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松石作为非可再生矿产资源,到目前为止,还可开采的产地已经屈指可数了。中国湖北竹山县属世界罕见的绿松石富矿区,17个乡镇中12个有绿松石矿。已探明的地质储量约5万吨,占世界总量的70%。全县每年加工绿松石产品约150吨,80%远销海外。
而现在面对珍贵资源与市场低效的现实反差,绿松石有着难言的尴尬和隐忧。早年由于绿松石矿区滥挖乱采,加工户粗制滥造,产量过剩,绿松石产品在本地、广州直至出口市场上,一度被低价抛售,很多的优质矿藏资源被浪费了。
在绿松石产业链条中,作为世界原料产地的竹山,无疑是产业的起点,可要到达销售的终点,面前的路还很长。
竹山县秦古镇给县政府的一份报告中这样描述:“全镇共有绿松石开采业主114户,其中私自转让、挂靠的30户,无证盗采的30户。矿区经常出现抢劫、打架斗殴事件,甚至有黑势力性质的流氓团伙,蒙面抢矿石......”在县委、县政府的强令下,昔日的喧闹已经归于平静。然而,这种依靠行政力量采取的封矿行动过去也曾有过多次,结果是风头过后,混乱依然。
近年来,一窝蜂开采绿松石的场面,在一些乡镇轮番上演。
最初是在麻家渡镇的喇叭山,1989年至1995年是在楼台乡的老虎寨,从1996年到现在,开采又集中到了秦古镇。眼下,该镇秦家坪村的东寨、大堰村的小林扒、小河村的三岔沟、窑湾、小寨等区域都有人在开采。
大量开采的结果是,矿石贱卖,资源被严重浪费。
在竹山,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绿松石有灵性,“会跑”。绿松石矿分布呈“鸡窝状”,找矿很难,开采风险也大。而更大的难题是,对于绿松石这样一个十分珍贵、储藏量有限的世界级资源,如何规范开采秩序,实现限量开采、长久利用,成了一个难题。
竹山县委对全县所有绿松石开采点做过调查,表示将选择有实力的大户来进行限量开采,进一步严厉打击私挖乱采行为。最后决定借鉴外地矿山管理的经验,在全镇成立股份制矿业公司,实行统一管理,规范开采。所以也就有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宝源矿业。
通过政府的相关政策的扶持,松石的开采已经趋于规范有序的进行,以前的滥采滥挖不见了。人们也似乎也意识到松石也不仅仅是一种宝石,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随着文化的注入,松石的魅力也越发的显现出来。人们意识到,由于长期的开采,竹山绿松石资源已遭受巨大破坏,迟早面临着枯竭,而我们眼下能做的就是更好的珍惜它,让它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一张绿色“通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