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资源的分类框架之二:边政与外事类旅游资源
根据边境特质导向的思路,考虑到国家边界的基本功能,笔者将边境旅游资源划分为五大类型,即:“边界与标志”类边境旅游资源、“边政与外事”类边境旅游资源、“边防与战争”类边境旅游资源、“边贸与物产”类边境旅游资源、“边民与聚落”类边境旅游资源。本文对第二类即 “边政与外事”类边境旅游资源进行论述。
边界地带处于两个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相接的地方,是国与国之间进行接触的前沿。为了更好地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国家通常会制定特殊政策,设置管理机构,举行外交活动,以保障边境地区安全、协调双边或多边关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居民正当权益。“边政”意为边境地区行政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建筑设施、传说故事等,有时涉及外交外事活动,如勘定边界、举行会晤、签署条约等。
在新时期,国门及其附属建筑设施、“一关三检”(海关、商品检验、动植物检疫和卫生检疫)办公场所是国家对边境事务进行管理的标志,升国旗仪式也随之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南溪河畔的国门及其附近的广场成为河口县城的地标和游客的第一印象区,“国门仪仗队”和升旗仪式每天都吸引众多游客。经过规划设计,国门甚至会成为高等级景区。包括国门、41号界碑、和平之门主题雕塑、火车头广场、红色旅游展厅、满洲里历史浮雕等在内的满洲里国门景区已被评为5A景区。
在历史上,为了对边境地区进行管理,出现了以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为代表的边境治理方式。有学者指出,土司制度尽管曾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诸省区,但主要又是存在于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以云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最具有代表性。仅在傣族地区,就设立了著名的“三宣六慰司”。目前,滇西地区保存的土司衙署遗存较多,如梁河南甸宣抚司署、孟连宣抚司署、六库土司衙署、兔峨土司衙署、潞江土司府遗迹等,其中梁河和孟连两地宣抚司署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又以孟连县境内的土司文化遗迹最为丰富。除了娜允古城内的孟连宣抚司署、上城佛寺之外,还有土司井、塔罕勐、公主坟、土司避暑山寨(勐外)等遗迹,以及宣抚土司礼仪乐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孟连县重要的旅游资源。
此外,有些边境地区会因外事活动而留下一些遗迹或旧址,构成边政与外事类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1956年12月,周恩来和时任缅甸总理的吴巴瑞一起在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并各自亲手种下一棵缅桂树,中缅友谊长青树和后来修建的缅桂亭至今尚存,吸引不少游客慕名前去观赏并并拍照留念。此外,芒市近郊的印金寨还有缅王墓,即率部抗击英国入侵缅甸后被日军软禁、饮恨而终的疆括的坟墓。(来源:李庆雷,杨培韬,娄阳.边境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与分类框架研究[J]. 大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