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语言于历史的进程中,都在不断地演变着。
前月2.25日下午,学长黄朝同自温州图书馆古籍部以定价(145元)之七折(付100元整)购得《温州方言文獻集成》第四集携来知省斋。余抽空翻阅了一个多时辰,发现第674页中有“哈饭”——释为“小孩子;碎细儿”云。余以为“哈饭”二字另有其“意蕴”…。
前周二(3.14)上午,与朝同“做队”去了温州图书馆古籍部,与古籍部主任王妍暨《温州方言文獻集成》执行编辑王昉女士表述了该“哈饭”会是“蟹饭”,余用方言简单述说了“小孩子”之所以此之谓“蟹饭”的领悟过程。王昉立即取出一本新《温州方言文獻集成》第四集,并很认真地在用黑色笔画了圈;共计画廿馀处(恕不一一细表)讹误字,并在圈旁注明其“正”字。末了,古籍部下班之前,余欣获已经出版的《温州方言文獻集成》1~4辑。(包括王昉画了圈的第四辑,以便校出其馀讹误时画圈之用)签“领用人”的名字:黄永陵……。
现改用文字记述“蟹饭”,以分享之:
1、记得约三十来年前,在瑞安碧山桐田斗门闸附近,目睹一“田蟢儿”在“潮落残”的涂边一动不动趴着,它背壳敞开外露一团“白饭”似的“末事”。经请教路过身边老农得知,此乃“田蟢儿”在“孵籽”(可惜当时没有手机、相机作记录)隐约见蟹背“白饭”似有细微在“动”·····!却已是“老早”抹不去的印象。
2、永强人有口语:“我啦该班‘蟹饭’……!”。昨(24)日上午,特地当面谘询原永强人郑某某,再次得到并坐实了草根方言“蟹饭”为“娒娒(碎细儿)”的之说法。
3、至于《温州方言文獻集成》第四集674页,印作“哈饭”,我想不过是“蟹饭”之谐音而已。难道是要我们引伸其为“哈(尔滨)饭”不成?!个人理解为应改用“蟹饭”二字以正其本义为是!
黄永陵 于温州知省斋 谨上