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林毅夫老师等交流实录选摘(五)


资深网友:苗老师,您在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研究方面积淀多年,撰写了《中国经济如是说:思考•改革•转型•探索》和《改革转型如是说:与林毅夫教授商榷》(原名:《林毅夫学术批评》)两书,究竟意欲何为?

2017年4月25日

 

学者苗实:三个目的,其一,为实现中国梦服务。可以说,我的中国梦就是中国先赶上美国,最后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中国梦呢?无他,学习借鉴美国,坚守改革开放不动摇。毕竟,未来很长时间内,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强大的国家。更进一步讲,尽管我在两书中提出的许多改革建议,还不成熟,有待商榷,但是大的方向没有错,中国要想走向更富裕更强大,就必须深化改革开放,才能随之更上一层楼,否则中国梦永远只是梦。所以,我希望自己这两本书,在凝聚改革力量进而落实改革上,能够起一点力所能及的作用。其二,总结提炼多年所学。可以说,我学习研究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已经有整整二十年,自己知道得深也罢浅也罢,多也罢少也罢,总算是经历了这个艰难困苦的自学成才之整个过程。那么,把其中有价值的东西,总结一下,提炼一下,责无旁贷,理所当然。而且,这样做,继往开来,意义重大。其三,通过勤写锻炼文笔。可以说,文笔的良好形成,应该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当然,好文笔,要经历万箭穿心,要广积粮草缓称王,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轻易达到的。正如诺奖获得者莫言先生所言,人无疾病医何用,玉无瑕疵匠必穷,我愿舍身做鹄的,万箭穿心诗自工;先贤智语切莫忘,广积粮草缓称王,一笔不苟画山水,呕心沥血写文章!

2017年4月25日

 

资深网友:苗老师,您曾经说过自己是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而林毅夫老师是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那么你们的异同在哪里?

2017年4月27日

 

学者苗实:在《中国经济如是说:思考•改革•转型•探索》一书的后勒口,我指出,林毅夫老师是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其理论基石建立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经济实践之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我把林毅夫老师新结构经济学中的政府对产业的扶持剔除掉,保留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之比较优势+后发优势+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再有“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来更为一般地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服务。在这里,我先讲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与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的共同点。下来,我再讲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与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的区别。那么,同在哪里呢?其一,都是市场与政府的结合,并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二,都是针对发展中国家,主张发挥比较优势,结合后发优势,还有软硬基础设施的跟进。其三,都是结构变迁与产业转型升级相互作用下,动态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其四,都是摸清资源禀赋,自己有什么竞争优势,就发展什么优势产业。其五,都是学习借鉴先进国家,主要是引进模仿技术,有条件也可以自主创新。其六,都是循序渐进以寻求自身发展,坚决不搞休克疗法。异在哪里呢?其一,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明确提出,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接受民主法治的有效约束与监督,而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提出,政府应该是有为政府,不无为不乱为。其二,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相当看重制度创新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而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只看重技术模仿创新。其三,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主张企业自身完全可以发挥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升级,而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主张政府必须帮扶才可以。其四,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认为结构变迁也好,产业升级也罢,制度与技术在其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可替代,而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认为只要抓住技术的牛鼻子就可以了。其五,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可以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未来更上一层楼,而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抱残守缺,没有这个功能。其六,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自始至终把真刀真枪搞改革开放看作是实现中国梦的不二法门,而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还没有这样的认识高度,即便有,也是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当然,我的上述分析,不一定对,仅供各位方家参考!

