可和发展受到了制约。同时,出现部分讨债公司和从业人员采取一些比较极端手段侵犯债务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此外,未经同意擅自对信用卡持卡人、个贷未偿还债务人的个人信用信息在媒体公开通报,披露其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行为,屡屡引发争议。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背景下,互联网平台使用大数据资源进行催收时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也逐渐引发争论。
债务催收市场作为金融市场、信贷市场不断成熟过程中的产物,是信用关系发达、整个信贷链条分工不断细化的一个表现。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费会在经济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消费信贷、消费金融规模会不断提升,我国债务催收市场会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另一方面,我国债务催收行业也确实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亟需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对其进行管理,以确保其规范化、阳光化发展。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能没有风险。事实上,风险的存在也有其相当积极的方面。有些风险,虽然存在损失的可能,但同时也孕育着获取丰厚回报的机会。
由于风险事故发生的不确定性,以及事故后果的灾难性,人们对于所面临的风险总是存在恐惧和焦虑。为了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事故,经济单位不得不保持相当数量的准备金,这直接导致了经济单位福利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这些资金未能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因而不能成为资本,这些未能成为资本的资金造成资本的缺乏影响到生产领域或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生产能力也变得相应降低。而且,由于风险代价的存在,人们不愿意把资金投向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使高新技术的运用和推广受到阻碍,最终也会降低社会的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