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之后是共享充电?首先瞄准“红慌”客户


  以摩拜单车、ofo小黄车为代表的共享单车去年开始火爆,至今方兴未艾,而另一共享经济模式已经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台。近日,小电科技对外宣布,在2017年5月初完成了B轮3.5亿元人民币融资。而这只是近几个月一系列共享充电企业融资事件的一个缩影。

  与网约车、共享单车的投资方雷同

  据了解,小电科技刚于今年3月宣布获得由金沙江创投和王刚领投,德同资本、招银国际、盈动资本跟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4月,又宣布获得近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由腾讯、元资本领投,鼎晖、道生投资及上一轮投资方王刚、金沙江、德同资本、盈动资本跟投。

  3月18日,来电科技的一轮融资敲定,SIG和红点中国领投,九合创投和飞毛腿董事长个人跟投。在这之前,另一家竞争对手街电科技也已经完成了融资,领投者是IDG和欣旺达。

  浏览投资机构名单就会发现:这些投资机构中相当一部分也参与了2016年的共享单车大战、甚至是2015年的网约车大战。例如,从滴滴到饿了么,到2016年的ofo小黄车,背后都有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的身影。

  另外,5月上旬,知名美妆电商平台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宣布,以3亿元人民币控股街电科技60%。

  分为三种使用场景

  据了解,目前共享充电宝主要分为三种使用场景: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以来电科技为代表,主攻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用户通过扫描机柜屏幕上的二维码交付100元押金借用充电宝(若芝麻信用分达600分可免押金),租借的充电宝第1个小时内免费使用,超时后按1元/小时计算,当日10元封顶;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以街电科技为代表,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实行押金交付与超时收费方式。用户线上下单后,通过扫描机柜上的二维码解锁便可借走充电宝。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以小电科技为代表,主要是餐厅、台球室、KTV、亲子中心、地铁等日常生活场景的桌面单机,不可移动、机线一体。用户通过APP、微信扫码之后一次付费1元即可充电,无须缴纳押金。

  共享充电市场需求到底有多大?对这一问题,大连万达集团王思聪与刚刚投资了街电科技的陈欧近日甚至进行了公开辩论。

  而腾讯掌门人马化腾前不久则表示,有些互联网项目是伪需求;共享充电宝到底靠不靠谱,还需要继续观察。

  对此,小电科技创始人唐永波表示,小电科技首先要把那些“红慌”客户——电池颜色一红就会慌的客户痛点解决掉。他认为,任何一个市场发展都会经历四个阶段:非主流人群的非主流需求,非主流人群的主流需求,主流人群的非主流需求和主流人群的主流需求。小电科技目前满足的用户就是常出差的人、微信重度用户、直播或看直播等人群需求。从目前来看,在国内这样的目标群体为3亿-4亿。

  对于充电线接口与用户手机是否匹配的问题,唐永波表示,五年前绝对不敢做共享充电的生意,那时候手机充电接口太多样化了,而如今随着技术和市场发展,常用的手机充电线接口基本只剩下三种了。

  1个月回本消费者习惯可慢慢改变?

  作为投资人,朱啸虎对于这一领域的投资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是否刚需高频?单个财务模型是否成立?是否能够形成护城河?他认为,共享充电是一门好生意,甚至比共享单车还要好。

  朱啸虎的计算方法是:一个最简单的桌面式充电器的成本只有20-30元,如果按一天一次、一次一元来计算,一个月内就能回本。而朱啸虎认为,只要是在6个月内能收回成本的项目,风险就是可控的。

  来电科技CEO袁炳松也透露,如果加上公司的运营成本,共享充电宝的年化收益在30%左右。

  一年来,共享单车逐步走入人们生活,近几个月的“免费骑车大战”更令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令许多人想起了前年和去年的网约车补贴大战。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市场有约20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对此,唐永波表示,从共享单车可以看出,消费者行为习惯是可以慢慢改变的,共享充电宝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是教育市场和快速铺设产品。(北京参考记者 邓华东)

注:本人作品,原载于2017年5月19日北京参考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