2017年4月27日

 

【S】

学者苗实:巴老师,这是第三个问题。记得,复旦宋承先先生说过,一个经济学流派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要有哲学基础,其二是要有理论命题,其三是要有政策主张。那么,从这个角度看,新结构经济学已有眉目。坦白讲,和现代主流经济学一样,新结构经济学也可以有政府派和自由派。但是,无论是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还是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都是新生事物,值得不断去探索。正如中国书画界常言,造化时开新境界,追模自属劣抄临。当然,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与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自由派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凸显了结构变迁等因素。至于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比现代主流经济学中的政府派走得更远。前一阵子,我在文章指出了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与新结构经济学政府派的异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5cda010102xfc2.html在这里,学生我就想问,您作为新结构经济学的冷静观察者,是否认可这一自由派与政府派的划分?还有,新结构经济学自由派的国内甚至是世界前景如何?

2017年05月03日

 

巴曙松:谢谢你的提问。看得出你的思考在不断深入。首先,坦率地说,我并不认同这种划分方式,因为你的这个划分有过多先入为主的判断,可能并不利于厘清这个问题。比如,在你的定义中,自由派的政府“接受民主法治的有效约束与监督”,这是否意味着政府派的政府是“不接受民主法治”、“独裁”的政府?又比如,你认为自由派可以“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更上一层楼”,而政府派“抱守残缺,没有这个功能”,你是否能够对这种判断做出严谨的论证呢?事实上,政府的“无为”与“有为”,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严格界定的概念,而政府的行为如何影响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林毅夫先生提出的新结构主义受到的批评,较多来自于他对政府比较强的假定,尤其是强调政府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对于这些批评,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政府行为可能会失灵,可能会造成市场资源配置的扭曲,但市场本身也可能失灵。以高速铁路为例,由于政府的推动,中国的高铁在短短数年内爆发式增长,这其中已经暴露出一些腐败问题,但高铁的出现对交通运输的改善,大大促进了国内市场的交易效率,对中国的经济结构变迁、产业升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的推动,仅仅依靠市场——或者在你看来,依靠“接受民主法治的有效约束与监督”的有限政府——高铁与由高铁带动的相关产业都不可能得到发展。美国就是最好的一个例子,时至今日美国仍没有建成一条高铁,这是否是自由派的局限性呢?新结构主义框架是林毅夫先生进行了全球大量经济体的案例比较之后提出的,目前仍存在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一框架是基于现实问题所提出的,讨论经济组织结构的结构变迁,讨论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讨论比较优势、技术进步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这些思考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都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而这一理论框架在未来也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我个人觉得,仅仅进行理论上的推导,可能容易失之于苍白;多进行一些实例和案例的分析,可能有助于研究的深入。我的导师张培刚教授一直强调经济研究要从历史的、经验的、和实证的几个角度同时进行,我个人更喜欢先梳理实例、再找出逻辑。林毅夫教授最近与人合著了一本书“战胜命运”,书中用土豆和芒果的事例,论证了他的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一些看法,可以做为参考,读来也很有趣味,仅供参考。谢谢你的提问。

2017年05月03日

 

注:

{1}林毅夫老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参事,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2008年被任命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成为担此要职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银行的任期届满,返回北大,继续教学研究工作。

{2}鞠建东老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市“千人计划”入选者,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兼国际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3}王福重老师,著名经济学家,现任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经济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中国世界经济学学会理事,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著有《纯粹经济学》和《金融的解释》,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财经节目《财经郎眼》常任嘉宾,与郎咸平、王牧笛组成最佳搭档。

{4}奚君羊老师,上海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系主任、教授。英国伦敦经济院客座研究员,“美国马吉司名人录(MARQUIS WHO’SWHO)”名人,上海银行专家委员。1982年和1985年在上海财经大学分别获得经济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其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师从陈彪如,攻读国际金融专业,并于1988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5}冯剑峰老师,历史研究者,崇尚“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6}巴曙松老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7}余丰慧老师,经济学家,著名经济金融评论家,注册高级咨询师。

{8}朱海就老师,经济学博士,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9}王占阳老师,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10}董彦岭老师,经济学博士,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

{11}李山泉老师,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总经理。

{12}刘向晖老师,理学博士,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

{13}石高宏老师,经济学博士,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MBA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