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不等于经济援助,建立有效商业机制势在必行


编者按:

5月16日下午,凤凰“一带一路”企业高峰论坛围绕“绘出‘一带一路’科技及金融创新路线图”进行了专题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就如何实现金融创新发表了主旨演讲,并现场答疑解惑。吴晓求认为,“一带一路”不是简单的经济援助,所以建立有效的商业机制势在必行;他还强调,应充分发挥中国本土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动人民币迈向国际化,以保障金融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科技金融论坛发言

以下为吴晓求发言全文: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经历了一个不断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这次“一带一路”峰会后,很多人才开始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深远意。一开始,有些学者说“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后来也有人将其解读为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发展战略,还有一些人说“一带一路”别有用心。

我本人也经历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到现在才体会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倡议,实际上是建立在个人命运共同体的大的框架下,思考中国未来该为人类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同时,我开始思考,它会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开放、改革具有怎样的重要推动价值。

“一带一路”的“五通”中,政策联通固然重要,但非常实的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贸易的互通,这两通都要基于资金的融通。也就是说,没有金融的介入和支持,这两项事情很难完成。中国的金融要完成这样大的目标,而且要推动中国金融的改革,

“一带一路”不是一个闭合式的组织,正如习主席所说,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体系,不限制任何国家、实体,也不指定莫名其妙的高标准,人人都可以参与。但实际上随着“一带一路”的逐步推进,它会面临一些可预见的风险。虽然它一定会推动中国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要看到它的风险。因为“一带一路”不是无偿援助,所以建立一系列的商业的规则非常重要,我希望“一带一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探索出新的规则和秩序,建立有别于现在的秩序。

“一带一路”上有三大风险非常值得关注。首先是政策风险,因为沿线国家在宗教、信仰、文化,政治体制上存在差异,蕴含了极大的政治风险。第二个是汇率风险,既使政权很稳定,也存在汇率风险。第三是信用风险,中国整个金融体系要开始改革,要走向国际化,金融的产品要创新,这样才能控制刚这些风险。所以这中国金融体系来说,改革和开放变得极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

提到创新金融业态,现在我们有亚投行、丝路基金及其他组织,但还远远不够。银行、证券保险等等,都要思考如何发挥本土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例如,这些金融机构利用必要的条件,在主要国家开设分支机构是尤为重要的,还要创造一系列新工具,使之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相匹配,包括对冲风险的工具。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汇率风险都是潜在风险,在此背景下,让人民币不断走出去,以此来推动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的改革。

实际上,“一带一路”有利于把中国金融养大,有利于使人民币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国际性货币,我们必须要在这个大框架下推动人民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