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与余老在龙园相识!走进了他的家里、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一生追求艺术的革命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领落了老人那坦荡的内心世界!说他是革命老人,是因为他曾在军营戎马宿边!参加过中印自卫反击战!
余老先生1937年生于天水市麦积区,他虽年事已高,但依然精神矍烁,充满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偶然与余老相识,很是投缘,也没有想到老人家谈锋很健。应老先生之邀,有了到他家中登门拜访的机会。也就有了对老人家的进一步了解—— 余老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出版一本自己的风筝方面的书籍,他目前收录了自己创作的大量风筝及根雕作品图片,还有记录他参加各种赛事的图片和获奖证书。新闻媒体报道他的文稿,以及他对往事的回忆文章他都一一珍藏着。到了家中,老人拿起他所写的各种手稿和回忆录给我讲起来,访谈期间,他眉飞色舞,讲起风筝,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让人满满的感动和沉醉...... 在余老的客厅里,摆放着多种手工艺品,两个博古架上全是他亲手雕刻的木工艺品,客厅墙上正中挂着他自已制作的粘贴画《天女散花》,非常精美。两侧及后背墙上的字画,全是写风筝的。
余白银原是天水拖拉机厂的一名职工,从小就喜爱民间艺术,5岁就跟父亲在村里的皮影戏班里学敲鼓。因个子小,够不着鼓架只好在凳子上垫上升子才能打鼓。惹得观众顾不上看戏,专看他敲鼓的精彩形象,人送外号“余打鼓”。 余白银服役期间,参加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凯旋后,他自编自演的皮影戏《收复失地》在炮兵团演后,得到团长和战友们的一致好评。
退役参加地方工作后,他忙里愉闲,继续苦练,潜心研究,博彩众长,勇于创新,把制作皮影戏的工艺用到风筝上,别有风味。特别是以伏羲、女娲、戏剧人物张飞、飞天仕女等人物为造型的风筝,形象逼真,具有突出的人文气息,富有创造性,独树一帜,自成一体,开创了人物类风筝的先例。
1989年,北道区举办首届灯展、风筝展,余白银与家人共同制作了大型宫灯、“老鹰抓小鸡”的风筝获得全区第一名。同年,他参加了江苏南通举办的全国风筝邀请赛。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风筝人生。
1992年退休后,就潜心研究和精心制作风筝。凭着多年来对风筝的痴迷,他收集整理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天水风筝的相关资料。通过对风筝技法与画法的研究和不断改进,他制作的风筝在当地已小有名气,外地游客登门求购者络绎不绝,虽然价格不菲,但他不愿让风筝成为纯粹的经济载体,于是他又研读了大量的人文历史资料,不断创新风筝的设计理念。除努力挖掘古代民间故事和历史人物以外,更注重突出展示当地的人文风貌,并成功制作出了“伏羲画卦”、“麦积烟雨”、“敦煌飞天仕女”等以展示我当地独特人文景观为主题的风筝,不仅赢得同仁们的高度评价,还在国内外风筝大赛中屡屡夺魁,其中“麦积烟雨”在“第十一届潍坊国际风筝节”中荣获技巧类二等奖;“六面立体宫灯风筝”在第二届南通“紫琅杯”全国风筝邀请赛上荣获工艺类第一名;“张飞脸谱”在四川大邑县举办的98年“王泗杯”第四届中国国际风筝大赛放飞奖一等奖;这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宣传了甘肃,弘扬了天水文化。
在风筝制作工艺上,余老先生都是自已设计,自已绘制,自已制作,还把现代声、光、电设备与传统工艺巧妙的结合起来,使工艺设计有了更新的突破。他制作的六面立体宫灯风筝,各面分解绘制了姜维、李广、赵充国等天水籍历史名人威武的雄姿,还在上面安装了微型电池、彩灯和发声器,放飞后因碰撞而接通电源,风筝就会发出各种美妙的声响,犹如天籁回音,让人惊叹不已,拍手叫绝。
功夫不负有心人。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硕果屡屡,他也因此成为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风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被授予“甘肃省副高级风筝制作艺术师”,“甘肃省二级民间根雕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新华社、人民日报、甘肃日报、甘肃电视台《陇上人家》栏目、天水电视台、天水日报等新闻媒体曾多次进行宣传报道。还应邀在天水师范学院为全体大学生作了有关风筝的专题讲座。
革命老人余白银的风筝人生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